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秀英
进入初二,一些学生不能适应初中物理学习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科难度的增大,学生的物理差距拉大。因此要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就必须重视学困生的转化。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拉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学习者的毅力、自信心、欲望动机等内在的非智力因素。因此,要成功地转化学困生,则应通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消除阻碍学习发展的不利因素,注重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实现。
1.进行“三补”,扫清障碍
通过分析学困生的情况不难发现,影响他们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缺失,学习态度不端正,思维方法不正确,学习习惯不良好。因此,要帮助学困生学好物理,首先必须对他们进行“三补”,即“补神”、“补短”、“补脑”。
“补神”即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学困生上课小动作不断,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浓。上课时,他们往往在知识的连接点上抓不住关系,深入不下去,学不到东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时注重知识点的连接点,重视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寻求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进行知识的迁移。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弄懂似是而非的问题,让他们有所收获,学习兴趣变浓,积极性得以调动,自然就会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补短”即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以解决他们的欠账问题。多数学困生基础知识较薄弱,知识系统不完善,无法保证与教学进度的同步,从而沦为课堂上的“观众”。因此,补短先要摸清学生短在何处?做到有的放矢,落到实处。教学中要善于从概念入手,将零星的概念串成线,由线至面,从而使所学知识系统化。通过类比知识的异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在相互比较中理解并掌握知识。
“补脑”就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思维规律,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例如对学困生进行计算题的训练时,可以先练习几个运用不同原理解答的容易的独立小题,再把这几个题合成为综合习题,解答时又拆开成几个独立的练习单元。这样,既减少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依赖性和盲目性,又可及时发现可疑点与空白点。
2.分层疏导,辨证施治
“三补”并非每个学困生所共有,只有对学生困做好分类,采用因人而异的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学困生大致分为四类:
偏科类:这种学生一般不属于智力问题,而是各种原因使他们逐渐失去对某些学科的兴趣。对这种学生,首先要摸清他们的“冷点”,然后对他们扬长避短,多加鼓励。
粗心类:这类学生一般知识上没有欠缺,思维方法上也没有多大问题,但一考起来或做起作业来,不是错这就是少那,成绩总是没多大起色,对这类学,要善于让他们在习题中寻找关键词,变化概念的表述方式,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多动类:这类学生好奇心强,但是只满足于感知客观事物,教学过程中要捕捉他们的这种心理,尽可能创设情境,让他们在体会中产生愉悦感,把注意力转向课堂。
情感类:这类学生由于没有充分享受家庭的温暖,或不喜欢原来的老师,从而对某些学科厌倦,甚至厌恶,使这一学科的学习受到很大的障碍。对此类学生,教师要感化他们,使他们重获学习的希望。
3.建立学困生错题档案
设立学困生错题档案,就是把他们在作业、试卷中最基础的错误或一些典型错误摘抄下来,专人专项,其目的是可以跟踪观察。教师可以从“题库”中发现问题,研究各自的知识缺漏、思维方法等,这样做的好处是:对他们进行补漏补缺时具有针对性,特别是当他们再次向“仓库”中送进同類型的“不合格产品”时,批评有依据,警告有分寸,纠正有重点,有利于促进他们早日归队。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漫长而艰巨的工作。教师需要长期不懈地坚持,在思想上、行为上、课内课外多下苦工。教学中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关爱;优化课堂教学,让学困生体验成功;加强学法指导,减轻后进生的精神压力,强化学习内驱力;发挥集体力量,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自觉性。只要我们重视学困生问题,就一定能重树学困生的信心,使他们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