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楠
【摘 要】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存在,学生被动地听,而且教师讲的许多内容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自己解决的;而学生真正不懂的问题,或是疑问,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却不讲或忽略了。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的活动,学生没有读写的时间,没有思考的机会,等等。可谓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座位上香甜地睡觉”。总之,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不是自主地学习,而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这样的教学缺乏生气,学生自然没有兴趣,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素质了。
【关键词】积极性;主动性;调动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提倡学生参与、体验、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谋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期间,我总是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堂课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然而,怎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此的一些浅薄认识和感触:
一、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素质
艺术这一学科知识面广泛、丰富,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知识面要广。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就是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有深厚扎实的功底。在实际教学中,哪些教师知识渊博,自身素质好,才会受学生的欢迎。对学生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学生敬佩和信任他们,愿意接近他们,乐于接受他们的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情感的体验和交流
在教学中只有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人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感情较之于成人更丰富,更纯真,也更易于被损伤,他们当然也要求成人以同样的纯真的感情来对待他们。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激励的话语,都无疑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鼓励学生个体之间融洽的合作和平等竞争。
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不是单纯的外表形象,而是教学态度、教学风格、课外风范和外表形象的结合。一位僵硬呆板,或威怒于形的教师,即使外表形象很好,也很难让学生产生愉悦心理。相反一个教态严谨,教学风格轻松自然、生活活泼又善于平易近人、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教师,即使他外表有什么缺憾,也抹不去他在学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摒弃学生心理上难以承受的呵斥、嘲讽、甚至辱骂性的语言,给学生以应有的理解、尊重,正是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的。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就如同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应该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合作,形成民主、平等的學习氛围,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顾虑,使他们自动地学习,自动地去创造。
三、用精心设计的独特新颖的创意导入新课,注意学生心理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也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之一。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影剧倘若开演3分钟仍没有抓住观众,那就算不上成功之作;一名演讲者,开讲语如果不能挑起听众的兴奋神经,引起共鸣,便很难达到掌声不绝之境。导入语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段充满哲理或诗意的话,可以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或小故事,可以用一处特定的情境,但不论选取哪种方式都要切合文章的内容。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唱主角,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状态松弛了,思维才会敏捷。 还要给学生质疑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后解决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知,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索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从题目上质疑,从内容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质疑。不过,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就要求教师要耐心,并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质量会逐渐提高,由浅入深,由表达里,达到更高的层次。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习过程中的催化剂,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才是一堂成功的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以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如期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