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014-06-30 07:12覃建明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个性化

覃建明

【摘 要】新课程要求作文教学要由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向开放型社会教学转变,以使作文教学适应新形势。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撷取素材,从自己的经历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体验、积累和写作。

【关键词】作文教学;反映生活;个性化

当前学生作文教学存在的令人堪忧的现状是:重形式,轻内容;重技巧,轻本真;重讲授,轻练笔;重主导,轻主体。存在这种现状的主要因素是:

不少老师认为只要练熟几种基本的习作“格式”,作文便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有的教师为了追求作文“速成”、“高效”, 于是把写作训练当“游戏”,玩的是“技巧”和“套路”,玩“速成法”,玩“宝典、秘笈”。专走“终南捷径”,专门进行所谓的作文技巧训练,向学生传授作文“套路”。将鲜活灵动的写作训练“八股化”,将学生思维牢牢套死。当今优越的家庭环境、舒适的学校环境和浮泛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也促成了当代学生在相当程度上脱离社会现实,脱离生活真实,脱离实际的生存现状。更可悲的是,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或自己的作文水平不行,或工作倦怠,教学生写作简直就是瞎指导或是照本宣科,任务式教学。

基于上述等原因,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立意狭窄、思路老套、事例陈旧、语言干涩、缺乏新颖表达的状况。有位老师曾经这样对我说:“我给作文评分,只看开头和结尾,结构完整就行。”(这简直是误人子弟!)不重内容,只要空架子。于是,每到习作,学生就按照老师提供的框架,东拼西凑,草率成文。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失去了习作的兴趣。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求教师本身转变观念和态度,脚踏实地,家校配合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接地气”。万物要依附生存的土壤,唯有接触地气才有灵气,文章亦然。因而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生活中来,又去服务生活。因为,真正的作文是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旧纸堆里寻遗物。

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笔者认为,首先可以通过优化作文教学的环节,充分发掘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科技馆、展览馆、工厂、部队、农村、家庭等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借助多样化的课程资源为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例如,上完朱自清的《背影》使学生明确了线索的作用和细节描写技巧后,让学生回到社会中,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亲人某些最令人感动细节,回到课堂后,学生先说后写,于是就有了诸如《奶奶那副“松树皮”——手》,《爸爸的“鱼尾纹”》等上好佳作。又如,学生学完了《乌篷摇梦到春江》等以导游介绍方式的文章后,让学生借鉴这类课文的结构方式介绍家乡的美景,家乡上林的几处景点学生都很熟悉,学生们兴趣盎然,一篇篇美文,如《云里梦里下水源》、《春兰冬雪大明山》、《龙湖胜似下龙湾》等也脱颖而出。

其次,以立意、选材、思维训练为重点,把“接地气”的要求贯穿始终,而不是以开头技巧、结尾技巧、结构技巧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为重点分解单项训练。那样做是舍本逐末,是把作文课变成纯粹的技巧训练场,会失去作文的“源头活水”,使学生的作文空洞苍白,只剩下技巧这个空框架。

立意“接地气”,就是要为学生作文表达真实的、个性化的见解和生活体验创造条件。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认识到“立意”能力是最重要的写作能力之一,如果题目就是观点或者提示语中隐含观点,就剥夺了学生“自主立意”的权利,也违背了“立意自定”的提示。所以,作文命题要尽量出一些没有立意倾向性的“中性”题目,避免命题人观点入题,让学生的思维不受干扰,这就逼着学生在思考、评价他人观点的基础上,阐明自己的观点。此所谓“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西方人语)亦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像《生活中的发现》这类题目,学生既可写科学发现,也可写事理文章,还可写生活感悟等情感倾向性较强的文章。要让学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有一名学生的立意就很值得赞赏,该生主要抓住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父母养树。内容简述如下:

平日,母亲早晚浇水施肥。一日,母出差半月,临行嘱父“当班”,父隔三差五甚至满周不淋一次水。母回一看,阳台那盆小树叶片泛黄,没精打采,奄奄一息。母特心疼,训父一番,父不以为然。隔日,雨过初晴,小树长出新叶。我眼睛一亮,忙呼父母出。母欣喜若狂,然父若无其事,不冷不热,却意味深长地哼两句:树何以枯萎,树又何以返青?而后表情凝重望着我。我若有所悟,原来,父母皆视我为盆中小树!过后,我渐渐摆脱母亲过分的照顾,日渐学会自立。

文章题材虽小,但立意新颖独特,以小见大,巧妙地表达了家长过分呵护反而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这个主题。

选材“接地气”,就是要学生与现实斑斓多彩的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接近起来。比如关注国家,关注民生之类的重大话题。当然,注意作文选材不应该跟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热点问题挂靠得太紧,否则,可能会陷入主流话语的迷津,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来。比如大家都一哄而上来写抗震救灾的题材,就很难写出新意来。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有了经历,有了积累,才会有灵感,才会思路畅通,下笔入神,倚马可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多角度地创设写作生活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学校和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反映生活,去找“待炊之米”。而不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

关于思维训练“接地气”。我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有学生在最近一次的作文中将近期的社会新闻用做素材,我便可以断定,那个学生是个脑子活、能力强、性格开朗的孩子。思维训练不能失之空泛,要有载体,而时政新闻就是很好的思维训练的资源。引导学生常读一些新闻材料,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了解各方动态、观点、立场,是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的。可以说,谁掌握了无限丰富、富于动感的现实,谁就拥有了让思维灵活、清晰、深刻、新颖的广阔舞台。

思维训练“接地气”,还要为学生的思维训练创设真实情境。比如,解决学生拥有一定素材,在作文时却想不起来、用不上的问题,可以教师出作文题目,学生并不成文,而是围绕题目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尽可能多地联想可用素材。这样的训练能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素材、已有经验。

再者,文章鲜活,人首先要鲜活。我们不能束缚学生鲜活的思想,压抑他们鲜活的情感、个性,要让他们敢想,敢说,愿想,愿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两个人。一个人在内心情感、思想、性格诸方面都有着独有的微妙的丰富复杂的不同点。一个人便是一个独特的鲜活的世界。因此,要告诉学生,写给别人看的作文不是为了任务,而是要力求打动别人,引起别人的共鸣。树立正确的作文观,不是敷衍塞责而是真情以待。注重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生活中哪些东西让我感慨,我以哪种方式来表达更易让人接受且会留下深刻印象。”鲜活的作文才能得到读者的信任并打动读者。而要写鲜活的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心”。学生的作文不要去负载过多的使命,不要去过多地考虑主题价值,而是去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情、理。用独立的视角,写独到的见解和感悟。

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作文中展示真实的自我。这样的学生作文才会如雨后春笋般生机盎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参考文献:

[1]解红明.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2期

[2]韦家明.浅谈学生作文评改用语特点.《时代文学》,2010年8期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个性化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