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奠鹏
【摘要】新课程理念认为,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举措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探究教学。笔者经学习和思考后认为:具有“甜味”、“苦味”、“本味”、“土味”和“新味”等五味的探究教学,能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五味”;探究教学 ;新课程理念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3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初中语文的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搞好初中语文的探究教学,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回答。而笔者认为:具有“甜味”、“苦味”、“本味”、“土味”和“新味”等五味的探究教学,能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贴近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充满“土”味
在探究性语文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式践行“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实现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无缝对接。如果我们能经常在课堂上引进时代活水,那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关于《孔乙己》一课的教学,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又要引导学生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可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剖析身边 “咸亨酒店”式的冷漠,并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是一个“看客”。最后可结合春晚小品《扶不扶》,组织学生探究人们冷漠的深层原因,引导学生具备关心他人的正能量。
初中语文的探究性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要让学生处处学语文、时时学语文,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课外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补充。社会化的语文活动也可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例如环境语文、街道标语、广告以及人际交流等。学生可以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道演绎生活语文,可以到群众中体味语文用途。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可供学生进行实践与探究的问题情境,通过实践与探究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实践与探究来升华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突出学科特色,使教学内容充满“本味”
课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学应用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人文性、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初中语文的探究教学应突出学科的本质特色,引领学生赏析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如在《石灰吟》一文的教学中,由于烧炼石灰牵涉到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我们不能把“岩石煅烧后变成了什么”作为探究的主题。如若这样,语文课就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变成了科学课,教学目标变成了竹篮打水,探究教学也失去了“本味”。此课的教学探究可以 “作者为什么用石灰来比作自己”展开,引领学生学习于谦所处的时代背景,以“粉身碎骨”、“浑不怕”等字眼中体验于谦的报国情怀,实现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根本目标。又如在《小石潭记》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柳宗元因何而忧?因何而乐?因何由忧转乐?”等问题开展探究。在用课件让学生体验到小石潭之“清”、之“秀”后,引导学生细细阅读和体察“伐竹取道”中“伐”、“取”两字的涵义,领会此时作者迫切的心情,引领学生主动生成柳宗元想见小石潭的快乐心情。最后还要组织学生思考:作者是否仅仅因小石潭的清秀而乐?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抛却尘世烦恼而带来的乐趣。
三、品味语言词汇,使学生的评析充满“新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文本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对教学内容表达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载体。如《观沧海》一课的教学,某老师就“文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探究,使学生充分领略了曹操的魅力,生成了对曹操的创新评价。
师:现在,大家以诗中所写之景反观曹操,说说从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操。
(生互相交流、小组热议后教师指名回答。)
生1:通过诗中所写之景,我看出曹操是一个有博大胸怀的人,不拘小节,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是借沧海的波涛汹涌表达他心中的感受。
师:还不错。但“不拘小节”的特点从本诗看不出来。
生2:此诗可以表现出曹操心怀壮志、胸怀宽广的个性特点。曹操有海一样的博大情怀与自信。
生3:我认为,这首诗里曹操把自己比成了大海,只有把自己比成大海的人,才会干出一番大事业。曹操写大海的壮丽与波涛汹涌,正是在写自己心里的感受。
师:把自己比成大海的人,就会干出一番大事业吗?这样说不妥。
生4:曹操当时大胜袁绍归来,却没有骄傲,而是更加坚定了他的理想。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积极上进且谦虚的人,真不愧为魏国君主,也不愧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师:魏国君主不恰当。虽然同学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认为曹操在诗中构建的苍茫、包容天地的海的世界,其实就是他博大胸襟的写照。总之,这首诗诗人借景抒情,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四、注重兴趣培养,使教学过程充满“甜”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旺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甜味”。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中心,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探究性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中尝到成功的“甜味”。 具有“甜味”的探究性教学,要求教师选择符合学情的探究内容,开展符合学情的探究。例如《陋室铭》这篇文言文的教学,由于文章内涵深刻,必须结合学情开展多层次的探究,才能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如教师提出:“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这样的探究不能体现出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也明显超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根据学情可以这样提出探究:古代有很多文人雅士,喜欢隐居山林,享受清静的生活,大家认为原因是什么?这种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探究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乐于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相互讨论,鼓励学生课后再作深入探究,使教学获得最大成功,使学生享受探究的甜味。
五、活用“留白”探究,让学生体会生活的苦味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基于这个观点,新课程观念下的语文教学提倡“留白”。“留白”不等于教学空白,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教师的教学留下了足够的“回旋”余地;活用“留白”搞探究,就是处理“留白”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在执教《孔乙己》时,某教师设计了一项作业——探究“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并在下节课的“小小辩论会”上呈现观点。凭借这一知识留白,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讨论当时的社会背景,探讨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苦难一生的社会原因,在思考与解答中体悟了鲁迅写作该文的最终目的。
初中语文探究教学的“五味”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五味”中的“土味”和“本味”是处理教学内容所必需的,“甜”味和“苦味”是教学所必备的方法,“新味”到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土味”和“本味”是教学之基,“甜味” 和“苦味”是教学之抓手,“新味”则是教学之果。“五味”俱全搞语文的探究教学,一定能使语文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许红娥.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J].读写算,2013(22).
[2]王洁.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外语文,2013(06).
(编辑:刘 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