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舒
〔关键词〕 盲生;阅读能力;文体特点;阅读
习惯;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7—0053—01
小学阶段的盲生语文教学以“读”为基础,主要是盲生对盲文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高年级则更加注重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教师只有重视阅读教学,使盲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在感悟中提高阅读能力,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一、让盲生掌握文体特点
在教材中的同一篇课文,盲文比汉字所占的篇幅要多得多,由于盲生的视力障碍,他们不可能像普通学生那样用双眼去速读,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自身特点和写作技巧。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文体主要是记叙文,这就要求盲生要理解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在教学时让盲生能够独立自主并正确地找出记叙文的各个要素,从而去学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进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培养盲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盲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在盲校,大多数学生缺乏预习的良好习惯,总想着上课听听教师讲即可,殊不知这种心理给盲生理解课文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教师应教给盲生预习课文的方法。首先,结合课前的“内容提示”来预习;其次,结合课后练习来预习;最后,结合教师布置的预习题完成对课文的熟悉过程。这样,既让盲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又给盲生一定的压力,有利于盲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 教给盲生分析文章的方法
1.从题目入手,了解课文内容。题目是文章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才能了解“大千世界”。因此,弄清题目的含义,是学习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盲生对题目的分析,激发盲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唯一的听众》一文时,应引导盲生解题,听众应该是很多人,要不就不能称之为“众”,那为什么只有一位听众呢?这位听众又是谁呢?教师激发盲生想象,引起兴趣后再导入课文。
2.从内容入手,把握文章中心。文章中心是全文之主、全篇之要,是文章最具表现力、最能体现作品主题思想的关键,是作品艺术构思的“焦点”。只有把握了课文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从整体入手,抓住文章的联系点,通过重点段落、关键词句去捕捉中心。
3.从把握文章中心入手,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盲生通过学习,对课文内容基本掌握,也理解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后,教师应进一步引导盲生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升华对文章的理解。例如,教授《老人与海鸥》 一文时,盲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知道了因为老人的关爱,海鸥和老人建立起浓厚的感情,老人去世了,海鸥也会悲伤。进而让盲生领悟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动物。
4.课后复习,提高阅读能力。复习对提高盲生的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盲生重新深入领会过去所学的知识,获得新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知识系统化,达到知识的迁移,进而提高阅读能力。
三、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循序渐进。小学高年级的盲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而平时的阅读不应该只局限于课本上。由于盲生自身身体特点,平日里阅读的书籍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局限。所以,教师应该帮助盲生收集一些阅读材料,主要是报纸和网上查询。另外,阅读材料的题材应广泛,包括各类主题的记叙文和简单的说明文等。这样不仅能提高盲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使盲生多了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识,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盲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自主的实践过程。教师在扩大盲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的同时,应着重提高阅读的效率,并反复训练阅读技巧,从而真正提高盲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笙 编辑: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