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因“动手操作”而精彩

2014-06-05 09:49夏翠香
考试周刊 2014年19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空间观念动手操作

夏翠香

摘 要: 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应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 数感 迁移推类 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 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动手操作,从小培养数感

操作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操作顺序的先后,操作是否流畅,操作是否准确,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只有操作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操作准确到位,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才能培养学生的数感。例如一年级学生刚刚进校不久就要学习两个数的大小比较,有少部分学生头脑中没有一点数的概念,一时还不能正确比较,因此我就让学生准备一把20厘米的小尺,让他们对准小尺找一找哪个数在前,那个数就小,哪个数在后,那个数就大。后面的数始终大于前面的数,越往前数就越小,越往后数就越大。这样反复找一段时间,学生的头脑中就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数感,班上几乎没有学生再把两个数比较错了。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动手找的经验,也有了一定的数感,对于后面20以内的数,谁离谁近一些,谁离谁远一些,如12离10近还是离15近,学生通过在小尺上找,12和10只相隔一个数,而12和15相隔两个数,所以12离10近,不仅能正确判断,还能说出原因。同样15离12远还是离18远,类似的题目再在小尺上找几次就能完全掌握。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借助小尺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培养一定的数感。

二、动手操作,形成迁移推类

只有把握好操作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其教学功能。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是创造者。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主要是运用“凑十法”计算的。9加几的加法,课本是通过想一想、摆一摆、算一算、说一说构建学生的思路。先在方格子里放9个红苹果,在外面放4个绿苹果,要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学生列好算式后,在我的提示下,让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来,动手剪掉一个绿苹果,放到盒子里,使盒子里变成10个。由于有了前面的10加几的基础,学生很快知道,算9加4先把4分成1和3,然后用9加1等于10,再用10加3等于13,第一课时9加几学生很容易用“凑十法”计算并能理解掌握。但第二课时的8、7加几,以往学生往往会把第二个加数错分成1和几。针对这种错误现象,上课前,我发给每个学生8加7的喇叭图,课堂上让全班学生都动手操作,剪下后面的喇叭,和前面的盒子里的喇叭凑成10,有部分学生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毫不犹豫地剪下1个放在前面的盒子里,然后发现了盒子装不满,才知道不能剪下1个,必须剪下2个才能把前面的盒子装满。学生通过动手剪喇叭,明白了计算8加7,先把7分成2和5,8加2等于10,再用10加5等于15。接着我让学生比较用凑十法做9加几和8加几,使学生发现不是所有的凑十法都是把第二个加数分成1和几。由于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因此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完整地说出它们的区别。而对于后面7加几的加法算式,学生就很自然地把第二个的加数分成3和几。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凑十法”就很容易理解掌握,并且计算思路也很清晰,对计算这类加法就不会混淆。

三、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

动手操作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概括规律,形成技能,是多种感官参与认识过程的学习方式,它包括用眼观察,张口叙说,动脑思维等外在与内在活动。例如一年级教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以后,练习中往往会出现有几个小正方体拼成的一个图形,让学生数一数,简单的每个小正方体都能看到的图形,学生基本都能数出来,但复杂的图形,小正方体不能全看到的,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有很多小正方体的学具盒,让他们动手搭一些稍复杂的图形,然后数一数究竟有几个小正方体,你看见了几个,还有的为什么看不到?看不到的不用行不行。学生通过反复拼搭后再数一数,就自己摸索出,不能凭空搭第二层和第三层,等等。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动手操作经验,有的学生还发现了一些稍复杂的用正方体搭成的图形不仅可以一层一层地数,再把每层的加起来,还可以一摞一摞地数,再把每摞的加起来就是整个图形的个数。通过这样的操作,不仅让学生能正确地数出图形,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探索,调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和知识技能的形成。

四、动手操作,应该从小培养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课堂上适当地让学生动一动手,往往会使获得的知识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观念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认为从一年级开始,就应注重结合具体内容,,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关注学生操作的过称,给予必要的指导,为学生创造探索、思考的环境,使每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动手操作活动既是他们认知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动手操作的指导。操作前,教师要把操作要求讲清楚,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好自己的操作步骤。而操作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学生的操作就可能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全面获取知识。操作后,教师一定要对学生操作的过程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思考,在比较中求得简捷,让操作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充分地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手来,课堂才能生机勃勃,才能精彩,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空间观念动手操作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让问题设计为数学教学创新绽放精彩
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浅议
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微探
发展低年级学生空间观念初探
“折纸”中蕴含的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