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余一鸣的《闪电》

2014-06-30 03:35安静
文学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春花东莞文学

立足小天地,做足大文章。这应该是对短篇小说较为苛刻的要求。当然,如果同时能以文学的方式有效地回应社会议题,最终且能回到对人的认知和感受上,这样的短篇越来越少见。不过,余一鸣的《闪电》却是一篇能“啪”得照亮我的“闪电小说”。

前不久,东莞扫黄事件可以说是沸沸扬扬,一度成为抢人眼球的爆炸新闻。但很快这个新闻就销声匿迹了,没有人再去过多讨论东莞小姐们的生活,也就是说作为新闻她们淡出了民众的视野,但是作为人,她们被遭到了忽略。作者余一鸣是最早迅速将东莞小姐作为主人公之一来进行文学创作的,他不仅是一位长着敏感触角的作家,更是具有大情怀的作家。

如果说媒体的高度发达和快速传播造成了信息的泛滥,这在相当程度上钝化了我们的感觉,因为毕竟新闻是对事件的记录和再现,感染力和文学不可同日而语。本雅明曾对文学和新闻在题材的规定性、写作方式、阅读效果等方面进行过区分。他认为文学就内涵而言,其容量要大于新闻。假如新闻是一杯水,那么文学的水一定会从杯沿溢出来。新闻是可以即时消耗的,文学则不会被阅读所穷尽。换句话说,新闻在文学的书写中获得了一种“生长性”。这种“生长性”并不是一种孤立的自我成长,而是一种复杂的态势。它不仅指作品自身的蓬勃生机,而且还指它介入社会的有效性。

《闪电》是属于具有茁壮生长态势的文学作品,但作者叙事的开始却是低调而传统的。小说从和生满师那天开始讲起,他认真地等待着师傅最重要的一手,没想到师傅的叮嘱竟然是不能用刀挑客人的脚筋。貌似玩笑,却是微言大义。和生在高扬州店里干了五年,春花的到来打乱了他的计划,因为他着迷于春花的美脚。然而,春花却是南边扫黄逃散的败兵。宽容的和生认下了她。表面上看,春花有解脱或超越的契机,但因受到强大欲望和惯性的支配,依然故我,选择了当王总短暂的情人,然后用捷径得来的财富与和生在老家过上了貌似滋润的幸福生活。其实这一切和生是心知肚明的,因为“闪电”的到来告知了他一切。“闪电”是广告牌中女人的代号,也是王总的情人。她选择死亡,是因为她无法接受王总和春花在一起。和生、春花、闪电不同的选择映照出了他们的灵魂所在。作者在文本叙事上没有离开日常生活本身,字字句句落在实处,见闻之常。但对作品而言,一种超越性的力量却弥漫于字里行间,发人深省。“闪电”以死亡来证明她的自尊和高贵,然而却被观者误认为是没有肚量的女人;春花以撤出的方式完成了她规划中的生活,变成了神气的老板娘;和生以忍受的态度向春花妥协,学会了应酬,可却得了闪电恐惧症。

“闪电”是小说的核心意象。它既是广告牌上模特美女的绰号,也是当下流行语中“瘦成一道闪电”的审美标准。可最终闪电指向的是照彻世界和灵魂的象征和隐喻。“闪电”来到高足店,和生应该替客人拖鞋袜,但作者忽然笔势一宕,闪电要求自己来,细细回味,则是锦绣传彩之笔。正因如此,才能明白“闪电”对人的尊严的追求。在传统文学中,不管是日月所照,还是风雨所至,皆充满了情致。尤其是月亮已经成了一个被赋予无数情感意义的典故,但闪电作为意象更是暗藏力量,是小说中秘密的容器。作者在写作中的情感控制以及种种复杂情感的呈现方式非常得体而有分寸,如果说其作品《不二》是一场暴风雨的疼痛,如同东牛在疯狂和痛苦中砌了一夜的墙,那么《闪电》就是僧庐下听雨式的凄凉,暴风雨的击打有急有缓,但雨后的平静却酝酿着诸多不安,“鲸鱼的妩媚”就此闪现。

阅读中的真真假假历历在目,小说和现实在交错中重叠,春花的生活背景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但小说的虚构又让人走得更远,因为真相往往是在破碎中呈现的。作者观察并记录了他们的生活,但远离结论性的东西,“闪电”的过往和死亡,和生的愤怒与妥协,春花的屈辱和安定,这一切都不能盖棺而论,每个人都有真诚的一面,也都有难以启齿的痛。虽然作者没有要求人物应该做什么,但是这些人物都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和现实生活的逻辑,正在做着什么。因此,可以说,作者写出了这个污浊世界的复杂性,写出了身处其中的人都有过的挣扎。“闪电”死亡,人虽自绝,何伤日月?毫无疑问,“迷路”仍会伴随每个现代人。精神上的迷失是这个时代典型的特质和病症,唯独闪电的光芒是瞬间而短暂的,也是无处安放的。

安静,文学评论家,现居北京。

猜你喜欢
春花东莞文学
东莞,东莞
莞香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2018年广东东莞荔枝收成看好
让汽车开到终点不停车
文学小说
美丽春花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