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娜
摘 要: 教师个性是教学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是国内外教育工作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讲解—接受”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掌握大量教学知识,但是学生在客观上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学生的创造性与个性都受到压抑。文章探讨教师应怎样开展个性化教学,做到“因课制宜”,“因生制宜”。
关键词: 教学个性 个性化教学 因课制宜 因生制宜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先生要负指导学生的责任,另一方面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可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对共同体。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教、交给学生什么,才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呢?本文从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含义、特点、学校课堂教学现状等方面进行探索,寻找能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的方法。
一、教学个性与个性化教学
(一)教学个性的含义及特点。教学个性指教师作为个体其个性通过与其他教学要素的相互作用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它能被教学对象直接或间接地感知和描述,具有教学上的意义。教学个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不仅是由于教师教学个性的各方面在不同教学过程中、不同教学问题的处理中表现出来的,而且在于教师教学个性中许多特征是不成熟或不稳定的。教学个性包括教学思想、教师情感、教师性格、能力及教育机智等多个方面。教学个性是教师个性心理特征诸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反映。
(二)个性化教学的含义及特点。个性化教学也被称为多层面(Differentiation)教学。主要指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要根据学生个性、兴趣、特长、需要等进行施教。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并不是给每个学生不同的课程,而是指教师用不同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在实施个性化学习的课堂上,老师授课的内容和学生应掌握的技能因人而异。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老师评估学生的测量方法随着学生个体的需求而不同。关键在于所有学生都面对同样的学习目标,他们的学习成绩会接受同样标准的评估。从本质来说,个性化教学是对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回应,个性化教学要识别、期望和欣赏学生的学习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并将其整合到教学计划中。
二、学校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师被当做知识的分配者,学生则被当做知识的消费者。在我国大多数学校的课堂上,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课堂为教師所控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分配的知识。“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降低。
(二)教师讲课严重依赖书本知识,缺乏创新精神。在课堂上,很多教师都是按照书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而不是带着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书上就是这样写的,你们记下来就行”是大多数教师说过的话。“唯书论”而不是“唯知识论”,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渴求知识的个性。
(三)框架式思维束缚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很多时候,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在框架结构的限制内,往往问题提出后,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知道“正确”答案,而不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
(四)固定的课程目标和过分简单的教学效果评估标准很难发掘学生的创造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对于教师讲课,很多学校都会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一致的教学计划,以及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的标准。通常情况下,评估标准过于简单,只是强调学生对常规要求掌握的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不是自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三、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重要作用
个性化教学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教师进行个性化教学对学校、自身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个性化教学可以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陷。首先,开展个性化教学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很好地弥补学校教育“千人一面”、教育模式标准化、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不足;其次,开展个性化教学能够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开展针对性教育,解决家庭教育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的问题;最后,开展个性化教学可以针对学生个性的不同制订系统的教学方案,从而解决社会教育存在的系统性缺乏的弊端。
(二)开展个性化教学可以促进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从教师教学个性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教学个性在于教师究竟以怎样的独特方式把教育影响施加于学生。因为独特性的方式集中了教育者思想、情感、能力、才学的精华,并以最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成就和顿悟等往往产生决定性的积极影响,以至作用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开展个性化教学可以促进教师关注学生、关注所教课程、关注课堂反馈等信息,从而整体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促进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
(三)开展个性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个性化教学的课堂授课中,任课教师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不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时间、教材、内容、学生分组和评估手段,可以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解并开展针对性教育。使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提高,获得的知识更全面和系统,学生的性格、心理、身体都能够得到发展。通过个性化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四、教师个性化教学与预设的教学目的和考核评估标准相辅相成
在提出个性化教学后,有人会问,个性化教学与学校统一设定的教学目的和考核评估标准是否相悖?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一)只考虑评估标准。按照既定体制或者根据环境的需要将学生的成绩标准化的过程中,当一个学生被遗忘、被忽视或者被开除会发生什么?在没有个性化教学(关心并回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情况下,标准通常会转换成狭隘的对客观责任的关注,特别是在高风险测验的情况下。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对学生成就假定客观的考试成为一种专横的手段,不仅威胁着评估,而且威胁着课堂教学。
(二)只考虑个性化教学。如果只考虑个性化教学,在课堂上没有清晰界定的学习标准和衡量学生成就的标准,那么我们看到的会是60年代的个体化项目学习(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不同的项目,事实上没有合作学习或者来自教师的直接教学),或者是混乱的、无组织的教学,缺乏清晰的学习结果和目标,更谈不上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突出学生个性。
实际上,个性化教学与预设的教学目的及考核评估标准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个性化教学的支持,以标准为基础的课程只能是标准化的,它强调质量的控制和责任,而不是满足学习者,特别是多样化学习者的需要。无论这个课程多么深思熟虑,多么启发思考,学生的声音也是被淹没的。同样,没有预设的教学目的和考核评估标准,课堂教学或者是“以活动为基础”,缺乏基本概念,或者课程计划目标是完全个人化的,没有存在的必要。正是通过对标准和对学生成就测量的了解,教师才能真正了解课程,才能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有效参数。
五、教师如何开展个性化教学
(一)根据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教材、内容及评估手段等工具。个性化教学不是针对每个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但个性化教学假设教学、活动和评估有充分的灵活性,使不同類型的学习者能够在大部分时间内学到适合自己的东西。个性化教学的教师应该成为敏锐并具有共情能力的观察者和倾听者,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活动。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时间、教材、内容、学生分组和评估手段等工具,帮助学生最有效地学习。
(二)要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在个性化教学课堂中,一切都是有目的的。教师要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清晰的成功指标,对学生和自己的教学计划深思熟虑,非常缜密。同时要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多层次的课堂变量,以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
(三)要秉持相互尊重的态度。在个性化教学的课堂上,相互尊重的态度十分重要。一个互相尊重的课堂会使学生因不同的学习经验而带来的差异显得有尊严。当学生有不同的水平和不同的兴趣时,尊重的教学法意味着每个学生都有与自己的兴趣和努力相应的任务、活动和挑战,每个学生都被给予同等的机会促进自己对概念的理解。
(四)认真把握个性化教学的四个关键因素。个性化教学法的四个关键因素就是:了解所教的学生,了解所教的课程,有效的教学策略,保持简单和互动。
1.教师在开展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生物特性、社会影响、社会和情感特征、学业成就和学习偏好,等等,从而将课堂学习和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
2.教师要深入了解所教课程,并针对所教课程认真设计,可以通过逆向教学设计、教授重要概念、用问题形成课程内容框架、澄清哪些可以个性化、哪些不能个性化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课程的讲解。
3.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而不是有魅力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策略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理论和原则等。而有魅力的教学策略则以活动效果为主,不能保证学生高质量地学习,很少考虑实际学习效果。
4.个性化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并带有挑战性的过程。开展个性化教学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该先从简单的目标开始,然后慢慢行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和同事保持互动,并进行专业合作,这样才能够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五)转变教学观念,保持自身良好的教学个性。
1.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符合新课程精神的现代教育观念:教学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教学必须时时关注学生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
2.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3.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师要加强学习,使自己在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处于较高水平,并能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4.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教师要记录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整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课堂上学生的问题与建议等,并反思自己的教法、学法等是否得当,有何创新,课堂设置是否有层次感,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等等,并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丁洪涛.教师的职业内涵与专业发展引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郅庭瑾.为思维而教.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陶秀伟.教研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