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问的“提问”

2014-07-05 19:44蔡鸿英
新课程·小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提问艺术提问课堂提问

蔡鸿英

摘 要: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提问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那么,教师该怎样提问呢?

关键词:课堂提问;提问艺术;高效课堂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的一种主要教学形式,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手段。如果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那么我觉得“提问便是数学课堂的心脏”。问题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重难点的突破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高。而精心设计、准确恰当的提问往往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把数学知识转化成一种数学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可是不难发现,课堂上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层出不穷,提问过后,学生的思考空间严重不足,导致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的思维;高年级,特别是六年级,课堂中教师的声音渐渐覆盖整个课堂,零零星星的学生回答中也有大部分是齐声做答。为了能够及时完成当堂课的短期教学目标,教师往往把一个问题抽丝剥茧般拆成几个琐碎的小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失去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逐渐丢失了思考的积极性,上课举手的学生也越来越少,影响到了反馈的及时和全面,大大降低了课堂的效率。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因此,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么,课堂提问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

课堂提问总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进行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相应问题,让问题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这一問题要解决什么,达到什么目的,可能出现怎样的回答等,教师必须心中有数。而漫无目的的盲目提问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和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有可能起到反作用。

题目:植树节,同学们去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当栽到第11棵时,发现树苗不够,于是改为每隔4米栽一棵。

提问: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怎么做?

学生从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一下子没回过味来,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应付的策略。

生1:我会全拔了重新栽。

生2:我会再去买树苗。

生3:打电话让家长买了送来。

……

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各种回答渐渐偏离了我的教学目的,于是我马上调整问题:为了节省时间,不白费力气,在拔树之前,你能不能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给栽树的同学提些建议呢?

这样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学生的思维又被我拉回了课堂,紧紧围绕着我的教学目的展开了思考。

二、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圆柱的体积》一直是六年级的教学内容,教师教得习以为常,学生学得理所当然。往往是先复习圆的面积,再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接着出示圆柱的直观图,提问:这个物体的体积你会求吗?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进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建立在自己的主观意愿上的,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尤其到了高年级,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仅从知识的传授、技能的掌握来看,这样的课也能达成教学目标,但是从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来看,无疑是低效的。心理学认为,内发性的动机很重要,而内发性动机的中心是“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思维的巨大动力,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这样教学:

师(出示一个圆柱形小铁块):你能想办法求出它的体积吗?

生1:把它熔铸成长方体,测量出长、宽、高,然后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求。

生2:在一个长方体透明容器里放点水,然后把这个圆柱完全放入水中,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

师:同学们刚才所想到的方法都可行,都能够间接地求出圆柱的体积。

师(出示罗马柱的图片):看,这是建筑中常见的罗马柱。如果你是一名工程队的预算员,知道“每立方米罗马柱大约需要混凝土2吨”,你能求出这根罗马柱大约需要混凝土多少吨吗?

生:要知道罗马柱的体积就能求。

师:还能像刚才那样求它的体积吗?

生:不能!因为罗马柱不方便浸没在水里。

师:看来我们需要一个——

生齐声响应: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这里教师设计的问题“求罗马柱大约需要混凝土多少吨”,把“圆柱的体积”这一教学内容转化成了由学生自己提出来要学习的内容,而不是教师要学生学的,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其生疑、解疑,在这样一个自发性的学习动机面前,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参与度要高于前一个教学设计。

三、提问要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还是《圆柱的体积》一课,在引导学生比较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的时候,教师往往为了节省时间而设计这样的提问来直奔主题: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相比,体积有没有变?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什么?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那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出自教师急于揭示答案的心理,把一个问题肢解成许多琐碎直白的小问题,使学生的思考空间变得狭小,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把各自所带的圆柱(主要用萝卜或地瓜做成)转化成近似长方体后。

师:细心观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师:通过观察对比,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

生1:体积不变。

生2:高不变。长方体的宽是原来的底面半径,长是底面周长的一半。

生3:底面积也不变。

生4:表面积变了。

师:你还发现了表面积的变化,不简单。说说表面积是如何变化的?

生4:把圆柱转化成近似长方体后,就多了两个侧面(边说边指)。所以,表面积就变大了。

师:你能再细心观察一下你所关注的两个侧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联系吗?

其余学生也开始纷纷举手。

生4:长是原来圆柱的高,宽是底面半径。

师:眼睛真亮!还有新的发现吗?

等了片刻,教室没有新的声音,教师准备收住这个话题,推导公式。这时有一双手迟疑地举了起来。

生5:我们拼的长方体,高与底面积都变了。

师:那你还能找到它与原来的圆柱的联系吗?

生5:底面积是原来侧面积的一半,高是原来的底面半径。

教师把疑惑的目光转向其他同学:你们知道为什么她观察到的结果和你们不一样吗?

片刻后,陆陆续续有学生回答:她把长方体倒下来了……我们也是这样的摆的,因为竖着不好拼……

在让学生充分比较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原来圆柱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又提问:同学们发现的东西真多!你能有选择地选出一些发现的结论来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了两条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侧面积÷2×半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教师适度的放手提问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维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真正把問题转化成了知识与能力的纽带,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课时的任务再紧,学生的思考空间是不能被压缩的,课堂提问不是一辆揭示规律定理的直达车,而应该是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媒介,让学生在思考中发展,让课堂在思考中走向深刻。

四、提问要注意及时反馈

学生的回答都是针对提问反馈的信息,教师应该处理好这些信息,提高课堂效率。而不是用简单的“对不对”“是不是”等毫无价值的提问草草了事,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懈怠,思维品质的降低,从而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假如学生回答错了,请不要用一句“坐下来再想想”来敷衍他,这样他很难知道自己的症结在哪里;也不要用“谁来帮帮他”的话把问题像抛绣球一样抛给别的孩子。长此下去,学生不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造成思维的肤浅。这时候让我们放慢教学的脚步多问几句:“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也不妨这样问问,让学生在暴露思维过程的同时,得出正确的结论或更好的结论,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也帮助教师随时掌握课堂的动态,调整教学。

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也使得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我们要掌握这门艺术,就要穷尽一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从生硬到熟练,从无效到有效,甚至高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提问艺术提问课堂提问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提问三法
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探讨
试析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