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孝慧
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提问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要尽可能避免无效提问,需要把握住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有效提问策略 教学法 心理学
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目前中职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能力上,都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障碍,数学课堂上通常是老师一人唱“独角戏”,自问自答,得不到学生的配合,造成冷场,久而久之,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数学课堂教学陷入恶性循环。那么,如何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有效的课堂提问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工作实践,谈谈自己进行有效提问的一些策略。
一、从教学法角度考虑
1.提问要有目标针对性
每一节课都有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问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使之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思维导向。我听过一位教师上的“函数的单调性”这节课,是这样引入的:
师:大家知道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吗?
生:知道!
师:那么有谁知道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生:重阳节!
师:重阳节民间会有什么样的活动?
学生叽叽喳喳地讨论,有的说要插茱萸,有的说要赛龙舟,一位男生举手回答:“重阳节人们会去登山。”
师:对。谁能在黑板上画出上山与下山的路线图?
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是要讨论传统节日还是要研究单调增函数与单调减函数呢?一个很好的想法却因为提问没有针对性,最终变成整堂课的败笔。因此,教师备课时,对于提出哪些问题,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学生回答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要提出哪些问题作为铺垫,等等,都必须仔细考虑。提问要抓住教学中心线索和关键问题,解决教学的难点、重点。所提问题要明确易懂,无歧义,能反映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易于找到问题的切入点。
2.提问要有启发性
《学记》有载:“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即高明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要引导学生,绝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绝不是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提出问题时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直接灌输给学生。这给我们以启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能够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例如,在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从一组特例中发现规律,从而自我总结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观察下列数列,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1)1,2,3,4,5,…;
(2)-2,-4,-6,-8,…;
(3)0,0,0,0,0,…;
学生通过观察,寻找共性,从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概念。不仅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且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体现提问的启发价值。
3.提问要有度
在南京市中专教研室举办的一次青年教师赛中,一位老师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氛围,一节课中向学生发问了80多次,而近一半的问题,学生只是集体回答“对”或“是”。看上去好像师生间互动较多,课堂氛围热闹,但我们不禁思考:一节课中80多次的提问就占了整节课相当多的时间,而在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又有多少是在滥竽充数?一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固然是不足取的,而借着“讨论式”的幌子频繁地提问不仅繁琐费时,而且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的提问次数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从心理学角度考虑
1.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提问
多数中职生在初中甚至小学时就成为数学学习方面的弱势群体,他们长期以来被老师与同学遗忘,内心隐藏着深深的自卑感。教师只有营造出自由驰骋、宽松自如的氛围,才能使师生间情感交流畅通,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参与教学活动。我曾教过这样一位女生,上课很认真地听,很仔细地记,可从不见她举手发言。分析她可能是胆怯、缺乏自信。于是上课时,我经常有意无意向她投去亲切的、鼓励的眼神,让她感觉到老师对她的关注与在意。偶尔一两个稍难但我估计她能答上来的问题,就让她回答。虽然她的声音如同蚊子哼一样,但我并不介意而是走到她身边充当她的复读机。她的回答果不出我所料:准确而简练。我及时给予表扬。一学期下来,她不仅做到了主动举手,而且回答问题时声音响亮。其实这样的学生,在职业学校还有很多,他们习惯被漠视,但是内心深处其实深藏着连他们自己都未发觉的渴望被认可、被重视的情感。教师要学会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对话,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但是,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也许学生回答正确,也许学生回答错误,无论怎样的答案,教师都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能指责和嘲笑,而要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启发。
2.提问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中职生数学思维能力差,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给予足够长的时间,不要立即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回答,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时间。前面所说的那位一节课提问80多次的老师有相当一部分的问题都是一问完,只要有一两个学生在下面小声嘀咕,有那么一点意思对,该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公布正确答案,草草了结。试问:这样的提问有多少价值?难道上课就是讲给几个“尖子生”听的吗?剥夺学生的探究时间,就是剥夺学生数学思维的权利。前苏联著名数学家斯托利亚尔在他所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新课改一再强调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连珠炮式的发问,急于揭晓答案的教学方式扭曲了探究式教学的本质。学生不做任何努力就得到答案,长此以往,学生不仅思维停滞,而且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一定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再提别的问题,可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说明、补充或者修改自己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思路。学生在感受到被尊重的同时,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满足感,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
3.提问要有评价性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适时给予反馈,即评价,以便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但教师的评价不能简单地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对学生的理解做出非对即错的评价。教师要用赏识眼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由衷地赞叹:“答得妙极了!”“你真棒,答得真好!”“你真聪明,答得好极了!”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机智,消除学生的窘迫感和紧张情绪,比如说:“你真肯动脑,换个角度,继续想想看,相信你肯定能想出来,老师在期盼着呢?”这样师生之间才能保持良好的情感沟通,从而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只要教师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多从教学法及心理学角度考虑,实施有效提问,就一定会使学生课堂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积极参与,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翟惠宏.课堂提问的创设原则.江苏教育,2012.11:47.
[2]宁耀.促进课堂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广西教育,2011.6:1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