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研究

2014-07-09 22:30杨云李玉娟车辚
新西部·中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传播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杨云 李玉娟 车辚

【摘 要】 本文概述了边疆民族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组织传播、媒介传播、人际传播,分析了传播途径的特点。同时对边疆民族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进行了反思。指出,在传播团体大众成员的选择上,要优先选取来源于传播地域的本土人才;传播内容要浅显简单,避免枯燥无味,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要使受众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受传。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边疆民族地区;传播途径;反思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要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广大群众能更好地掌握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好发展添砖加瓦。尤其在边疆民族地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为迫切,现阶段,我国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边疆民族的生活相对我国发达地区而言,还有待提高及改善,为更好地让边疆民族地区的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需凝聚边疆群众的思想,朝着共同目标和方向前进。但由于边疆民族地区存在语言多样、信仰多样、习俗各异、发展水平差参不齐等导致在该地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对较大挑战。在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加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采取有效的传播途径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意识形态主战场,使之更好地被边疆少数民族大众接受、认同,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思想及巩固边疆、民族团结。

一、边疆民族地区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

当前,边疆民族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主要归为三类:组织传播、媒介传播、人际传播。三类传播途径在边疆民族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都各占据一定优势。下面透过对三类传播途径在实际中的运作过程的认识,进而为下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素材基础。

1、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作为在边疆民族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途径之一,其是一种在一定组织下有领导的进行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其传播主体是以一定的组织或团体的形式,在指定的场域、时间内期待通过一些载体使场域内的受众发自内心地接受及认同马克思主义。这类途径运作流程有三个环节:首先,组织传播主体由谁来构成的问题。组织传播主体非由单一个体承担,基于考虑到边疆受众对传播主体情感认同的问题,其传播主体构成标准趋于大众化、多元化、专业化,例如农民宣讲团、民族干部宣讲团。其次,组织传播时间与场域的选择问题。传播时间充分考虑从边疆受众日常作息时间为主,不占用受众生产时间、休息时间,选用休闲时间。同时,场域内的环境舒适与安全也可以使受众内心与精神处于放松状态,利于受众轻松愉快地接受外部传递的信息。最后,组织传播载体的选用问题。组织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是一种面对面的形式,考虑到各受众自身知识差异性,传播主体通常会采用口语传播为载体,宣讲内容贴近生活,期待与受众之间产生互动,使场域内的受众能接受及理解宣讲内容。

以“怒江大峡谷深处的农民宣讲团”[2]为例:2011年11月,云南省福贡县在原有的机关宣讲团、老干部宣讲团的基础上,新建了农民宣讲团,由村干部代表、农村致富能手、民族文化传承人、草果种植大户、农家乐经营者等7位讲师组团,组织一个典型的集边疆、民族、宗教、贫困和高山峡谷为一体的傈僳族、怒族、普米族地区群众在一处不大的篮球场上进行基层理论宣讲,这些身带大众化色彩的宣讲员们说着少数民族群众听得懂的民族语言、讲着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与受众互动问答,以接地气的方式将党的精神、国家政策言传身教于边疆受众。

以“云南省德宏州民族干部宣讲团‘五用技巧”[3]为例:在边疆民族地区宣传党的理论中,德宏州政府基于边疆民族特点,即民族支系多而产生受众在语言上、文字上、习俗上等等的异同,要在诸多异同体内取得共鸣,传播主体需多元构建,而民族干部熟悉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语言风格,所以,德宏州政府不仅在宣讲这块充分利用了民族干部这个专业主体,而且在传播时间与场域上选用驻村方式,即白天与老百姓在田间地头劳作,晚上与老百姓坐在火塘旁边拉家常,在劳作和拉家常之中将党的精神灌输到了老百姓心中。在传播载体上,除了口语传播,还有文字传播、文化传播,即出版多语言的报刊及举办民俗文化节目等多种载体向受众传递信息。受众在传播主体“讲得好、听得明、读得懂、看得见、贴得紧”的“五用”措施作用下是为了让边疆民众更加了解党的理论政策与国家的时事政治,理解国家对边疆实施优惠的政策,使得边疆民众更能体会其所享受到国家发展成果源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而使得边疆民众更加相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有利于人民、更有利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有益举措。

2、媒介传播

媒介传播主要指传播主体采用哪类物质载体来负载、加工、传递信息给受众,这里强调的载体,按照媒体的性质主要指“信件、书籍、报纸、杂志、广告册等纸媒;电视、广播、网络、数字产品等电子媒体;手机、无线网络、便携网络等第五媒体。”[4]媒介传播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所承担的信息传播中枢位置从未被忽视过。尤其在边疆地区,由于民族地区居住着各不同的支系致使存在活跃的多元思想,为了巩固党的指导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国家一直大力投资于媒介领域的建设。

首先,保证载体覆盖面。要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保证传播触角伸向各个角落,使每个受众都有接触的机会。据了解,“云南省‘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有效解决了全省235万农户约850万人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使全省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5.37%和96.39%,进一步缩小了云南与发达省区的差距。”[5]“新疆1995年启动“村村通工程”至2010年底,国家和自治区共投入建设资金3.2亿元,完成了19209个20户以上已通电行政乡村和自然村的建设任务,实现了对全疆856个乡镇和8688个行政村的大喇叭覆盖,全疆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4.4%和94.8%,目前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35万户偏远地区农牧民收看收听到了46套电视和9套广播节目,基本解决了全区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6]“西藏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自1999年实施以来,截至2011年,西藏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1.67%和92.8%,基层农牧民群众可以收听收看到50至70多套数字广播电视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7]

其次,注重载体成效性。要使载体所承载的内容能为受众轻松接受、理解,其承载内容为受众所关注的,尤其是受众关切的利益问题,结合理论与社会生活案例,采用通俗化的语言来剖析和解释老百姓现实生活问题,进而提升受众的接受效果。以云南省德宏州为例:德宏州加强民语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站建设力度,免费为少数民族村寨安装广播定时转播设施,开办民语广播综合频率,用傣、景颇、载瓦三种民族语言播音,每天播出12小时,开办了民语新闻节目、专题节目、文艺节目三类节目。民语广播不仅覆盖全州,而且通过互联网在线收听,全球都可收听到,在境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侨胞通过收听德宏民语广播,增进了对祖国的了解,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芒市傣族末代土司方御龙,流落缅甸30多年,就是收听了德宏台的傣语广播以后,了解到国内改革开放所发生的变化,才下决心回国定居的。

3、人际传播

边疆民族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际传播是一种人际交往之间传播者与受众面对面的直接作用或传播者与受众之间通过媒介为中介的间接作用的传播形态,不管传播主体与受众客体是面对面的直接作用或以媒介为中介的间接作用,这类传播途径一方面通过领袖人物魅力作用于边疆受众,另一方面运用民俗载体力量作用于边疆受众。

首先,领袖个人魅力。受众情感上较容易被领袖人物自身具有的某些特质吸引从而左右其思想及行为。在边疆民族地区,每年各支系都会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宗教活动,在举办期间,往往会由支系里德高望重的族长或长老或精英人物主持,这些人物通常具有一定的德威或智威或族威或金威,受这些特质的吸引,受众打自心底的臣服,进而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些人物所倡导的思想及观点,这是人际传播中典型的显性式领袖引导作用。类似目前“能人治村”的效应一样,能人们受益于国家政策而致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渴望改变当前落后的生活方式的人们自然希望能得到能人的致富秘籍。同理,商家为推销自家产品而聘请明星代言,由于明星偶像特质或实力特质吸引了一定星迷,从而星迷们在购买同类产品时由于情感因素影响而会优选考虑自身所喜欢的明星代言产品。类似效应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也存在,例如,众所周知的著名云南省舞蹈家杨丽萍以《雀之灵》不仅开启了个人的事业,还激起更多民众关注及研究少数民族文化的热浪。

其次,民俗载体力量。一些民俗活动将边疆受众集聚一起,在活动过程中彼此思想交流或行动互助从中获取一些新的信息而导致活动参与者在思想或行动上产生一些改变。以德宏州政府利用民俗为例:“德宏州委、州政府加大利用节庆展示发展成果的力度,利用州委州政府对傣族、景颇族两个自治民族的重大民族节日泼水节、目瑙纵歌节每年轮流举办一个的契机,每届确定一个体现科学发展、符合德宏实际、突出民族特色的活动主题,使节日活动成为宣传党的理论、弘扬民族文化、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和边疆繁荣稳定的大舞台。”2013年4月在芒市举办的德宏州建州60周年庆祝活动暨2013中国·德宏国际泼水狂欢节,将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主题融入节庆活动,以“辉煌六十年、腾飞新德宏”为主题,以“展示辉煌建设成就、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推进德宏跨越发展”为宗旨,全面展示德宏六十年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8]

二、边疆民族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的特点

组织传播、媒介传播和人际传播这三种途径虽各自的特点不同,但它们的功效都是一致的,即在边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都发挥着一定作用。为了更好地达到预设的愿景,我们主要对三类途径的各自特点进行归纳,进而重新审视三类途径在边疆民族地区日后的效用如何强化。

1、组织传播的特点

(1)传播主体特殊性。首先,组织传播主体大众化为特殊性之一。面对受众客体的差异性,传播主体成员构成趋于大众化,更多来自于受众身边的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知识的一定数量人员构成。使得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趋向于偏平,减少两者之间心理差距感。其次,组织传播主体多元化为特殊性之二。从领导管理学角度看,不同质的传播主体之间,如语言、知识、气质、个性的互补能更好地应对各类受众,发挥团体最大的优势。最后,组织传播主体专业化为特殊性之三。虽构成人员大众化,但各成员仍是各行业里有所成就的杰出人员,成员们成功的案例,正是科学指导思想与自身实践结合的结果,理论与社会生活的实践相结合对于受众而言,更有感染力。

(2)传播规模有限性。首先,组织传播的场域内空间面积规模的有限性。一般组织传播要在指定范围内的场域中展开传播活动,其传播的辐射作用力限于某个空间内。其次,组织传播的受众数量的有限性。组织传播往往只能针对某个点内的受众开展工作,但点内受众的出席率未必能达到100%。例如,在一些民族村寨村民出席会议的相关记录中,发现受众会根据会议性质而决定是否参与。若会议涉及与生产生活有关,像分田地分钱,受众出席率最高,若会议是宣传性质,受众参与率不高,受众数量上的有限性制约了传播规模。

(3)传播成效模糊性。首先,组织传播的偶然性。组织传播只是在指定的场域与时间内将受众暂时集聚一起而进行宣讲的非常态行为。受众当场聆听或许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共鸣,但随此组织传播在指定时效内结束后,受众刚才产生的那一束思想火花也随即熄灭。其次,受众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虽然组织传播主体注重了传播主体其成员的大众化,但从受众人数与传播主体人数比例来看,传播主体人员的观点可能只对部分受众起到一定的思想催化作用,而未能将其观点影响到场域内的其它受众。最后,受众的抵制心理。这类组织传播方式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融合中,会让受众内心感到其与传播主体之间的地位是自上而下、非平级关系的垂直单向灌输,从而表面上表现出配合心态、迎合态度,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收效甚微。

2、媒介传播的特点

(1)传播渗透力强。首先,尊重受众的选择权。边疆地区的媒介传播因地制宜使用多种文字语言、各类节目、生动画面积极调动人的听觉、视觉、感觉。如新疆地区《新疆日报》同时使用汉、维吾尔、蒙古、哈萨克等4种文字传递信息;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使用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5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广播,使得身处不同角落的受众能自我选择是否通过电视或手机等接受媒介推送的各类信息,自主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那种自上而下的直接灌输从而可一定程度上消除受众的抵触心理。

其次,科学制定有效策略。定期统计电视收视率与手机访问流量,得出各类节目拥有的受众数值,透过电视热线与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与受众互动,收集受众的观点,分析节目受众的喜好因素,采用细腻方式将一些思想观点透过剧情传递补于受众。

(2)传播成本较高。首先,载体基础建设成本较高。传播主体要发挥这些载体的作用,需保证载体覆盖面广。加大纸媒、电媒、第五媒体的辐射力覆盖到相应的范围就成为必要的布局,但由于边疆地区发展水平仍然落后,相关基础设施资金绝大部分仍需国家传播主体大力投入。

其次,载体内容制度费较高。为了更好释放载体潜力,需要重金吸纳边疆本土人才与外界人才,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不断提升他们的制作能力和译制能力,把边疆民族地区本土传统文化,如传统神话、民间故事与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些宣扬正气、正面思想的观点融合起来,以这一特定边疆受众业已存在的熟悉文化符号制作出更多适合用于宣传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优秀作品,如书籍或影视作品《金凤花开》,采用多语言、多文字或电子传播或网络传播等方式将这些作品投向边疆受众。由于地方文化元素多为边疆受众熟悉,通过融合方式,使得宣讲内容语境本土化,从而助力载体边疆向受众传递信息,有助边疆受众对信息的解码和理解。

3、人际传播的特点

(1)依赖核心人物。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人际传播中,核心人物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核心人物不仅精通本族语言、文化、习俗,还负责管理族中事务。他们身上具有一种文化或政治或信仰的力量,透过这些现实力量影响受众。在生活上,给予族人致富协助;在道德上,以其自身品德修养引导族人。他们与族人不存在障碍,被族人视为“自己人”,受众与他们交际中,可获得相关的需要从而心内满足,因而受众乐于关注或参与这类传播者组织的活动,受众在情感上发自内心地对传播者表现出佩服、赞赏、敬仰、膜拜等一种正面的心态,传播者的一言一着一行都会深入受众的内心和大脑中,影响受众的思维和行为。

(2)依赖民俗载体。民俗是一个地域世代相传的民间生活风俗,由于代代传承,传播者可运用民族节庆展示党的科学理论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这些少数民族节庆参与面广、互动性强、人员集中的特点,把党的相关精神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生动展现在节庆活动中,让边疆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以赶集为例,过去赶集民众因为物质得到交换而心里得到满足,现在民众相约赶集更多想通过赶集与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换和流通,进一步促进人际传播的良性发展从而满足精神层面的需要。民众赶集的这些心理变化是民众自身最深有体验的,这些变化反过来会让民众思考变化的根源——益于国家发展,使得他们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从而情感上进一步强化爱国之情。

三、边疆民族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途径的反思

三类途径在边疆民族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其实是一种互补关系:组织传播注意到了传播主体的大众化,采用平民传播者和受众缩小距离感,透过多元代表的示范作用对边疆受众产生辐射效应。但每一次组织传播的运用,都是将受众聚齐一起,未能对受众个体进行分类,这些受众中,有年长者、中年、青少年、儿童,每类受众在心理、理解上都存在差异,传播者未能兼顾客体的多元性会使得传播成效大打折扣,其影响波长也只能停留在一定的空间内,无法进一步延伸。最为关鍵的一点是此类途径偶然组织形式只会让受众趋于随意应对,未能使受众思想上真正认知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种理论、观点、想法要为受众所接受,其需要一个认识、理解、记忆的过程,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媒介传播不仅弥补了组织传播的偶然性,而且其渗透力极强,它不受区域、时间、空间的限制,扩大传播规模,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处于平等互动状态,这类传播途径有别于自上而下的组织传播途径,在于它非指定时间、指定场合,传播主体透过各种载体深入到受众的生活当中去,例如手机上网、电视与中青年受众的影响、广播电视与年长受众的影响等,针对边疆受众群体的多元文化、多元信仰、多元语言等等特殊性而通过多元软性而细腻的载体且采用一些更通俗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方式去匹配地域环境从而让受众更易于去接受和理解宣讲的内容,通过活用各类载体进而在宣讲过程中释疑边疆受众的疑惑,激发边疆受众的主动性,众从中接受到各种各样的新信息,提高了自身的认识,从而使得受众在生活、教育、交往等都带来了全新变化,使受众处于一个常态持续的外部灌输过程。但由于边疆地区发展水平仍落后,媒介传播中最佳方式手机上网、无线网络、便携网络等在该区域普及率偏低致使该载体潜力作用仍难落实。因而,在一些载体条件比较差的地方,仍然需要依赖人际传播,通过各种节日聚合而相互交流。但无论哪种途径,它们在运作中必须贯穿一点,即要牢牢抓住边疆受众的情感认同为核心点。针对此,有二点需要注意:

第一,从传播团体大众成员的选择看,要优先选取来源于传播地域的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因地缘、血缘、乡缘而与受众关系相近,语言上和情感上不容易存在隔阂。

第二,传播内容要浅显简单,避免枯燥无味,寓教于乐,寓教于情,要使受众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受传。尤其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容易使受众产生消极心理体验,容易在思想上引发困惑和疑虑,因此,绝不能对人们关心的问题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杜绝空洞地宣传理论,要以贴近人们关心的问题,一定要让大众认为这个理论管用继而产生认同心理。

总之,边疆民族地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各种途径的成功关键在于要发挥好情感认同这一催化剂的作用,唯有情感达到一定认同度,才能促进受众朝着传播主体预设的思想演化进而上升为行为认同。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2] 新华网云南篇.怒江大峡谷深处的农民宣讲团.[EB/OL].(2013-07-25)[2013-11-28].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3-07/25/c_132571885.htm.

[3][8] 云南省德宏州政府内部资料.

[4] 百度百科.传播媒介.[EB/OL].(2013-08-20)[2013-11-28].http://baike.baidu.com/view/460491.htm.

[5]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村村通惠民工程.[EB/OL](2011-02-11)[2013-11-28].http://xxgk.yn.gov.cn/canton_model65/newsview.aspx?id=745100.

[6] 天山网.新疆发放农村广播电视维护车.[EB/OL].(2010-10-16)[2013-11-28].http://www.ynstc.gov.cn:8080/kjjl/c/detail/2012JC239/0.

[7] 中国藏族网通. 西藏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EB/OL].(2012-11-26)[2013-11-28].http://www.tibet3.com/news/content/2012-11/26/content_972003.htm.

【作者简介】

杨 云(1967.12-),傈僳族,云南武定县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农问题.

李玉娟(1984.4-),广东湛江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车 辚(1969.6-),云南昆明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学.

猜你喜欢
边疆民族地区传播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流行甚“High”的网络流行语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警惕环境恶化的新因素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漫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学实施难及整改措施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题壁诗歌创作在自媒体时代下的存继与思考
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有效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