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慧端
摘 要: 文学名著是高中语文的重要考察内容,既需要教师的点拨引导,又需要学生的课外延伸阅读,只有在“导”和“学”相配合的原则下才能做好。因此,与其说“名著教学”不如说“名著导学”。导学过程还需采用如下配合措施:开设语文阅读课和欣赏课(如影视欣赏)、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制订假期阅读计划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制订计划,分步骤阅读,使名著阅读能力和综合鉴赏能力得以提高呢?本文分“泛读”、“精读”和“表达训练”三个步骤为高中语文教师提出名著导学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名著导学 泛读 精读 表达训练
“读书能让我们辨别美与丑;读书能锻炼我们的思维;同时,读书也能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获取一份宁静。”[1]如今随着荧屏与网络的普及,读书人,特别是青少年阅读书籍的时间大大减少。为了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高中新课程①请来了中外经典名著。以近年福建高考为例②,被列入考察范围的名著包括国内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子夜》、《家》,以及国外的《堂吉诃德》、《复活》、《巴黎圣母院》和《欧也妮·葛朗台》等,总共八部。下面我就名著“导学”谈谈见解。
一、以泛读打下坚实基础
要细读完八部名著,时间不少,仅《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就够许多学生头痛。指导名著阅读的第一个问题是——何时开始,如何阅读?答案是:从高一开始,以泛读为基础。
如果把八部名著的阅读任务放到高三完成,在时间紧迫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势必就陷入教师灌输、学生背诵的境地。这样既会违背课改的初衷,又不能让学生领略到名著的魅力。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更别说是课外的名著阅读。因此,名著阅读应该从高一抓起。具体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每次寒暑假,或其他节假日,或是平时完成作业之后,有计划地进行消化阅读。这次的阅读应该是原著泛读。可以告诉学生,只要先把名著当做小说来看就可以,不要有太大压力,不要时时想着要背记什么内容,以免学生读得太累,丧失阅读信心和兴趣——除非部分学生出于兴趣,自愿背记。这次的原著泛读任务,最迟在高二暑假结束前完成。
在泛读过程中可鼓励学生做部分摘抄,将自己认为特别精彩的片段抄录下来。泛读结束后,必须进行总结,才不至于让将近两年的阅读流于形式。可以让学生针对每部名著的人物、主题、中心内容、重点情节等进行概括。概括可跟紧阅读的步子。例如,高一寒假结束前阅读《堂吉诃德》、《家》,那么寒假就做这两部作品的相关作业。这个概括作业是一个很好的总结训练。有的老师可能担心学生会查资料、抄资料,概括并不是自己做的。其实这个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相关知识。查阅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当然,教师工作做得细致的,还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在原著上做些圈点批注,保证这次泛读的真实性和质量。圈点批注法正是新课标十分倡导的一种阅读方法。圈点的内容应该是特别精彩的字、词、句、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旁边用三言两语进行简单评论。对于难以理解的部分,学生可以将问题写在书上,然后进行生生交流或者师生探讨。碰到某些不一定要求高中生掌握的问题,教师要参照高考考试大纲,在导学时做到主次有别,重点突出。《红楼梦》恐怕是学生最难懂的一部,例如里面的判词分《正册、》《副册》、《又副册》等,共三十六首。如果学生产生疑问,主要讲解《正册》,而《副册》或《又副册》的内容则应挑着讲、简单讲。部分学生会对《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等国外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行为产生疑问,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文化时代背景给予指导。
二、以精读为重点引导
泛读是名著阅读的基础工作,它建构了学生名著知识的基本框架。只有框架是不够的,在具体导学过程中,必须结合精读进行,做到点面结合,有轮廓有细节。
以近几年福建高考为例,结合新课程目标,高三学生必须掌握考察范围内的文学名著的基本情节。这里的掌握包括能够判断选择题选项信息的正确与否,以及复述相关故事情节。可是学生在这里就遇到了问题:
笼统的泛读不能让他们把握细节,我就发现学生经常张冠李戴。例如把《三国演义》里孙策做的事情误认为是孙权所做;把《红楼梦》里的“三春”(迎春、探春、惜春)混了。甚至会出现不同名著里面的内容混淆,比如把《巴黎圣母院》里的卫队长弗比斯和《欧也妮·葛朗台》里欧也妮的表弟查理混起来,因为两个人都是玩弄女子感情的花花公子。除了人物混淆外,还会有情节和情节的混淆;除了张冠李戴外,有时候学生在对情节人物完全没头绪时就胡编乱造。比如问到《家》里瑞珏难产时,觉新在哪里,有人就编造说在瑞珏身边帮她擦汗,令人哭笑不得。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重点进行再阅读,也即精读。按照新课标,学生是“读”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需要方向,这个方向必须由教师指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教师自身应该在文字鉴赏方面下一番工夫”[2]。从某种程度上说,高中语文老师的文学名著导学工作量是相当大的。我们必须熟悉作品,并且对作品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居高临下地给予学生一些简明有效的点拨引导。说实话,教师要在所有名著篇目的导读上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在这里我只能提出目标,让我们共同努力。下面我以《红楼梦》导读为例,谈谈做法。
我早已看过《红楼梦》电视剧,阅读过原著,大学期间也曾写过相关论文,之后又零零星星地接触过相关评论。但是在给学生上《红楼梦》导读前,我还做了以下工作:把电视剧从头看一遍;下载并观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相关讲座;把原著放在身边时时查照;上网查人物评点、内容概括等相关资料;参考《布衣精英》等相关复习书本。之后,《红楼梦》的导读课我上了一周多(实际上课时间是高二下,结合选修名著课本):先做内容简介,以贾府兴衰和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为线索串讲。接下来是人物讲解,主要是宝、黛、钗、凤和其他十二钗里的人物,以及几个重要丫头。最后是重点情节分析,如上“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刘姥姥三次进贾府”、“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等。endprint
在导读课中,要特别注意师生互动,否则很容易变成“故事课”。学生听入迷了,但学习目标达不到。就如朱敦亮老师所说:阅读经典时“教师要创设课堂气氛来保护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中的主体地位,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中的再生性和多元性……”[3]课前、课中的问题设置十分重要。上《红楼梦》内容简介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上课时“脱书”复述,不完整教师再补充。讲人物时,让学生将相关情节先集中起来,导读时进行讨论甚至辩论。例如讲到薛宝钗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你们是贾宝玉,你们愿意娶宝钗这样的女孩子做妻子吗?为什么?”学生便分开两个阵营,分别从愿意和不愿意搜集资料和展开辩论。表示愿意的学生认为宝钗健康、美丽、大方,为人处世很得体;表示不愿意的学生认为她心机太重,不够纯真,不是真正的善良,娶这样的妻子有“危险”……双方各自举出事例为证。这样学生在辩论中既把握了小说情节,又有个人思考,避免了应试教育中教师“满堂灌”的弊病,体现了新课标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三、以表达为训练要求
从操作性原则来讲,如何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成了一个重要命题。
如前所述:学生在泛读之后,已经了解原著大体轮廓;在精读课上,又加深了细节认识。为什么还有欠缺呢?首先,泛读的概括是粗略的,比如全书内容简介、人物简介等。其次,课堂精读学生主要做的是口头表达工作。在实际考试和习题训练中,很多学生会告诉老师:“我们心里知道故事,可就是写不出来!”当考察的情节细化了之后,我们发现学生的书面表述有问题——不够简练,把握不了要点,遗漏重要人物、时间、地点等。当然,老师不能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题海战术,单纯以考试论英雄。但是能否清楚简要地复述某个情节,却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高中名著阅读的重要考察目标。
如何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呢?
第一,把握情节复述的规律。情节复述就像记叙文,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了。记得在复述“堂吉诃德第二次出游经历”时,一些学生会把最后的结果遗漏,即堂吉诃德是被装进笼子里,由神甫和理发师押送回家。如果学生心中有“六要素”,就会想到,出游的结果应该补出来。
第二,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操作上,名著导读需要一套较好的辅助资料。教辅资料里有一些单个的情节概括,可以先让学生背诵,然后小测。这是一种比较讨巧的方法。当学生有了一定积累之后,再进行模仿训练,将事半功倍。
关于高中语文名著导读,还有很多方面可以深入探讨,比如在浮躁的“读图时代”时代,如何引导学生回归传统,对“文字文化”感兴趣;如何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增加课堂容量和乐趣。
注释:
①本文参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遍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等参考依据论述.
②本文列举案例发生背景为近年福建高中语文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余.阅读经典的意义[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1(12).
[2]杜宝珍.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著[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01).
[3]朱敦亮.中学生阅读经典的意义及方法[J].中学语文,2007(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