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素春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要勇于质疑,在质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做到在探究数学规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对教学情感有所创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提高。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做到深入浅出,能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学习,对学习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另外,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挂图、实物模型以及多媒体软件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欲望。
二、勇于质疑,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人曾提出:“学成于思,思贵有疑。”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时,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教师要给予鼓励,让学生大胆提问,教师要树立提出一个问题胜过解决一个问题的观念。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再提出质疑,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在相对宽松、愉快的氛围中具有勇于质疑的习惯,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不仅向老师发问,还可以提出课本中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有怀疑一切的态度。做学问就是要在“无疑之处生疑”。比如,在学习“互质数”时,教师可以试问学生,哪些数是互质数。然后展开小组讨论,这时的课堂讨论热烈,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不同的两个质数组成了互质数,还有的说,两个相邻的自然数组成了互质数,还有的说,1与所有的自然数组成了互质数。还有的指出,质数与合数是互质数,合数与合数是互质数。前面的三种提法没有疑义,对于后两种的说法具有不同意见,大家讨论激烈,教师进行点拨,举例进行了说明,质数与合数,比如(2和9),合数与合数,比如(4和15),它们组成了互质数,但也有特殊之处,有些合数不能组成互质数,比如(12和14,16和20)等,只要有不符合的数,就说明这句话是错误的。学生安静下来,停止了讨论,这时一名学生提出:“一种特殊的情况,可能组成互质数。”大家也都期待着结果,他胸有成竹地说:“相邻的两个奇数可以组成互质数。”我没有回答正确与否,只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求得找出答案。这种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求知与探索知识能力被唤醒的同时,也提高了创新意识。
三、在探究数学规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多数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有规律的问题,再结合科学的实践进行相应的验证。同时,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猜测与假想。与此同时,结合实验做好验证,并总结出数学学习的有效方法。通过这一教学,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在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后,可以让学生用橡皮泥或者超级黏土等材料做手工制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在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把一个正方体的一个角去掉,还有几个角?”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实践中得到答案,由于学生的截法不同,所得的答案也不尽相同,有的说剩下了10个角,有的说剩下了9个角、8个角、7个角等。此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借助于不同的截法得出规律:当截面不过顶点,还有10个角;当截面经过1个顶点时,会剩下9个角,当截面经过2个顶点时,还会剩下8个角,如果截面要經过3个顶点,这时会剩下7个角。假如学生有了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他们的手脑协调性就会增强,还会有更多的奇思妙想。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学生在动手制作时,要通过探究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在活动方面还要为学生留出“空白”,并为学生的创新提供载体、条件及“资源”,能够让学生积极探究和创造,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师教学情感的创新
1.良好师生关系的创设
创新性教学提出,高水平的教学模式离不开民主、平等及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民主是师生双方的民主,没有民主的教师总是满堂灌、一言堂,要提倡多名学生共同参与的主张。特别要对小学生实行民主,让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因为他们的思维具有新意,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和谐教学气氛的创设
创新数学教学提出,要为小学生创设宽松与和谐的学习气氛,主要是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过于紧张的课堂会对学生的思维起抑制作用,如果能够让课堂教学更有生机与活力,还要点燃师生们的创造火花,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创新就是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时空条件,配以合适的材料动手操作,为学生创设氛围,动手实践与发现,再进行讨论与思考,让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得以加强及提高。
参考文献:
[1]于龙宝.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能力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2]王卫东.论提高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04).
(作者单位 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川南小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