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良
摘 要:数学教师应教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要教会学生通读数学教材,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尝试练习,还要开展课前有效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预习方法;教学效率
在《礼记·中庸》有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做任何事情前都要准备充分。学习也是如此。教师教授给学生预习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是让他们熟练掌握学习技巧,不断提高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强调概念性、思辨性、严谨性,通过课前预习可以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
一、让学生掌握最有效的预习方法
数学教师要多指导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本人从事数学教学十余年,摸索了一些有效预习的方法,认为指导数学预习方法主要从以下四步进行。
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通读,将教材中的知识要点做出标记,掌握新课程的主要内容。
这一过程主要是对数学概念方面的知识,学生通过对教材新的内容进行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勾画主要内容、知识要点。在预习过程中一旦发现不好解决的疑问要做好标记,预习的关键也在于能够发现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其实预习也就是学生寻找疑难问题的过程。有了预习时的问题,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才会集中精力,学习才会有目标,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细读教材内容,理解关键数学知识。
这在预习过程中占主要环节。在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学透、消化这些知识。
(1)举例来理解概念。理解统计数学中的分层抽样概念:“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分层抽样。”这样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对学生来说只从字面上理解是很困难的,这种情况下作为数学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呢?这就需要我们举例进行更好地说明。除了课本上列举的例子外,我们还可以多列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层抽样的概念。例如一个工厂有职工500人,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有125人,35岁以上(含35岁)49岁以下的有280人,在50岁以上的有95人。工厂为了更好地掌握职工与身体状况的相关一些指标,打算从这些职工中抽取100容量的样本,因为工厂职工年龄与这些指标有紧密联系,决定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来抽取。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掌握样本容量和总体的个数的比为1∶5,所以在各年龄段抽取的个数依次为125/5,280/5,95/5,即25,56,19。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导出分层抽样的概念。通过举例,学生再结合预习时对概念的掌握,能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2)通过动手实践切实感受数学概念。《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数学教师在学生预习新知识时,应该积极指导他们亲自动手、大胆实践,同学之间经常地进行合作交流,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3)巧用对比来分析的方法。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对比分析是我们经常用到的重要学习方法。教师也要指导学生们在预习时用对比的方法去理解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可以把奇函数和偶函数二者进行对比;在预习弧度制方面的知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异同点进行对比;在学习对数函数时,可与指数函数与之相比较等。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们更好地揭示两者相近概念之间的联系及异同点,使预习的新知识概念更清晰、更易于理解与把握,也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有助于学生们形成网络框架知识体系,使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4)掌握精读要点,认真做好标注难点、疑点。预习并不完全等同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认真思索,着重分析理解,尝试自己能不能通过思考解决问题。当然预习并不一定非得能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能够发现问题,对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勾画出来,当教师在讲到这个问题时,可以引起自己的注意,着重地去理解,解决问题难点。
(5)注重练习环节。作为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尝试做一些相关的练习,以此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注重练习环节。学生经过预习的过程,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与理解后,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与学生预习紧密相关的具有典型性的练习题目来检验他们预习的效果。这样能使他们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反思预习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同时,又能让数学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共性问题,便于在课堂上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二、课前预习是有效提高课堂教育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预习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预习的初衷是为了能够完成课后的练习而去读教材的,当他们不能解决这些练习的时候,他们就会回过头有针对性地看书上的典型例题,并将所做的练习题与之互相比较,用已经具有的新旧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能够选择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法分析题目直至解决。这样,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就会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其次,课前预习也可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向学生提问,特别是关于新课程、新知识方面的问题,以便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提问,教师也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体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因材施教,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有效课前预习的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准确率相对会高一些,这也会大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课前预习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新知识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提前对新课程进行了自学,好的自学效果,可以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由于学生通过自学已经对新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把握,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疑点进行了重点标注,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学生也就有了对问题的重点突破。
总之,课前有效的预习就是一场好戏的精彩开幕式,是一首好歌的前奏。所以,我们要认真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每个环节,使课前预习能够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不断地提升课堂教育效率,不断地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成才。
参考文献:
[1]王仁富.关于初中数学预习策略研究[J].学生之友,2012(4).
[2]李常旺.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预习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
2012(5).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双望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