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摘 要:起始型概念课是指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某一领域的第一节课,通过有效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最基礎的起始概念。
关键词:起始型概念课;低年段;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通过良好的数学概念学习促进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培养数学能力,
通过有效的概念教学,使学生顺利地获取有关概念。
一、起始型概念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教学的目标定位失当
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含
义,一旦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
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还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概念的形成缺乏有效引导
在演绎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老师带着学生小步走,学生按照老师的思维慢慢走”的引导模式。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低年段起始型概念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1.将概念置身于“原始背景”中去理解
起始型概念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是在一定知识背景下的某一个情境中自然得到的结果,这个合乎想象的能触发新概念形成的知识背景称为知识的原始背景。当面对一个崭新的概念,都应努力地探寻知识的原始背景,模拟知识发生的情境,将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经历概念发生、形成的过程。
2.将概念置身于“现实背景”中去理解
虽然是初级概念,但它仍然是学生的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恰当的方式了解学生,如调查研究等方式,找到新旧知识之间、文本知识和生活知识之间的联结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以联系的观点学习新的概念,促进主动建构,这里的联系包含知识系统本身的联系和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及认知经验的联系。
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建立概念
学生第一次接触新概念,难免会产生陌生感、畏难感,这时就需要在动手操作的支撑下建立概念,让学生迅速进入新知学习的状态中。建立数学概念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累积、渐进的过程,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经过直观感知→建立表象→揭示本质属性三个阶段,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是建立概念的向导,概念本质属性的揭示是概念教学的关键。动手操作对建立概念能突出体现三个作用:(1)能较好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2)能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3)能突出知识的本质特征,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数学问题。
总之,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起始型概念课永恒不变的追求。教师只有从“原始背景”出发,从“现实背景”出发,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探索发现,从中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体验知识的联系和价值,才能有效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的理念。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