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含祥
内容摘要:在农村初中进行作文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农村的大环境,让学生去用心欣赏生活中优美的景色,用情去感受生活中每一个事物,抓住独特环境中的独特场面,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样能起到锻炼与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初中 作文教学 生活化
作文是一种朴实的生活行为,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可见,作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由于多种因素,作文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尤其是我们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更为困难,学生总觉得无情可抒,无事可谈。但是,我们来认真分析其原因,就不难发现,是我们没有发现生活中的具体的环境,机械地依照教材要求去教作文的缘故。如果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农村的大环境,让学生去用心欣赏生活中优美的景色,用情去感受生活中每一个事物,抓住独特环境中的独特场面,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样能起到锻炼与提高作文水平的作用。现将本人作文教学的一些想法与做法与大家交流如下: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景,积极应用农谚俗语
观察是写作的基础,处处留心皆学问,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可入文。鼓励学生认识到这都是写作的好材料,怎么想怎么说就怎么写,只有有“我”在文中,才会有感动别人的力量。
其实学生有很多感受,只是没有意识到那就是写作材料。作文不是要写惊天动地的大事,生活毕竟是平凡的。只要学生练笔里有好的地方,哪怕是几句有见地的话,一件引人深思的事,都及时表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少数学生依然写不出来的,不要逼,硬逼逼不出来好文章,还会产生畏惧厌烦心理。可先练着写日记,由句到段逐渐写多。这样学生就会逐渐由没话说到有话可说了。逐渐的,学生的练笔丰富起来了,下面要解决的问题是有真情。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学生作文会由干涩空洞逐渐变得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文思活跃。
城市与农村的环境不同,孩子们接触的事物也不同,相互的见识也不同。农村的孩子们从小就接触了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较深的理性认识和深厚的情感。花红柳绿,小桥流水,苍山晚霞,小鸟归巢,奇石险境,月夜蛙声,碧绿麦田……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的孩子美的熏陶,只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事物,就为他们描写田园风光,抒写农村生活提供了广泛的写作素材。农村有丰富的语言,并且生动优美、丰富幽默。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农谚俗语,这些语言既通俗又含义深刻,还能表现出农村人民的豪爽真挚的情感和淳朴善良的特点,久而久之为丰富学生语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教给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时代的变迁
农村的学生常常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这正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经历、体会、收获,同时把优美景色的描写与心中感受结合起来,这无疑也是一篇生动充实的文章了。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渐新异,农村也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种田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素材空间,同时了解祖国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样使学生的写作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教育性。
三.加强生活感悟与想象力的培养
生活感悟就是作文要表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要让学生作文真正联系生活,联系自我,联系阅历体会,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胡编乱造无真情,过分装饰使人讨厌,无病呻吟使人气愤,惟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的心弦。没有想象力的写作就难以成文学。可见,想象力的培养也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学生阅读积累少,但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农村的丰富自然资源,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进行观察,思考辨别,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来扩大知识视野。
四.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使习作过程生活化
“事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生活才是学生作文的不竭动力。例如,在我班同学参加了“校园艺术节”演出活动后,我要求学生就这一题材进行写作,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从这次校园文化艺术节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参与这样的实践,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而是在进行一项亲自参加的活动。这就是基于学生生活基础之上的作文,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作文,也必定是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事可写的最真实的作文。
(作者单位:青海湟中县田家寨镇丹麻初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