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在军
12. 裴斯塔洛齐
一、生平介绍
约翰·亨利赫·裴斯塔洛齐(1746—1827)是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1746年,裴斯塔洛齐出生于苏黎世的一位外科医生家庭,5岁丧父,受到慈母和善良女仆的爱抚与教育,培养了他善良的性格。
1762年,卢梭的名著《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相继问世,裴斯塔洛齐读后深受感动。在卢梭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下,他弃习神学,改学法律,以保护人民的权利为己任。1765年,裴斯塔洛齐因撰文批判政府而被短期监禁,获释后,他尽毁文稿,弃学法律,致力于农业改革活动。
1768年,裴斯塔洛齐在苏黎世附近购置一块园地,办起一所示范农场,取名涅伊霍夫,意为新农庄。翌年,他同新婚妻子安娜搬进了新农庄,他们试图通过农业改革实验,示范农民,提高他们的耕作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产量,改善生活。但是,这个实验很快就失败了。
1774年,裴斯塔洛齐招集了20个又穷又脏的孤儿和流浪儿童,利用自己的住宅办起了一所贫儿学校,学校发展很快,1776年增至50名儿童。但是,建立在儿童自给劳动基础上的贫儿学校,是无法维持下去的,1780年,这个实验又失败了。
1780年,裴斯塔洛齐以《隐士的黄昏》为题,在杂志上陆续发表教育格言180条。这些思想后来都成为他的教育信条。1781年~1787年,裴斯塔洛齐发表了他的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1~4卷。这部教育文艺名著给裴斯塔洛齐带来了极大的荣誉,1792年,法国革命政府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公民”的名誉称号。
1798年,裴斯塔洛齐接受瑞士新政府的委托,主持斯坦兹孤儿院。斯坦兹的经验给裴斯塔洛齐指出了一条宽阔的道路,也使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方向。
1799年7月,裴斯塔洛齐到布格多夫城,先是在一个皮鞋匠开办的贫儿学校里做助理教师,不久,又到一所收容5岁~8岁的市立幼儿学校任教。在这里,裴斯塔洛齐继续热情地从事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并取得优异的成绩。1800年,他自己创设了一所学校,邀请志同道合者共同进行教学法的实验。在这期间,裴斯塔洛齐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陆续发表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母亲读物》《观察初阶》《数的直观教学》等著作,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小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意见。
1804年10月,裴斯塔洛齐又到伊佛东建立学校,继续实验他的教育理想。1825年,裴斯塔洛齐怀着痛苦的心情离开了伊佛东,又回到了青年时代从事教育活动的地方——涅伊霍夫。他回忆了自己整个的生活历程,写下了《天鹅之歌》这部最后的著作。1827年,这位为贫苦儿童教育事业奋斗了终生的82岁老人,长辞人世。
二、教育思想
初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裴斯塔洛齐研究的主要问题。他所提出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为现代初等教育奠定了基础。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创立了爱的教育理论和要素教育理论,是要素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要素教育”:教育过程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的、易于儿童接受的“要素”开始,再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以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裴斯塔洛齐要在贫困之中教育穷人,使之认识贫困的原因,从而培养克服穷困的能力。他曾说,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训练儿童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把握地对付日后的生活,能够冷静地对付贫困。因此,贫儿学校的儿童一面从事农业和纺织劳动,一面学习读、写、算的初步知识,并接受道德教育。裴斯塔洛齐坚信,通过这种合理的教育,定可使这些具备人的一切才能和力量的贫苦儿童,具有知识,热爱劳动,心地善良,能够自食其力,享受人的尊严和快乐。经过裴斯塔洛齐的精心栽培,孩子们的身体、智慧和道德都得到了明显的进步。
1780年,他以《隐士的黄昏》为题,在杂志上陆续发表教育格言180条,在这里,他尖锐地批判了当时形式主义的、专制主义的学校教育,主张教育应发展儿童的天赋内在能力,教育方法应是自然的,家庭是最理想的教育场所。这些思想后来都成为他的教育信条。
三、教育方法
裴斯塔洛齐根据初步教育原理和他的一般教学理论创立了初立教育各科教学法。
国语教学法:他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基础,把国语教学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学习发音,其次扩大语汇,最后进行文法研究。在发音方面,他提出了“拼音识字教学法”,即儿童先学发音,再学拼音节,然后学单词。他用这种分析和综合的教学方法,给儿童学习以很大的方便。在扩大语汇时,采取直观教学,使之与周围环境,与地理、自然等基础知识结合,来丰富儿童的词汇,扩大儿童的知识范围。
算术教学法:裴斯塔洛齐指出一切算术教学都必须用实物直观(棍子、豆子、小石子)进行。他反对在不明白数字概念时让儿童记算术口诀的办法。
测量教学法:裴斯塔洛齐认为,直线是测量教学的基本要素。在进行测量时,应充分运用各种事物和图形,并使之与算术、绘画及语言的研究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测量教学应与儿童直接进行测量结合。
地理教学法:裴斯塔洛齐认为,地理教学必须由近及远,先引导儿童实地观察和认识学校和本村的地形、山、谷、溪间、河流等,然后用土塑造地理模型,然后绘制地图,过渡到认识地理挂图,并逐步扩大儿童地理知识的范围,直到认识整个地球和人类的关系,并使这种认识与自然史、农林、牧渔、气候、交通运输、城市、人口等联系起来,使儿童对地理学习产生极大兴趣。
他确立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强调一切教学必须依照儿童心理的发展而进行,从对事物的直接观察开始,在教授语言、算术、地理、历史、图画、唱歌、体操等课程时,均采用直观教学法,形成了教学法体系。
(作者系本刊编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