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量角器,一举多得定角度

2014-07-01 02:45沈丽娟
考试周刊 2014年33期
关键词:量角器

沈丽娟

摘 要: 人教版《位置与方向》内容学中,确定物体所在点的方向是教学难点。作者受到钱怡老师观点的启发,利用角的动态定义帮助对“偏”方向的理解,采用数格子的办法测定角度。细细分析学生作业反馈,发现对角度测定方面的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但诸多教学细节还有待改进。

关键词: 确定位置 量角器 动态含义 测定角度

人教版《位置与方向》单元的内容曾是我校数学教研组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我们虽经历过多次的同课异构和磨课,但每一次施教之后总是发现无法突破“准确测定角度”这一难点。2014年,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正巧读到了钱怡老师的文章,他认为,我们应该让学生对角的动态定义(固定一条边,将另一条边围绕顶点旋转到某一位置形成的图形)有所了解,然后把量角器“0”刻度边和角的任意一条边对齐,想象角的动态张开过程,寻找另一条边的对应度数。我深受启发,在教学中尝试着改变了测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角度确定的难度。

一、前两教时有关角度确定内容的尝新

第一教时

主要学习内容:根据图上信息,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方向和距离)。(例1)

活动一:一学生(蒙上眼睛)利用小木偶,在黑板上沿着东方行进,其他学生用“偏北了,偏南了”不断纠正,直至到达目的地。从中认识东偏北、东偏南的概念。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北偏东、北偏西等其他方位的概念。

活动二:全体学生面朝北方坐好(为了与地图上的方位形式上统一起来),听指令用一条手臂指向一个方向(如东方),然后慢慢旋转,偏向另一方(如东偏北一点点,东偏北再多一点,东偏北更多一些)。

2.换个方法使用量角器,一次量多个角。

以往测定角度都是用读对应刻度的办法,但本课时我选择了数格子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量上半部分(简单称地图上的南北两向为上下半部)的角度时,量角器一律朝上放置,然后把方向标对应角的边线处为起点,向另一角的边线方向数量角器上的大格子(一格10度,半格5度),直数到另一条边线至,最后确定度数。如:“东偏北”就从东方向线(即右0度线)开始往北方向数,“北偏东”就从北方向线(即90度线)开始往东方向数。

在教学中有学生发现,属于同一个半部方向上的角度,可以一次性测定,然后一一记录。如教材做一做中的“学校”和“游泳馆”两个位置,可以同时测出“北偏西25度”和“西偏北40度”。课堂上学生兴奋不已。

【设计意图】如果说学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时最大的难点是读数的话,那么本节课中又增加了一个难点就是量角器的放置,因为图中方向线增加不少,学生会因为找不到角的边线而手足无措。这样,测定角度的难度就更大了。用数格子的办法测角度,量角器放置方法只有两种(朝上或朝下),大大简化了摆放方法,避免了学生因为确定不了0度边而手足无措的现象。另外,对准横轴和数轴之后,中心点自然对准,避免了测量时由于中心点偏移带来角度不准确的现象。而且,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量角器一次放置就可以测定在同一大方向上多个角度,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第二教时

主要内容:根据已知的方向和位置信息,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例2)

用量角器一次,把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三个位置同时定好方向点(这三个点均在北半部分),再用尺测量后定距离。

【设计意图】有了第一教时的基础,学生对于方位的动感形成有了一定的经验,只要掌握从哪个起点数格子,就可以一次性标上三个地点的角度定位点,省时又省力。但是,这只是一种引导,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一次一次量,一次一次定会更加清楚。

二、学生作业反馈(有关角度部分)

1.总体效果。

有关角度的测定的错误与以前相比明显减少,学生对于量角器的放置没有产生任何困难。当天的家庭作业正确率较高,第二天的根据位置信息画平面图作业效果也相当不错。

2.主要错误。

(2)课堂作业本P7中,1(2)的“(北)偏(西)(42)度”中有5人填成“(北)偏(西)(48)”度。

(3)课堂作业本P7中,2(2)“西偏北27度”中,有一些学生写成“西偏北37度或36度”。

(4)课堂作业本P8中,角度至少有一处错误的人数增多至11人。

(5)如下图:画圈部分的填空错误特别多,填“东北70度”或“北偏东70度”。

三、反思与改进

从作业反馈来看,我认为这一次的尝试总体来说是有收获的。利用角度的动态概念,借助手势判断物体的位置与方向,把过于抽象的方向概念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用数格子的办法测量其中的角度,成功地避免了量角器摆放的难点和度数读错的难点,甚至还可以量一次同时测定多个角度,可谓一举多得。

由于首次尝试,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从学生作业反馈中得到启示,可以做如下改进:

这类错误在后来的每一次作业中都有出现,说明学生没有全部掌握。细细反思课堂教学,发现至少有两个细节需要改进:(1)课堂上只关注了集体的演示理解,忽视了给予个体独立思考练习的机会。可以增加一个口头练习的环节:在课件上不断出现一个个位置点,让学生快速说出大致的位置信息。(2)用数格子方法测角度时,必须说明数的起点是哪个方向(如北),我们就说“北偏 ”。这样的方法在订正时采用了几次,有一定的效果。

2.关于度数测量方法的巩固。

以上(2)(3)(4)类错误都属于角度测量的错误,但错误原因却各有不同。

一部分错误是由于操作不细致引起的:把中心点偏移,或把中心点和角度定位点连接的时候没有对齐,造成角度变大或变小。说明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操作示范和习惯教育。

把“北偏东48度”读成“北偏东42度”,是由于没有掌握数格子测角度的方法,学生仍用读数法定度数或不知道北偏东的角度该怎样数格子,仍旧从0度线开始数。他们读出的其实是东偏北的角度度数。说明属数格子的方法也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需要放慢进度,待全部学生都基本学会再进行后面的教学。

把“西偏北27度”写成“西偏北37度”,是由于他们在数格子时,把不到一个的也数成一格,然后加上多出来的部分,因此会多数10度(订正时问了学生才了解到的)。这一细节我在上课时确实没有注意。订正时提出如“数了几大格多?大约多多少?或几大格不到?”之类的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把“东偏北70度”填成“东北70度方向 ”或“北偏东70度方向”,其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外,作业纸上没有显示十字方位标,还以70度的大角度提供信息,对刚学习了两节课的四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其他细节的改进,会得到改善。这一题同时也提醒我们,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并练习,每一个物体都可以用两种方法表述其位置信息,但是表述的“__________”不同,相应的角度也不同。这样出现以上类似错误会少很多。

3.其他表达上的细节。

学生在作业本上出现正东90度方向,正东0度方向,东北30度方向等的不规范的说法,教师需要在教学时说明这种表达的不足之处。

四、疑惑与思考

在角度测量教学中,学生最常出现的错误就是把角度度数读错。假如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推广到《角的度量》中,可以吗?

疑惑一:在方向坐标中,方位中的角度只涉及90度之内(一般只有45度以内),采用数格子的办法定度数并不难,但是在角的度量中经常要涉及钝角,数格子会比较麻烦(当然可以直接用9格加上去数的办法),这样是否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疑惑二:摒弃读刻度方法而采用数格子的办法,会不会失去了量角器的一部分功能,影响学生对量角器使用的能力?

以上做法和疑惑,敬请各位专家解答和指正。

参考文献:

[1]钱怡.遵循概念 化解难点.小学数学教师,2014(2).endprint

摘 要: 人教版《位置与方向》内容学中,确定物体所在点的方向是教学难点。作者受到钱怡老师观点的启发,利用角的动态定义帮助对“偏”方向的理解,采用数格子的办法测定角度。细细分析学生作业反馈,发现对角度测定方面的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但诸多教学细节还有待改进。

关键词: 确定位置 量角器 动态含义 测定角度

人教版《位置与方向》单元的内容曾是我校数学教研组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我们虽经历过多次的同课异构和磨课,但每一次施教之后总是发现无法突破“准确测定角度”这一难点。2014年,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正巧读到了钱怡老师的文章,他认为,我们应该让学生对角的动态定义(固定一条边,将另一条边围绕顶点旋转到某一位置形成的图形)有所了解,然后把量角器“0”刻度边和角的任意一条边对齐,想象角的动态张开过程,寻找另一条边的对应度数。我深受启发,在教学中尝试着改变了测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角度确定的难度。

一、前两教时有关角度确定内容的尝新

第一教时

主要学习内容:根据图上信息,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方向和距离)。(例1)

活动一:一学生(蒙上眼睛)利用小木偶,在黑板上沿着东方行进,其他学生用“偏北了,偏南了”不断纠正,直至到达目的地。从中认识东偏北、东偏南的概念。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北偏东、北偏西等其他方位的概念。

活动二:全体学生面朝北方坐好(为了与地图上的方位形式上统一起来),听指令用一条手臂指向一个方向(如东方),然后慢慢旋转,偏向另一方(如东偏北一点点,东偏北再多一点,东偏北更多一些)。

2.换个方法使用量角器,一次量多个角。

以往测定角度都是用读对应刻度的办法,但本课时我选择了数格子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量上半部分(简单称地图上的南北两向为上下半部)的角度时,量角器一律朝上放置,然后把方向标对应角的边线处为起点,向另一角的边线方向数量角器上的大格子(一格10度,半格5度),直数到另一条边线至,最后确定度数。如:“东偏北”就从东方向线(即右0度线)开始往北方向数,“北偏东”就从北方向线(即90度线)开始往东方向数。

在教学中有学生发现,属于同一个半部方向上的角度,可以一次性测定,然后一一记录。如教材做一做中的“学校”和“游泳馆”两个位置,可以同时测出“北偏西25度”和“西偏北40度”。课堂上学生兴奋不已。

【设计意图】如果说学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时最大的难点是读数的话,那么本节课中又增加了一个难点就是量角器的放置,因为图中方向线增加不少,学生会因为找不到角的边线而手足无措。这样,测定角度的难度就更大了。用数格子的办法测角度,量角器放置方法只有两种(朝上或朝下),大大简化了摆放方法,避免了学生因为确定不了0度边而手足无措的现象。另外,对准横轴和数轴之后,中心点自然对准,避免了测量时由于中心点偏移带来角度不准确的现象。而且,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量角器一次放置就可以测定在同一大方向上多个角度,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第二教时

主要内容:根据已知的方向和位置信息,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例2)

用量角器一次,把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三个位置同时定好方向点(这三个点均在北半部分),再用尺测量后定距离。

【设计意图】有了第一教时的基础,学生对于方位的动感形成有了一定的经验,只要掌握从哪个起点数格子,就可以一次性标上三个地点的角度定位点,省时又省力。但是,这只是一种引导,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一次一次量,一次一次定会更加清楚。

二、学生作业反馈(有关角度部分)

1.总体效果。

有关角度的测定的错误与以前相比明显减少,学生对于量角器的放置没有产生任何困难。当天的家庭作业正确率较高,第二天的根据位置信息画平面图作业效果也相当不错。

2.主要错误。

(2)课堂作业本P7中,1(2)的“(北)偏(西)(42)度”中有5人填成“(北)偏(西)(48)”度。

(3)课堂作业本P7中,2(2)“西偏北27度”中,有一些学生写成“西偏北37度或36度”。

(4)课堂作业本P8中,角度至少有一处错误的人数增多至11人。

(5)如下图:画圈部分的填空错误特别多,填“东北70度”或“北偏东70度”。

三、反思与改进

从作业反馈来看,我认为这一次的尝试总体来说是有收获的。利用角度的动态概念,借助手势判断物体的位置与方向,把过于抽象的方向概念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用数格子的办法测量其中的角度,成功地避免了量角器摆放的难点和度数读错的难点,甚至还可以量一次同时测定多个角度,可谓一举多得。

由于首次尝试,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从学生作业反馈中得到启示,可以做如下改进:

这类错误在后来的每一次作业中都有出现,说明学生没有全部掌握。细细反思课堂教学,发现至少有两个细节需要改进:(1)课堂上只关注了集体的演示理解,忽视了给予个体独立思考练习的机会。可以增加一个口头练习的环节:在课件上不断出现一个个位置点,让学生快速说出大致的位置信息。(2)用数格子方法测角度时,必须说明数的起点是哪个方向(如北),我们就说“北偏 ”。这样的方法在订正时采用了几次,有一定的效果。

2.关于度数测量方法的巩固。

以上(2)(3)(4)类错误都属于角度测量的错误,但错误原因却各有不同。

一部分错误是由于操作不细致引起的:把中心点偏移,或把中心点和角度定位点连接的时候没有对齐,造成角度变大或变小。说明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操作示范和习惯教育。

把“北偏东48度”读成“北偏东42度”,是由于没有掌握数格子测角度的方法,学生仍用读数法定度数或不知道北偏东的角度该怎样数格子,仍旧从0度线开始数。他们读出的其实是东偏北的角度度数。说明属数格子的方法也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需要放慢进度,待全部学生都基本学会再进行后面的教学。

把“西偏北27度”写成“西偏北37度”,是由于他们在数格子时,把不到一个的也数成一格,然后加上多出来的部分,因此会多数10度(订正时问了学生才了解到的)。这一细节我在上课时确实没有注意。订正时提出如“数了几大格多?大约多多少?或几大格不到?”之类的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把“东偏北70度”填成“东北70度方向 ”或“北偏东70度方向”,其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外,作业纸上没有显示十字方位标,还以70度的大角度提供信息,对刚学习了两节课的四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其他细节的改进,会得到改善。这一题同时也提醒我们,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并练习,每一个物体都可以用两种方法表述其位置信息,但是表述的“__________”不同,相应的角度也不同。这样出现以上类似错误会少很多。

3.其他表达上的细节。

学生在作业本上出现正东90度方向,正东0度方向,东北30度方向等的不规范的说法,教师需要在教学时说明这种表达的不足之处。

四、疑惑与思考

在角度测量教学中,学生最常出现的错误就是把角度度数读错。假如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推广到《角的度量》中,可以吗?

疑惑一:在方向坐标中,方位中的角度只涉及90度之内(一般只有45度以内),采用数格子的办法定度数并不难,但是在角的度量中经常要涉及钝角,数格子会比较麻烦(当然可以直接用9格加上去数的办法),这样是否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疑惑二:摒弃读刻度方法而采用数格子的办法,会不会失去了量角器的一部分功能,影响学生对量角器使用的能力?

以上做法和疑惑,敬请各位专家解答和指正。

参考文献:

[1]钱怡.遵循概念 化解难点.小学数学教师,2014(2).endprint

摘 要: 人教版《位置与方向》内容学中,确定物体所在点的方向是教学难点。作者受到钱怡老师观点的启发,利用角的动态定义帮助对“偏”方向的理解,采用数格子的办法测定角度。细细分析学生作业反馈,发现对角度测定方面的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但诸多教学细节还有待改进。

关键词: 确定位置 量角器 动态含义 测定角度

人教版《位置与方向》单元的内容曾是我校数学教研组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我们虽经历过多次的同课异构和磨课,但每一次施教之后总是发现无法突破“准确测定角度”这一难点。2014年,在教学这一内容之前,正巧读到了钱怡老师的文章,他认为,我们应该让学生对角的动态定义(固定一条边,将另一条边围绕顶点旋转到某一位置形成的图形)有所了解,然后把量角器“0”刻度边和角的任意一条边对齐,想象角的动态张开过程,寻找另一条边的对应度数。我深受启发,在教学中尝试着改变了测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角度确定的难度。

一、前两教时有关角度确定内容的尝新

第一教时

主要学习内容:根据图上信息,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方向和距离)。(例1)

活动一:一学生(蒙上眼睛)利用小木偶,在黑板上沿着东方行进,其他学生用“偏北了,偏南了”不断纠正,直至到达目的地。从中认识东偏北、东偏南的概念。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北偏东、北偏西等其他方位的概念。

活动二:全体学生面朝北方坐好(为了与地图上的方位形式上统一起来),听指令用一条手臂指向一个方向(如东方),然后慢慢旋转,偏向另一方(如东偏北一点点,东偏北再多一点,东偏北更多一些)。

2.换个方法使用量角器,一次量多个角。

以往测定角度都是用读对应刻度的办法,但本课时我选择了数格子的方法。具体做法是:量上半部分(简单称地图上的南北两向为上下半部)的角度时,量角器一律朝上放置,然后把方向标对应角的边线处为起点,向另一角的边线方向数量角器上的大格子(一格10度,半格5度),直数到另一条边线至,最后确定度数。如:“东偏北”就从东方向线(即右0度线)开始往北方向数,“北偏东”就从北方向线(即90度线)开始往东方向数。

在教学中有学生发现,属于同一个半部方向上的角度,可以一次性测定,然后一一记录。如教材做一做中的“学校”和“游泳馆”两个位置,可以同时测出“北偏西25度”和“西偏北40度”。课堂上学生兴奋不已。

【设计意图】如果说学生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时最大的难点是读数的话,那么本节课中又增加了一个难点就是量角器的放置,因为图中方向线增加不少,学生会因为找不到角的边线而手足无措。这样,测定角度的难度就更大了。用数格子的办法测角度,量角器放置方法只有两种(朝上或朝下),大大简化了摆放方法,避免了学生因为确定不了0度边而手足无措的现象。另外,对准横轴和数轴之后,中心点自然对准,避免了测量时由于中心点偏移带来角度不准确的现象。而且,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说,量角器一次放置就可以测定在同一大方向上多个角度,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第二教时

主要内容:根据已知的方向和位置信息,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例2)

用量角器一次,把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三个位置同时定好方向点(这三个点均在北半部分),再用尺测量后定距离。

【设计意图】有了第一教时的基础,学生对于方位的动感形成有了一定的经验,只要掌握从哪个起点数格子,就可以一次性标上三个地点的角度定位点,省时又省力。但是,这只是一种引导,对于多数学生来说,一次一次量,一次一次定会更加清楚。

二、学生作业反馈(有关角度部分)

1.总体效果。

有关角度的测定的错误与以前相比明显减少,学生对于量角器的放置没有产生任何困难。当天的家庭作业正确率较高,第二天的根据位置信息画平面图作业效果也相当不错。

2.主要错误。

(2)课堂作业本P7中,1(2)的“(北)偏(西)(42)度”中有5人填成“(北)偏(西)(48)”度。

(3)课堂作业本P7中,2(2)“西偏北27度”中,有一些学生写成“西偏北37度或36度”。

(4)课堂作业本P8中,角度至少有一处错误的人数增多至11人。

(5)如下图:画圈部分的填空错误特别多,填“东北70度”或“北偏东70度”。

三、反思与改进

从作业反馈来看,我认为这一次的尝试总体来说是有收获的。利用角度的动态概念,借助手势判断物体的位置与方向,把过于抽象的方向概念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用数格子的办法测量其中的角度,成功地避免了量角器摆放的难点和度数读错的难点,甚至还可以量一次同时测定多个角度,可谓一举多得。

由于首次尝试,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从学生作业反馈中得到启示,可以做如下改进:

这类错误在后来的每一次作业中都有出现,说明学生没有全部掌握。细细反思课堂教学,发现至少有两个细节需要改进:(1)课堂上只关注了集体的演示理解,忽视了给予个体独立思考练习的机会。可以增加一个口头练习的环节:在课件上不断出现一个个位置点,让学生快速说出大致的位置信息。(2)用数格子方法测角度时,必须说明数的起点是哪个方向(如北),我们就说“北偏 ”。这样的方法在订正时采用了几次,有一定的效果。

2.关于度数测量方法的巩固。

以上(2)(3)(4)类错误都属于角度测量的错误,但错误原因却各有不同。

一部分错误是由于操作不细致引起的:把中心点偏移,或把中心点和角度定位点连接的时候没有对齐,造成角度变大或变小。说明教学时需要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操作示范和习惯教育。

把“北偏东48度”读成“北偏东42度”,是由于没有掌握数格子测角度的方法,学生仍用读数法定度数或不知道北偏东的角度该怎样数格子,仍旧从0度线开始数。他们读出的其实是东偏北的角度度数。说明属数格子的方法也有一定的难度,课堂上需要放慢进度,待全部学生都基本学会再进行后面的教学。

把“西偏北27度”写成“西偏北37度”,是由于他们在数格子时,把不到一个的也数成一格,然后加上多出来的部分,因此会多数10度(订正时问了学生才了解到的)。这一细节我在上课时确实没有注意。订正时提出如“数了几大格多?大约多多少?或几大格不到?”之类的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把“东偏北70度”填成“东北70度方向 ”或“北偏东70度方向”,其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外,作业纸上没有显示十字方位标,还以70度的大角度提供信息,对刚学习了两节课的四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度,随着学习的深入,其他细节的改进,会得到改善。这一题同时也提醒我们,教学时要让学生知道并练习,每一个物体都可以用两种方法表述其位置信息,但是表述的“__________”不同,相应的角度也不同。这样出现以上类似错误会少很多。

3.其他表达上的细节。

学生在作业本上出现正东90度方向,正东0度方向,东北30度方向等的不规范的说法,教师需要在教学时说明这种表达的不足之处。

四、疑惑与思考

在角度测量教学中,学生最常出现的错误就是把角度度数读错。假如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推广到《角的度量》中,可以吗?

疑惑一:在方向坐标中,方位中的角度只涉及90度之内(一般只有45度以内),采用数格子的办法定度数并不难,但是在角的度量中经常要涉及钝角,数格子会比较麻烦(当然可以直接用9格加上去数的办法),这样是否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疑惑二:摒弃读刻度方法而采用数格子的办法,会不会失去了量角器的一部分功能,影响学生对量角器使用的能力?

以上做法和疑惑,敬请各位专家解答和指正。

参考文献:

[1]钱怡.遵循概念 化解难点.小学数学教师,2014(2).endprint

猜你喜欢
量角器
残缺的量角器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量角器,工具“二合一”的最佳典范
——《角的度量》教学
凹角凸角量角器
我的另类量角器
量角器
谁大谁小
谁大谁小
找准生长点 激活思维链
——华应龙《角的度量》教学赏析
认识量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