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014-07-01 02:41林明霞
考试周刊 2014年33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信息技术

林明霞

摘 要: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这就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中,在内容上“把算法融入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之中”。作者介绍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旨在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数学实践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优势。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其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久而久之便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地导入一节新课,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我在教必修5《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时,通过课件创设了一个有关国际象棋的故事情境,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等学生想一探故事究竟时,提出问题:这位宗师索要的麦粒数目是多少呢?如何计算?学生被故事吸引,激发求出数列1+2+4+…+263结果的欲望,然而又发现以自身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于是激发听课兴趣。再如,我在上《对数函数》这节课时,安排学生到机房进行上机操作,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探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对数函数的图像,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求知欲非常强。因此可见,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

二、巧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道具往往是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具等,知识生硬而苍白,而信息技术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具体和直观,可以学到以往难以理解的知识,尤其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演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巧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突破难点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我在上必修3《随机事件的概率》这节课时,概率与频率的关系较抽象,难于理解,因此我运用flash软件,做了一个计算机模拟抛掷硬币的实验,既避免课本中要求学生亲自抛掷硬币可能导致的课堂混乱,又达到让学生亲自体验的目的,同样达到教学目的,突破教学难点。

又如,对于三角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变化问题,传统教学方式是对变量φ,ω,A取几个特殊值,在黑板上利用“五点法”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几个函数的图像,在视觉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几何画板,可以让学生观察变量在连续变化的取值下,相应图像的变化情况,给学生以逼真的感官认识,从而摸索出变量对图像的影响。这样既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现场画图的困难和因此带来的大量时间的消耗,又容易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此时,教师根本无需过多的语言,只借助计算机功能就可无声地传递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使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

三、巧用信息技术,激活思维,带动思考问题

数学是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日常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点的轨迹问题往往是从静态的图像考虑得到动态的图像,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这时如果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动画功能就可以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如我在上《曲线方程》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点C的坐标是(2,2),过点C的直线CA与x轴交于点A,过点C且与直线CA垂直的直线CB与y轴交于点B,设点M是线段AB的中点,求点M的轨迹方程。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先作出C(2,2),再在x轴上任取点A,作连接AC的直线,再过点C作AC的垂线,把与y轴的交点记为B,再连接AB,取中点记为M,生成A的动画,并追踪M的痕迹,得到M的轨迹为一条直线,这时我们可以发问,为什么是一条直线?学生可以从图像上直观地感受到该直线为OC的垂直平分线,从而应该有OM=MC的结论,而在Rt△ABC与Rt△AOB中,M皆为斜边AB的中点,因此结论显然成立。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较难的题目,这时如果教师强行灌输知识,就会感觉很生硬,但如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先让学生接受结论事实,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结论成立,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谓发挥着广泛而独到的作用。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恰当地寻找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巧妙运用多媒体,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注重信息技术的正面作用也不能忽视它的负面效应,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当或过“度”,可让课堂教学成为信息技术的“秀场”,教师活动被信息技术代替,课堂仅是表面繁荣,里子空洞。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教学过程和内容的设计上,信息技术只能是教学辅助工具。总之,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选准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才能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endprint

摘 要: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这就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中,在内容上“把算法融入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之中”。作者介绍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旨在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数学实践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优势。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其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久而久之便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地导入一节新课,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我在教必修5《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时,通过课件创设了一个有关国际象棋的故事情境,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等学生想一探故事究竟时,提出问题:这位宗师索要的麦粒数目是多少呢?如何计算?学生被故事吸引,激发求出数列1+2+4+…+263结果的欲望,然而又发现以自身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于是激发听课兴趣。再如,我在上《对数函数》这节课时,安排学生到机房进行上机操作,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探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对数函数的图像,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求知欲非常强。因此可见,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

二、巧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道具往往是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具等,知识生硬而苍白,而信息技术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具体和直观,可以学到以往难以理解的知识,尤其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演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巧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突破难点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我在上必修3《随机事件的概率》这节课时,概率与频率的关系较抽象,难于理解,因此我运用flash软件,做了一个计算机模拟抛掷硬币的实验,既避免课本中要求学生亲自抛掷硬币可能导致的课堂混乱,又达到让学生亲自体验的目的,同样达到教学目的,突破教学难点。

又如,对于三角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变化问题,传统教学方式是对变量φ,ω,A取几个特殊值,在黑板上利用“五点法”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几个函数的图像,在视觉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几何画板,可以让学生观察变量在连续变化的取值下,相应图像的变化情况,给学生以逼真的感官认识,从而摸索出变量对图像的影响。这样既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现场画图的困难和因此带来的大量时间的消耗,又容易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此时,教师根本无需过多的语言,只借助计算机功能就可无声地传递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使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

三、巧用信息技术,激活思维,带动思考问题

数学是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日常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点的轨迹问题往往是从静态的图像考虑得到动态的图像,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这时如果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动画功能就可以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如我在上《曲线方程》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点C的坐标是(2,2),过点C的直线CA与x轴交于点A,过点C且与直线CA垂直的直线CB与y轴交于点B,设点M是线段AB的中点,求点M的轨迹方程。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先作出C(2,2),再在x轴上任取点A,作连接AC的直线,再过点C作AC的垂线,把与y轴的交点记为B,再连接AB,取中点记为M,生成A的动画,并追踪M的痕迹,得到M的轨迹为一条直线,这时我们可以发问,为什么是一条直线?学生可以从图像上直观地感受到该直线为OC的垂直平分线,从而应该有OM=MC的结论,而在Rt△ABC与Rt△AOB中,M皆为斜边AB的中点,因此结论显然成立。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较难的题目,这时如果教师强行灌输知识,就会感觉很生硬,但如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先让学生接受结论事实,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结论成立,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谓发挥着广泛而独到的作用。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恰当地寻找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巧妙运用多媒体,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注重信息技术的正面作用也不能忽视它的负面效应,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当或过“度”,可让课堂教学成为信息技术的“秀场”,教师活动被信息技术代替,课堂仅是表面繁荣,里子空洞。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教学过程和内容的设计上,信息技术只能是教学辅助工具。总之,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选准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才能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endprint

摘 要: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课程标准提倡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内容,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整合。这就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数学课程中,在内容上“把算法融入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之中”。作者介绍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旨在优化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数学实践告诉我们,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有利于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越来越显示出优势。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生了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其高度抽象的概念,科学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都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难于理解数学,久而久之便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地导入一节新课,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例如,我在教必修5《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节课时,通过课件创设了一个有关国际象棋的故事情境,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等学生想一探故事究竟时,提出问题:这位宗师索要的麦粒数目是多少呢?如何计算?学生被故事吸引,激发求出数列1+2+4+…+263结果的欲望,然而又发现以自身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于是激发听课兴趣。再如,我在上《对数函数》这节课时,安排学生到机房进行上机操作,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数学软件探究对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通过亲自动手绘制对数函数的图像,改变a的大小,认识指数函数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对数函数的性质。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求知欲非常强。因此可见,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

二、巧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道具往往是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具等,知识生硬而苍白,而信息技术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具体和直观,可以学到以往难以理解的知识,尤其利用计算机进行动画演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巧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突破难点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我在上必修3《随机事件的概率》这节课时,概率与频率的关系较抽象,难于理解,因此我运用flash软件,做了一个计算机模拟抛掷硬币的实验,既避免课本中要求学生亲自抛掷硬币可能导致的课堂混乱,又达到让学生亲自体验的目的,同样达到教学目的,突破教学难点。

又如,对于三角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变化问题,传统教学方式是对变量φ,ω,A取几个特殊值,在黑板上利用“五点法”在同一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几个函数的图像,在视觉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几何画板,可以让学生观察变量在连续变化的取值下,相应图像的变化情况,给学生以逼真的感官认识,从而摸索出变量对图像的影响。这样既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现场画图的困难和因此带来的大量时间的消耗,又容易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此时,教师根本无需过多的语言,只借助计算机功能就可无声地传递教学信息,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使比较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

三、巧用信息技术,激活思维,带动思考问题

数学是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日常教学把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点的轨迹问题往往是从静态的图像考虑得到动态的图像,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这时如果利用几何画板的作图动画功能就可以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如我在上《曲线方程》一课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点C的坐标是(2,2),过点C的直线CA与x轴交于点A,过点C且与直线CA垂直的直线CB与y轴交于点B,设点M是线段AB的中点,求点M的轨迹方程。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先作出C(2,2),再在x轴上任取点A,作连接AC的直线,再过点C作AC的垂线,把与y轴的交点记为B,再连接AB,取中点记为M,生成A的动画,并追踪M的痕迹,得到M的轨迹为一条直线,这时我们可以发问,为什么是一条直线?学生可以从图像上直观地感受到该直线为OC的垂直平分线,从而应该有OM=MC的结论,而在Rt△ABC与Rt△AOB中,M皆为斜边AB的中点,因此结论显然成立。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较难的题目,这时如果教师强行灌输知识,就会感觉很生硬,但如果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先让学生接受结论事实,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结论成立,同样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可谓发挥着广泛而独到的作用。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恰当地寻找到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巧妙运用多媒体,会起到“动一子而全盘皆活”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注重信息技术的正面作用也不能忽视它的负面效应,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当或过“度”,可让课堂教学成为信息技术的“秀场”,教师活动被信息技术代替,课堂仅是表面繁荣,里子空洞。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教学过程和内容的设计上,信息技术只能是教学辅助工具。总之,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选准其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才能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教学实践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问题设计为数学教学创新绽放精彩
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浅议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