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延丽
摘 要: 构建师生互动课堂结构,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善于创设互动情境,善于提问,善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营造理解、信任、尊重、宽容、民主、合作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语文教育之花才能开得更加灿烂多姿。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互动教学 主动参与 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的建构。语文教学中存在多种多样的互动,师生互动是其中最重要、最常见的一种。课程标提倡“动态课堂”、“还课堂给学生”、“留精彩给学生”,科学合理的师生互动是扎实有效地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调整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关系,教师、学习个体与小组及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相互合作,充分发挥课堂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及个体主动探究的互补优势,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即个体积极参与的共同创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一、注重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关系。师生有效互动首先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本质观。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有效互动,体现为教师不再是权威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促进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学过程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
2.信任和尊重学生。课堂上,师生互动有效性的提高和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环境。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把学生当做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以师爱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小学语文互动教学目标
1.情感相融。学生在学习阶段,最重要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与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相融是较深层次的,不体现在师生的语言交流之中,而表现在师生的感情流露与共鸣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正是此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质品格高尚是教材内容的要求,让学生在富有意境的环境中培养感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努力吸收知识,不断完善自身。
2.信息相通。信息相通意为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即学生在老师的教学下获得知识,而老师通过学生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便于对教学方案及时做出调整,小学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要求是信息相通。
3.思维相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只有思维相接才能相互理解,才能开始有效的交流与对话。所以在师生互动中,思维相接是极其重要的。师生思维相接后,老师才能更好地判断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接收能力,以便老师适当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育与学习中,思维相接是一个重要环节。
三、教学互动构建的基本原则
1.学生是否自觉参与语文教学的双边活动是衡量语文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标志,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互动构建的核心是主体性,学生是接受知识、消化知识的主体,是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是不断完善自我认知结构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语文研究的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形成指导学习探究的个人观念体系。教师要善于不断创设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能动性的实现;坚持自主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尝试、探究、交往等自主活动中获得信心,个性倾向得以舒展。课堂教学要善于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使其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课堂教学信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解,主动发现问题,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只有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所学知识才能不再成为外在与自己的负担,而是可利用的资源。
2.个性化教育必须从尊重学生个性开始,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尊重、发展和张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和学生个性和情感两方面动态的人际关系”。尊重学习个体的差异,视其为一种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拓展学习的思维,努力培养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特长,发展独特个性,为学生创造一种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各自个性独特发展的开放时空。语文教学要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以多向信息传递和多种器官协调活动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积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把课堂改造成为学生个性表现和发展的舞台。课堂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外在的教学环境与条件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借助学生兴趣、动机、意志等方面的心理优势,促进其人格的和谐发展,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并利用每一个人的心理优势,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3.探究性活动的本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现代教育主张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学习、探究和研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问题能力”的发展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课堂充满问题,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提出多元见解,让课堂真正变成教育学者们推崇和急切希望的探究新知的场所。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学生个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所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