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宝珠
摘 要: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只有将游戏融入美术教学,让幼儿在心情愉悦、快乐的状态下开放思维,才能发挥他们无限的创造力。
关键词:自由;生活素材;乐趣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新《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美术教学的重点是创造意识的启迪,而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只有将游戏融入美术教学,让幼儿在心情愉悦、快乐的状态下开放思维,才能发挥他们无限的创造力。
一、犹如本真的生命活动般,自由绘画
在幼儿的世界里,美术活动就像他们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最为初始的、最为本真的、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是幼儿生命活动的一种存在方式。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它在本质上与游戏相同。在童心与艺术、游戏与审美之间,往往有着一种不可分割的天然联系。所谓艺术创造,在一定程度上,是向童心的回归。艺术幼儿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活动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比如,当幼儿画到自己军队的“枪炮”射出的子弹与炮火落在“敌人”人群中时,他们总是一边嘴里发出“嗒嗒嗒”“轰隆隆”的声音,一边又把自己变成中弹的敌人而“啊”的一声“倒毙”在地上。此时,幼儿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了绘画活动中,其美术作品所表现的世界就是幼儿当时感受到的活生生的世界,幼儿的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相互交汇、密不可分。可见,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反映模式是幼儿最为初始、最为本真的一种生命活動。又以《幸福点点名》这一活动为例,幼儿采用长卷的方式进行合作作画,采用的音乐是《幸福拍手歌》。幼儿围着长卷在音乐声中边唱边跳,当听到拍拍手时,幼儿就立即“拍拍”把沾上颜料的手掌按上去,听到跺跺脚时就踩上脚印,然后根据印画的形式进行想象添画。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夸张的变形、大胆的用色、自由的心态,使幼儿创作的作品与艺术大师“米罗”的作品有着许多相同
之处。
从上述两个课例看出,幼儿完全是在自由的状态下进行的涂鸦游戏。种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所重视的是活动过程,而不是为了一张画或一次作业。只要幼儿在活动中感到有趣,就会有创作的劲头,就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实际操作之中。活动过程是情感的体验,可以促进自信心、求知欲、审美欲和创作欲的提高。一旦活动积极性提高了,认识能力、欣赏能力就会有新的飞跃,在表现技能上也自然会有新的追求和新的进步。因此,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需要转变,其基本理念、方法、模式应从技能型转向艺术型,从单纯作业活动转向审美活动。
二、积累生活素材,绘出无限创意
幼儿在绘画过程需要经历“眼—脑—手”这三个阶段,这就决定了幼儿表达的作品通常与他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事物密切关联。如,经常让幼儿观察不同树种的形态、色彩、物体的视觉表象,也是幼儿绘画的素材之一。让幼儿与家长体验种植种子,在通过幼儿细心的照顾后,种子会有哪些变化,培养出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并逐步学会主动积累物体的各种视觉表象。帮助幼儿积累绘画素材就是关键的一步。在幼儿积累丰富的经验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如图书、照片、玩具、生活物品等,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喜欢的材料去创作,成人不要做过多的要求。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材料应是幼儿活动的对象。水枪、滴管都是幼儿玩水的玩具,我在水枪里灌进颜料,让幼儿在墙上喷射作画;用滴管装颜料,为纸花染色,玩具变成了工具。再如,包裹水果的网兜以及青菜、玉米、莲藕等截面切片可以为幼儿提供敲、抹、涂、揉、捏、团、裱等多种动作的机会。幼儿也许缺乏足够的表现技能,但从来不缺乏愿望和想象力。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绘画活动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创造与刺激材料的性质相对应的一班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材料活动,比起单一的绘画材料,幼儿更喜欢沉浸在各种各样的材料里,乐此不疲地将喜欢的材料‘占为己有,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把它们堆砌在一起。”基于儿童的这种特点,我们在材料的实用上打破了常规的单一性提供。
课例《汽车总动员》活动中,首先提供记号笔让幼儿在宣纸上作画,再用水将宣纸打湿,提供水溶性油画棒涂色,使得画面的颜色自然渗透。由于材料的不同,幼儿会对材料实用过程中的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会仔细观察、研究它们,并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分享。同时,活动过程也促进了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选择等能力的提高,加深了幼儿对形状、空间、色彩的认识。幼儿开始学会用不同材质、不同属性的材料操作,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开阔幼儿的眼界,使幼儿从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就感。
三、不做复印机,画出乐趣
以前会看到上完一堂美术课后,多数幼儿的作品都是同样的底色、同样的造型、同样的配色、同样的大小,感觉就像复印机式的。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承认,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否则会扼杀其想象与创造力的萌芽。
美术课上,多多在画“中秋月亮圆又圆”,只见他先花了一个大大的月亮,没过一会儿,就用各种颜色的水粉开始乱涂一气。老师一看非常气氛,刚想指责,此时却听多多饶有兴致地讲述:“月亮被云彩遮住了,袋鼠妈妈、长颈鹿、大象都来赏月,不见了月亮可着急了。”接着他又拿出这儿点点,那儿涂涂,非常享受作画的乐趣。
幼儿美术活动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兴趣原则、审美原则、发展原则、创造原则、实践原则。所以,在绘画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给幼儿更多的进行创造活动的权利和机会。画得“像”,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绘画在于慢咂幼儿涂鸦的欲望与本能,让他们养成独立创造的习惯,并且勇于表达自我。
评价孩子作品时不要强求幼儿的作品和事物的“形似”,而应更多的看重幼儿作品中的神韵,以及对表现事物的整体把握,不要纠缠于细枝末节的描绘。毕加索曾经说过:“在成人的眼里,幼儿的画也许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但在幼儿的世界里,这些不合理都能找到完美的答案。”许多艺术家都在探索如何像幼儿那样绘画,因为幼儿的画总是能打动人,让我们看到很多被遗忘的、忽略的世界。的确,在幼儿的美术作品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我们成人意想不到的表现,这些表现使得幼儿的美术有着承认美术无可比拟的魅力。当他们无拘无束地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时,我们不妨聆听一下幼儿的心声,你就能发现,其实,幼儿创造的世界是那么独特。当然,在我们成人了解了幼儿,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也应对作品给予及时的肯定、赞扬与指导,并鼓励他们源源不断的创意。让幼儿快乐地玩,积极地欣赏,让更多的幼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
爱美是人的本性。童年是人生中最清新、自然、天真、单纯、坦率、好奇的时光,是尽情相互玩耍乐趣的年纪,更是塑造性格与开启智慧的重要阶段。幼儿纯真好奇,用如此极大的热情去探索周围的一草一木。我们更应该让幼儿在“美”中玩,“玩”中画,“玩”中学,画出创意与个性,健康快乐的成长!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中心幼儿园)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