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之文体学分析

2014-06-11 09:00刘敏
大观 2014年7期
关键词:年长侍者海明威

刘敏

摘要:海明威的小说话语朴实但含蓄隽永,简洁的言语中常常蕴含了丰富的寓意,留给读者思考回味的空间。本文试通过从文体学的角度对其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进行分析,探究作者的写作手法对主题的贡献。

关键字:文体学意象;修辞;叙事角度

欧内斯特?海明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也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精通于叙事艺术,同时也因为他在文学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因此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美国文学史上,其作品多以围绕“海明威式”的主题——生者的孤独、不畏死亡以及面对艰难困苦的“硬汉”勇气和尊严等方面展开。他独特的叙事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尤为突出,有的评论家一贯认为海明威在短篇小说风格方面的成就等于或高于他在长篇小说上所取得的成就,他在短篇小说中将自己的独特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风格用海明威自己的话来说是“冰山原则”:

“我总是按照冰山的原则来写作。那就是浮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藏在水下。你知道的东西可以省略不写,这样反而加固你的冰山。”[2:179]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用词和情节都十分简单,但其中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是海明威一贯“冰山原则”的展现。探究其具体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是如何通过将深刻的内涵寄托在朴素简洁的用词上,这对研究海明威小说具有重要意义。

一、写作背景

在海明威诸多的短篇小说中,《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被认为是海明威写作技巧与对人类生存状态深刻洞察的代表作。该小说写于1933年,当时海明威亲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身体和心灵都受到重创。正如他在《永别了,武器!》中写道:“像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洞的字眼总令我困窘……我观察了很久,没有见到什么神圣的东西,原来光荣的东西也没呈现出光荣,而牺牲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场,不同的只是把肉埋掉罢了。”一战后人们感到现代先进技术摧毁了他们对世界的美好愿景和信仰,人们开始变得麻木、失望,对未来产生怀疑。和其他人一样,大战击碎了海明威对美好世界的梦想,他由此对生活产生迷惘,对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怀疑。在这部小说中,他把这种感情寄托在年长的侍者和一直要喝酒的老人身上。

二、人物视角的选择

视角指代的范围很广,在一部小说中它可以是小说故事中人物的观察点或事件和其他细节被感觉到的或被告知的角度等。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这部小说中,除了第五十、第五十一和第七十六段外,几乎整个小说都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进行叙述的。秦秀白认为,叙述者不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而是在故事之外,是作者的“代言人”,他处于“无所不知”的地位,可以不受小说情节发展的时间和地点限制而根据故事发展需要自由地进行叙述或描写,甚至可以叙述某个人在想些什么打算做什么等,还可以就人物的言行代表作者发表评论。这样的第三人称叙述者称作“无所不知的叙述者”。[2:396]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海明威选用了“无所不知的叙述者”对人物的思想进行表述。很显然在这里海明威就是小说的“无所不知的叙述者”,他知道所有人,也能够对所有人物的行为特征、思想等做直接陈述,同时他通过寄托在酗酒老汉身上展现了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但是在小说结尾,在年长侍者离开餐厅后,其内心独白开始展露,并且占据了大部分结尾,正如从“亮固然要很亮,但也必须是个干净愉快的地方”到“欢呼全是虚无缥缈的虚无缥缈,虚无缥缈与汝同在”。故事人物的思想很明显在这里显露出来,表面上看这是对“无所不知的叙述者”背离,但实际上是通过老侍者对作者的思想流露。

此外,在转向中心思想的前面是大篇幅的对话,可看作是外部因素,前后构成了事实和人物内心的对比以及存在和虚无之间的反差。这一段的开头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的,然后它变成了第二人称的“你”,這样的变化让读者感觉到似乎是年长的侍者正在向“读者”述说。采取人称转化的手法进一步拉近了年长侍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然后从“他害怕什么呢?”这句话开始,下面的句子再以第三人称视角叙述,这样人称角度的不同变化使读者感到海明威正在把你带入故事现场进行叙说。同时,从中我们感受到年长侍者的内心思想:“除了精神上的享受一切都是虚无的”,因此他需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来填充大脑中的虚无飘渺。

三、意象

意象指的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体会或经验。[2:374]意象手法在诗歌中尤为突出,诗歌中赋予形象性的语言各种意义,它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或任何感觉上的或超感觉的经验。同样,在小说中运用意象的话可以达到“通感”的效果。意象的种类多样,如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嗅觉意象、触觉意象等等,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主要运用了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和抽象意象。

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写了三次树叶的阴影。阴影是这部小说的一个意象。一方面,影子隐含了光,因为没有光就没有阴影;另一方面,阴影为老人提供了一个避难所,或许老人躲在阴影下面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出他的年老。此外,餐馆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光明象征了舒适和他人的陪伴,与光明相对,黑暗是恐惧和孤独的象征。在黑暗中有莫名的孤独感,而光亮平静了紧张的情绪。“并不总是。这个老人是干净的,他喝酒从不吐。即使是现在,他只是醉了。看看他。”在咖啡馆的时候,老人保持了绅士的风度,他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安慰。在黑暗中,干净明亮的阴影是一个避难所。可悲的是,光亮对老人来说只是表面的,平静是暂时的,依旧驱散不了他心中的黑暗和孤独,这样说来阴影的确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令人感到虚无缥缈的影子。

此外,老人的“聋”属于听觉意象。老人有点聋了,别人一般说话时的声音他都听不到,这看起来好像他和世界上的其他人脱离开来,但另一方面似乎“聋”也给老人增加了一份孤独寂寞的感觉。

同时,小说中的nada属于抽象意象。“nada”意味着空虚,而空虚来自孤独和年老,海明威似乎想通过用“空虚”去告诉读者:即使家财万贯的人也同样生活在空虚之中,生命的本质就是空虚。

四、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多种多样,采用何种修辞手法需要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作者表达的意图来选择,恰当的修辞使用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更好地点名主题。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运用了多重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交叉使用不仅没有使文章显得杂乱无章,还是给了读者清新、一目了然的感觉。

(一)重复

在小说的结尾,海明威用nada(虚无缥缈)21次,nothing(空虚)7次。这些词语的反复使用帮助他表达了自己的思想,从而增强了小说的主题。其次,含有nada的很多句子中同时含有与第一人称叙述者有关的词语(“我们”:our,we,us),这样的句子让读者感觉到读者也处于nada之中:无处不在的虚无缥缈,虚无缥缈地困扰着我们,从而达到了读者和人物之间的共鸣:“我们不能忍受虚无缥缈,我们要逃离这样的虚无缥缈,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小说主题相呼应。

(二)对比和比较

采用对比和比较的修辞手段主要是衬托作用。在这部小说中有三个人物:年轻侍者,年长侍者和喝酒老人。年轻侍者自私而又对生活充满自信,对老人傲慢且没有同情心;稳重细心的年长侍者理解老人的孤独寂寞,对老人抱以同情,和老人一样喜欢干净明亮的地方;老人对生活丧失信心、一心想着死亡。所以老人和年轻侍者形成对比,年轻侍者和年长侍者又形成对比。再者,在小说开始时,海明威提到了一个年轻姑娘和一个士兵经过餐厅的情景,也是与老人构成对比: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有人陪伴,正享受着生活带来的幸福和甜蜜,但年老的人却夜不成眠,独自品尝孤独。

“白天街道很脏,但夜间露水沉寂了尘埃......”海明威又在一开头将白天和黑夜做了比较:在白天,世界充满了嘈杂和灰尘,而但到了晚上,世界却变得如此安静和干净,如“露水沉寂了灰尘”。夜很短,清洁和安静也很短,这表明生命是难以捉摸的,和文章主题“虚无”要想呼应。

(三)前景化

前景化是从绘画方面引进的概念,指画家将其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从其他人或物中凸现出来以吸引观者的注意,其他的人或物则构成背景。在文体学中,穆卡罗夫斯基首先提出了“前景化”的完整概念。他的理论主要强调文学作品中变异的方面 ,而Jacobson的“投射说”进一步提出了“前景化”的两种文体手法,即变异和平行结构。总之,在文体分析中,前景化指的是一种将具有文学价值的东西从背景中突出的技巧。被突出的特征可以通过语言上的偏离,在此“背景”是人们一致接受的语言系统。如果把语言看作是必须遵守的一套规则,那么“突出”便是违反这套规则,从而达到某种表达目的。

我们可以发现,简单的用词和简单的情节是这部小说的一个显著特点。海明威对关键人物——老人没有做出详细的描述;读者对于他的了解是从年轻侍者和年长侍者之间的随意对话得出的。小说中没有长篇大论和华丽词藻,相反故事背景却充满了大量的信息,这种手法便是采取了前景化,即将压抑的背景突出,通过这种手法海明威实现了一种干净爽洁的效果,进而反映了这部小说的主题——虚无。

在这个小说中,中心人物——有点聋的、一直要酒喝的老人是一种社会人的异化。从对话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很有钱,但是他感到孤独落寞、缺少关心,“上周还企图自杀”。当年轻侍者听到年长侍者关于老人的讲述后,他表现很惊讶:“他那么有钱,为何还要自杀?”年轻侍者代表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即对金钱物质的崇拜胜于对心理的呵护,主流思想的拜金主义导致人们对人心内处的空虚落寞无法体会也不愿意去分担他人的伤心痛苦。尽管老人很有钱,但金钱不能给他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和解脱,年轻侍者每晚待到很晚下班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金钱对他或大部分社会上的人来说是最值得羡慕和追求的。

老人的“聋”是另一种“前景化”。虽然“聋”一方面帮助老人在一定程度上和社会隔离开来,但另一方面“聋”也增加了老人孤独寂寞感,这对老人来说是一种折磨。餐厅要打烊了,老人不得不离开,这意味着他要离开“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了,迎接他的是无尽的黑暗和死人般的沉寂的夜晚。老人无所栖息的思绪越演越烈,显示了老人意识到生命的空虚,自己只不过是受鄙视的孤独寂寞一个人。

(四)对话性的叙事方法:

有专家认为海明威小说中的对话是“展示性”的,并非“讲述性”,这在这部小说中也不例外。“展示性”对话的目的在于想营造一种以假乱真的效果,换句话说就是“诗人竭力造成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而是某一个人物在说话的假象。对话使作者完全让位于故事中的人物,海明威把模仿话语推向极端,彻底抹去了叙述的痕跡,把发言权全部交给了人物。在这种情形下,作者的影子消退了,似乎只存在故事中的人,而不存在作者。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感受到与其所描述对象的距离非常接近,近乎于零。[3:58]

为了达到这种对话高度真实化和情景化的效果,海明威将对话写得尽量生活化、简朴化,因此读者不难发现小说中的对话很好懂,没有深奥冷僻的词。另外每次参与对话的人一般是两个,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或聊天,或争论。虽然作者没有具体写明每句话是谁说的,但是读完之后我们依然能判断出哪个人说了什么话。通过保持对话人物的数量在两个人这个量度,不多也不少,条理十分清晰。

对话句子的另一个特点是结构简单,长度短,符合口语化的特点。同时语言也兼有地域特色。比如在这部小说中,年长侍者在餐厅和年轻侍者对话时用的是英语,但在酒吧的时候用的却是西班牙语,而且海明威在结尾突出文章“虚无缥缈”主题的时候用的也是西班牙语的nada。这种多语言之间的切换使得读者读来如闻其声,有一种真正语言的幻觉。

但是小说中的对话绝不是把两个(或多个人)所说的话随便列出,对话的内容必须随着情节发展的需要而设,并且说话人的话语特点要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地位,也要能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感情或态度等,因此小说中的对话是经过海明威不断推敲、反复加工而成的,没有一句废话,而且每句话用词都十分准确精炼,都在一步步为衬托主题做着铺垫。

五、结语

本论文从文体学涉及到的人物视角、意象、修辞手段及叙事方法等方面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由此可见他的“冰山原则”是通过一系列的写作手法达成的,特别是意象的烘托和叙事方法,使得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简朴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作者不明确其中道理而是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感受。海明威对文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那独树一帜的写作手法,更在于他对人性的思考和生命的体悟,关于他在作品中透露的人生哲学思想值得读者反复去体会和感受。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辛格.海明威传[M].周国珍译.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79

[2]秦秀白.英语语体与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396

[3]张薇.叙述学视野中的海明威小说的对话艺术[J].外国文学研究,2002(3):58

作者简介:刘 敏(1990.4—),女,河南林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年长侍者海明威
倒下的长颈鹿
问 路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早已提前死去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
Warm Needling Moxibustion at Zhongji (CV 3) and Zusanli (ST 36) for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Gynecological Surgery
各有安宁
它在仰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