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勤丽
摘 要: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奠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能否掌握好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关键理解概念和运用概念,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数学概念;理解感悟
如果说整个数学体系是一座金字塔的话,那数学概念则是这座金字塔的奠基石。没有清晰的概念,后果就像一座没有合格框架结构的建筑物一样,早晚会因为经不住考验而倒塌。由此可见,数学概念的掌握对学生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概念的教学不能简单地教师全盘说教,也不能一概放任学生自己学习,而应该做到教学做合一,才能让学生明细概念、理解概念和运用概念,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运算和解题技能。
一、阅读——在理解中感悟概念
阅读看似语文课中的专用名词,但实际上,数学课也离不开阅读。随着社会越来越数学化,将来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因此,把阅读引进数学概念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概念的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
案例:半径的概念。
师: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看看书上对于圆的这些名称是怎样描述的。
学生打开课本自学,教师拿出手表看时间。
师:好,时间到!你认为半径应该怎么画呢?(学生在黑板上画)你是怎么画的?生:我是从圆心画到了圆上。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连接圆心和圆上( )一点的线段。提问:你认为中间哪个词是最重要的?(大部分学生都想不起来)师:请同学们再次翻开书本看一看,书上写了哪个词?(学生再次阅读)生:是“任意”。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并在下面加“着重点”。提问:“任意”真的那么重要吗?生:是。师:为什么?生:它表示随便怎么画都行,只要是连接圆心和圆上的线都是半径。师:那它有多少条?生:无数条。(师板书)师:这句话还可以读出什么?生:它们的长度也都相等。(师板书:长度相等)师:所以说“任意”这个词能不能少?
……
反思:这个环节,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来理解“圆心”“半径”等概念,当学生记不起其中一个关键词时,教师并没有碍于要节省点时间而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再一次打开书本进行阅读,有目的地查找答案。由此可见,教师是多么重视学生数学概念的阅读方法以及阅读习惯的培养啊!的确,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数学概念阅读的教育功能,将数学概念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拥有最优的阅读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全面提升数学素养,为今后终身学习做“真人”打下基础。
二、演示——在观察中感受概念
有的教师或许会认为概念课教学有点类似于语文教学,照本宣科即可。殊不知,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是极其抽象的。他们形成数学概念,一般都需要有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以解决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案例:周长的概念。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秋天!师:秋天是树叶飘落的季节。(多媒体显示各种形状的树叶,学生欣赏)这些树叶漂亮吗?生(高兴地说):漂亮!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片(出示准备的枫叶),请你把它从纸上剪下来,好吗?
学生一听说数学课也能剪纸,都兴致勃勃地拿出树叶剪了起来。
师:你们是怎样剪的?生:沿着边剪的。师:你能在老师的树叶上指一指是哪条边吗?(学生上讲台指)师说明:这一条边我们把它叫作边线(板书)。学生齐读。师:那你是沿着边线从哪里开始剪的呢?(生指师在树叶上用笔做标记)教师也来剪一下,沿着边线要剪到哪里为止呢?(师故意剪到一半)是剪到这里吗?生(纷纷摇头)说:不是,还没结束呢!师:那要剪到哪里呢?你能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吗?生(边指边说):剪到刚刚作的标记那边。师:从起点开始剪到了起点结束,是吗?那我剪了多长呢?生1:一圈。生2:剪了树叶的轮廓。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了树叶的轮廓,并说明:这一圈在数学中叫“一周”(板书:一周)它还可以说成什么?(板书:周围)
师边贴树叶边补充板书:(树叶图)周围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后面画有树叶的轮廓)
学生齐读这句话。
师:从这个轮廓可以看出,周长指的是物体本身吗?生:不是。师:那周长具体指的是物体的什么?生:指的是物体周围的边线,和物体本身没有关系。师:那谁能指着树叶照着教师的样子说一说吗?(强调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同桌间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指名说。
反思:以上教学片段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重视了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案例通过观察剪树叶的方法,得到树叶的轮廓,从而引出“边线”的含义,给了学生一个直观感知的过程,同时为学生对周长的概念提供了感性材料。这一过程,教师借助于直观教学,运用学生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逐步抽象,环环紧扣,层次清楚。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建立表象,从而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形象性的矛盾。而且,在整个教学片段中,通过学生剪一剪、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自己去体验周长的概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概念、掌握概念并运用概念。
三、操作——在动手中感觉概念
操作是一个眼、手、脑等多种器官协调的活动,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概念,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使学生的左脑和右脑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恰当的操作使其转化为具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案例:(容积的概念)
师:请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学生每4人一组,每组一个有厚度的长方体盒,细沙一堆)要求计算出长方体盒的体积;把长方体盒装满细沙,计算细沙的体积。学生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师:谁来回答你是怎么计算的?生:长方体盒的体积是先从外面量出长方体盒的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师:同意他的意见吗?
由于之前已学过体积的计算方法,因此大部分同学都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那细沙的体积该如何计算呢?生: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体积,但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再计算其体积。师:计算细沙的体积为什么要从长方体里面量长、宽、高?生:细沙本来就在长方体的里面,这样算比较精确。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这个长方体盒所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盒的容积。生活中,我们看见过汽车上的油箱,油箱里装满汽油,这就是油箱的容积。长方体鱼缸里盛满水,它就是鱼缸的容积。因此,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它们的容积。(板书)
反思:容积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设计的这一教学环节别具特色。首先,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的体积和细沙的体积有所不同;接着,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归纳长方体能容纳细沙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容积,并类推出油桶、鱼缸等容器的容积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容积的概念就显得水到渠成。
数学概念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奠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能否掌握好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每个数学教师都要重视概念课教学,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把概念课上得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使师生在欢乐的气氛中做到教学做合一,保证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陈霞.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J].甘肃科技,2009(6).
[2]方小芹.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7.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开发区天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