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蕾
摘要: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自问世以来就对国内外翻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的动态对等翻译观是其翻译理论中的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并且他把读者的反应纳入了评价翻译的因素之中,但同时奈达翻译理论也存在着某些不足。研究分析奈达的翻译理论对我们深入认识翻译学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动态对等
一、奈达的翻译理论概述
尤金?奈达这个名字不仅在翻译界,而且在翻译学界为众人所熟知。他的翻译理论是我国较早引进的当代外国人的翻译理论,其对我国的翻译事业影响深远。
受美国语言学流派的影响,奈达在语言研究中搜集到大量关于语言差异的实例。但经研究分析,他认为各种语言都各有所长,应该平等对待,尊重语言各自的特征。虽然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语言和文化的差别,但它们之间的共性必然大于其个性,言语差异不是语言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应该把它当作相同本质的不同现象,各种语言具有同等的表达力。因而,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正如他在作品中说到的那样:
Anything that can be said in one language can be saidin another,unless the form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message.(Nida and Taber,2004:4)
由此可以看出,奈达认为语言具有可译性,这也是他的翻译理论形成的前提。
同时,奈达也认识到了可译性是有局限性的。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存在的,翻译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意义上的偏差。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尽量减小这个偏差,而至于彻底消除这个偏差,即做到完全的等值翻译是不可能的。奈达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后又将其改为动态对等,即“最切近的自然对等”(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在《翻译科学探索》(1964)一书中,奈达曾明确地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In such a transla-tion one is not so concerned with matching the receptorlanguage message with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butwith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receptor and language should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that which existed between the original receptors and themessage.(1964:159)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他进一步将动态对等定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映程度基本相同。
Dynamicequivalence is therefore tobe defined in terms ofthe degreeto which the receptors of the message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respond to it in substantially the same manner as thereceptors in the source language.(2004:25)
奈达认为,翻译时,译者应使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原文,以达到“最切近的自然对等”。他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terms ofstyle.(2004:13)
奈達认为:“翻译的首要之点,是翻译信息的内容,即翻译原文的意思。因此,语言信息或语义的传译在翻译中享有优先地位。”(谭载喜1999:13)他还提到如果所有语言在形式上各异的话,那么为保存原作内容,翻译时,改变其形式就成为必然。
Ifall languages differ in forms(and this is the essence ofbeingdifferent language),then quite naturally the forms must bealtered ifone is topreserve the content.(2004:5)
另外,他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虽然,读者反应这一观点并不是奈达首创的,但是,将其当作一种论点来提出,奈达应该是第一人。
二、奈达翻译理论的不足之处
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原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超越了直译和意译这一翻译界长期存在的争议,他强调了在翻译中意义传译的重要性,但是在意义与形式这一问题上,奈达过分重视意义,低估了原文形式所起的作用。由于文本的功能不同,意义和形式孰轻孰重,在翻译时应有不同的侧重。意义优先于形式的交际翻译不能用于翻译所有功能的文本,因为有时候形式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果只强调信息的传达,那势必会忽略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习惯性,从而导致译文在作品风格上同原作差距加大。尽管奈达也考虑到文本的风格,但他仅局限于语言中体裁与题材的差异,忽略了不同文本在选词、句式的安排等方面也蕴涵了一定的意义。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对等,译者不得不改变形式来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反应。这样一来,文本的形式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也导致了奈达翻译理论的不足。
另外,奈达认为翻译必须考虑读者因素。他之所以提倡考虑读者反应,是因为要考虑到各个阶层的圣经读者,由于人们文化水平各异,其理解力必不同,所以圣经译文应浅显易懂,令人喜闻乐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好地传播教义的目的。他的读者反映论是在翻译圣经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因而必然有其局限性,并非可以适用于所有文本的翻译。如果片面地理解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在翻译时就会不自觉地去迎合读者,迁就读者,将读者反应过分夸大,将其当作评判译文优劣的唯一标准。这样的结果易导致译者对译入语读者想象力、理解力的错误低估。译作中或许很难被发现有异域色彩充斥其中,译入语读者也许会怀疑其真实性,因为在译文中找不到原语文本所固有的文化色彩与风土人情。
比如,赛珍珠女士在翻译《水浒传》时,其“放屁”二字的翻译曾引起众人的指责,将其归为“误译”。在整部《水浒传》中,“放屁”出现了多次,而赛珍珠女士则将其无一例外地译为pass ones wind,她并没有为了迎合西方读者而译作Shit!或者What crap!大概是考虑到西方人有其接受异域文化的理解能力。事实也证实了她的正确,她的译文在西方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赛珍珠女士之所以在我国受到批评,概因为读者反应在作怪,其作用受到片面夸大,而导致人们走了极端,低估了西方读者的文化接受能力。尽管奈达的翻译思想存在着局限和不足,但是,他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研究方法,对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作为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奈达的作用在翻译界功不可没。同其他事物一样,奈达的翻译理论也正在实践中逐步走向完善,以更好地发挥其指导翻译实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薇.从奈达现象看中国翻译走向成熟.[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0
[2]马会娟. 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