南娟峰
摘 要: 现代文阅读在高考中占有很大比重,本文从文体的特征角度入手,寻找出一套最简洁可行的阅读方案,帮助学生驾驭文本。
关键词: 现代文 文体意识 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学科考查的重头戏,对学生的总体成绩来讲,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在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现代文教学中,教师基本上只是注重对一篇文章的理性肢解,或者只是就教参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研读并渗透给学生,更有甚者,教学习惯随意化、个性化的行为在现代文教学中体现得很明显,忽视了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的指引,导致部分学生认为现代文就是消遣,对现代文的理解更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做现代文阅读题时自然出现了随自己意愿盲目作答的现象,更有学生抛开了文本,任思维天马行空,并且表现出自以为是、沾沾自喜之态。
其实,现今的教辅资料上充斥太多的“答题技巧”、“作答模式”的归纳,这些看似便捷的方式的确让许多学生从中受益。可是框架是死的,只有合适的内容才能让它生动起来,如果对文本的理解不到位,那么仅靠模式是根本不能得分的。
那么,如何理解文本才更到位呢?最最重要的是要贯穿一种强烈的文体意识,在阅读的过程中和解题的过程中,时刻明白自己读的是什么体裁的文章,以文章的类型特点为思路核心,理解所阅读的每一篇作品。下面主要对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加以说明。
一、论述类文本
这类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常涉及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虽然宏观称之为论述类文本,但实际运用的表达方式根据具体文本的不同,会综合运用议论兼说明、记叙等多样化形式。介绍、说明性的论述文本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论述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发生的各种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中;阐释性的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我们要根据阅读作品的不同特点抓要害。
文本会出现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但作者在文本中传递出的观点是比较明确的。然而,学生在做这类阅读题时,只是机械地辨析选项的叙述,对于文本只是看到了粗枝大叶。在阅读时,重点要抓住文本的文体特征,从议论文的角度,明确文章的基本论述对象和基本观点立场,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严密地审视选项中的内容。具体来说,应注意:
(一)阅读状态——屏气凝神、扎实到位。
说明、论述类的文章给人的一般感觉是较为枯燥,文学情趣性不强,一目十行的阅读方式只能欲速则不达。因为稍不留神,某一个细节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可能是某个副词在程度上的轻重,也可能是推测估计性语气被误理解为绝对肯定化的结论。有的文本专业化色彩太强,若只是图速度快,则可能最后连文章说的是什么都一无所知,白白浪费了时间。很多学生为了节约时间,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以此判断答案正确与否。这种方法表面上节约时间,实际上可能造成瞎子摸大象,理解片面且不完整的现象。
我们应当始终“屏气凝神”,注意细节之处,将关键的观点、结论性语句勾圈画点,必要时可在文段旁作简要批注,归根结底就是要把文章中的每一段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扎实到位地了解清楚。
(二)题文对照——表里兼顾、全面分析。
有些同学答题时跟着感觉走,答案写得较多的就倾向于正确,答案写得少就倾向于否定。很多人认为找出原句、对照原文,答案能从原文找到某些词语的就倾向于正确,找不到的就倾向于否定,等等。这些感觉和做法都是欠周全,甚至是不科学的,在原文能找到答案的不一定正确,找不到答案的也不一定错误。
我们不反对“题文对照”,但需要强调的是“表里兼顾、全面分析”。“表”即我们往常所说的根据选项的叙述,找到原文,看它们是否一致。这包含了文字的表述、修饰限定词语的运用、阐释的角度、肯定否定语气的强调,等等。“里”即看对比之处有没有内容意思上的偏差,关注原文中句段出现的前后逻辑合理性,以此对照选项中的内容,比较答案的内涵、外延和关系是否与题目的要求相一致等。不能只是因为句子的形式上前后次序颠倒了,或简单的表面叙述不一致,就轻易做出否定的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选项中的话和原文中的话叙述的是一模一样,可是原文中的句子前后有限制性的条件,而选项当中没有提及,若只是盲目地对比句子则有可能无功而返,需要理性地分析,综合把握文章观点结论的严密性,只有这样才算真正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理性地作出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
(一)小说。
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使学生在课本上接触到了许多小说作品,有中国古代的、现当代的,还有外国的小说作品。在日常教学中,每碰到一个单元的小说教学,教师几乎都要将小说的基本理论知识强调一遍,“三要素”,情节的基本构成,等等,对于学生而言,仅仅是记下了这些概念而已,对作品只是留下了生动的情节印象而已,至于主题技巧等更深层的东西只是过眼浮云。很少有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对文本的理解中,更别谈将理论主动理性地运用到实践性的分析阅读中。
谈及文体意识,那么对学生而言,首要的是要明白自己读的作品是一篇小说,然后以小说最基本的特征要点进行分析。
对于一篇小说,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文章时记一句话:“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抱作一团。
我认为不能仅仅就三要素的内容分开来孤立阐述,而应当除了“人物、情节、环境”之外,再加上“主题”,形成整体意识,仔细把握四者之间的相关性。对环境和情节的分析,是为把握人物形象服务的,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还决定人物的行为,乃至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变化的合理性;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又离不开环境的限制和情节的发展变化;这所有的一切的分析都是为得出主题而服务的,即在每一个问题的回答中,学生都应当试图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相关链接,做到网络性的分析阐述。这样才能保证我们读出来的千奇百怪的“哈姆雷特”是哈姆雷特,而并非李尔王,甚至是贾宝玉。
(二)散文。
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散文很抽象,难理解,不容易把握,不像小说是故事性的,较为感性化一点。学生虽然都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但在具体阅读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神”、“形”的概念,更别说“形”在何处,“神”在哪里,做起文后的阅读题时,更是想什么就是什么,经常出现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现象。
1.着眼整体
与其空谈“形散神聚”,不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从整体把握文章的“情”。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琢磨文中句段与自己体会到的文章精神之间的关系,以此避免断章取义造成的各种主观臆断,也就不会出现笔下离题的现象了。
2.看类型明手法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较多,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叙事散文讲究以小见大,注重事件和情感的关系;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把握情与景的契合是解读的关键;咏物散文则往往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手法,理解其象征手法和抒情方式是解读的重点。掌握不同类型的散文的表现手法十分重要,只有看清了散文的类型,才能对应的明朗它的艺术技巧,不至于盲目的贴标签。
综上所述,现代文的阅读并非无法可循,关键是对于任何一篇文章,都要从最基本的文体入手,有强烈的文体意识,用对应的阅读方略灵活应对,理解才有可能全面到位。
参考文献:
[1]劳华.走出语文学习的三大误区[A].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增刊第1期.
[2]何国跻.从“实用类”阅读文体纠结走向阅读的本质[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