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使用学具的最佳时机和注意点

2014-05-30 10:48府晓燕
学子 2014年6期
关键词:摸球红球学具

府晓燕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思维的这种特点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构成了不可避免的矛盾,学具操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通过合理的、有效的学具的操作我们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以帮助学生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应用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如果学具使用不当,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记得我曾经上过新课标苏教版第三册的《可能性》一课。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我精心设计了三次摸球活动:一次袋中均装红球;一次袋中不装红球;最后一次袋中装红、黄、绿三色球。并在课前将事先准备好的相关物品(各色球、布袋、透明袋等)作为学具摆放在学生的课桌上。

教学事件发生的“一定性”时,我说:我这里有一个口袋,里面装着一些球(均为红球)。如果从这里面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呢?

生:可能是红球、可能是黑球、可能是绿球……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取出布袋,按顺序每人摸一个球拿在手里,看看是什

么颜色的球?

学生随即乱抓乱抢一气,开始“摸”起球来。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摸到自己所猜颜色的球而从别的口袋中去摸;有的同学因不小心把球滚落于地而到处找球;

有的同學还话起了家常(我家也有这种球的呀、这个是海洋球……)。一节预设很好的数学课就此变成了一节无法驾驭的玩具活动课,“使学生认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这一教学目标成了我遥不可及的风景线。

一、如何选择最佳时机使用学具

1.用在学生有强烈的渴望时

在学生求知欲望达到高潮时,教师提出有启发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可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急于想通过实践探究其中的奥秘。如学生用三根完全一样的火柴棒搭成了一个三角形,教师问:“搭两个三角形至少要几根小棒?”因思维定式,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要用 6 根小棒,教师用 5 根小棒搭出了 2 个三角形,这是几乎所有的学生不约而同地拿出了自己准备的学具跃跃欲试了。

2.用在学生有疑惑时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大多数学生感到难学的内容,恰到好处的让学生使用学具能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教学的关键。如面积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往往会出现似懂非懂的状态,经常会跟周长混淆。所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各种图形的学具,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在比的过程中,我教学生把两个学具重叠,直接观察;让学生摸一摸不同图形的一个面,然后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在操作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对面积有了初步的概念,为下节课计算面积打下基础。

3.用在学生精神疲惫时

小学生保持旺盛的有意注意力时间不过十几分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当他们一旦完成某个教学环节时 ,就会松懈疲沓,此时运用学具可以再次刺激大脑,使其再次兴奋起来,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施。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是,我通过创设情境,寻找规律,让学生摆一摆、涂一涂,帮助学生感受了规律,发现了规律,并且了解了规律的重复性特征。学生这时普遍感到有些疲劳,情绪有所波动。这是我及时地说:“让我们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一起把我们的教室打扮一下好吗?”学生的积极性又一次高涨,四人小组利用准备的学具,经过讨论按照分工去挂三角旗、挂气球,学具的魅力又一次体现,还让人切实感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从生活中去”。

二、使用学具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学具的使用要有选择性

使用学具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是否选用学具,选择怎样的学具应视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实现的需求而定。例如:教学第一册《统计》一课,为帮助学生认识“象形统计图”,可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实物图片(如:花片、水果、动物图片等)供学生粘贴;教学第三册《统计》一课,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方块统计图”,则需为学生准备水彩笔、方块统计图纸以作涂色之用。再如:教学《乘法竖式》一课,只需组织学生利用加法竖式的书写方法类推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方法,而不需使用学具。如果盲目地使用一些不必要的数卡学具来尝试摆放竖式,则不仅没有发挥数卡的真正功用,而且对教学也谈不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可以直白地说,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活动的学具操作是必要的、有效的、可选的;无益于教学的、分散学生注意力和妨碍学生思维的学具操作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应杜绝的。

2.学具的使用要有目的性

在教学过程中,何时使用学具?使用学具要达到什么效果?教师应心知肚明。例如:教学第三册《可能性》一课,第一次在只装红球的布袋中摸球,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一定性”;第二次在不装红球的布袋中摸红球,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不可能性”,第三次在装有红、黄、绿三色球的布袋中摸球,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三个层次的学具使用层层深入,目标明确,使学生较好地认识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使用学具?学生应明确操作要求。例如在上述摸球活动前,让学生听清了“组长负责,小组内成员每人依次从布袋中摸一个球,拿在手里看看是什么颜色”的操作要求后,操作就能有序有质地进行了。

我想,在以师生双边互动为主的教学活动中,只有目的性明确的学具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学具操作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学具的使用要有度

学具操作时间不充分会导致学生的认识不充分,理解不深刻;学具操作过量会加重学生负担,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甚至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我认为学具的使用要有度。如教学第五册《统计与可能性的练习》一课,在“抛硬币游戏”环节,教师可先与一名学生把游戏的操作过程示范一遍:

师:抛硬币。

生:用涂方块的方法记录老师抛硬币的结果(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

然后问:“这个游戏有趣吗?你想不想做?”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再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做这个游戏:一生抛硬币,一生记录结果,二十次之后交换。如此,张弛有度地组织学具操作,不仅没有浪费教学时间,使学生有效地经历了统计过程,深刻体会了“数量相等,可能性同样大”这一结论,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又使学生对该游戏意犹未尽,不致产生厌烦无味感。

4.学具的使用要避免干扰

有些学具颜色鲜艳,形状可爱,可分散学生的有效注意,在学习时我们一定要排除这些与其本质属性无关的因素,要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学具的本质属性来获得知识体验。如教学第三册《可能性》的三次摸球活动,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球的颜色来体会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所以应绝对避免让学生去关注球的形状、质地、花纹等情况;再如教学《认种表》一课,学生带来了形状各异、花色不同、大小不等的钟表。在观察种面上有些什么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排除形状、图案等的干扰,集中精力观察种面上的数字、格子、针等特点。如此才能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构建。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数学实验将成为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学具的使用是进行数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握学习时机,根据教学所需选择性的、有目的的、针对性的、适时适度地有效使用学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把学生推向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定能生成精彩高效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摸球红球学具
一题两解应用题
关注问题本质 提升数学素养
摸球游戏
小灵通摸球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有趣的摸球游戏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概率与统计高考解答题考向
摸球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