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竹青
摘 要:目的:介绍信息技术在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教学中的应用,发现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点。方法:按照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内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全面推行应用多媒体及因特网等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结果: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网络作业等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结论:信息技术用于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可行的、是值得推广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血流动力学改变 儿科护理 教学设计
动脉导管未闭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护理是儿科护士的基本素质。但动脉导管未闭的大部分教学内容学生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教学是一个老师拿一个模型,一群学生听老师讲,学生依靠空间想象,在头脑中模拟血液循环过程,教学效果欠佳。
信息技术是从计算机技术中分离出来的,专门研究利用计算机等先进设备进行信息的处理和利用,是一门完整的过程技术[1]。将其引入护理教学后,学生能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感官并用的境地,将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融为一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2],内容直观、容易理解。因此,我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教学,并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教学设计分述如下。
1.教学目标
笔者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儿科护理学》,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确定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认识动脉导管;说出胎儿血液循环过程;描述动脉导管未闭患儿血流动力学改变。能力目标:运用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解释相关护理问题,进行健康教育。情感目标:增强尊重生命意识,树立爱护婴儿观念。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教学难点为动脉导管解剖结构。
2.教学策略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运用网络课件助学助教,通过三维动画全程、动态、准确地模拟正常、异常血液循环过程,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薄弱的不足,加深对抽象机制的理解,利用学校精品课程学习平台、医学教学素材库,以及丁香园、中国护士网等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感知动脉导管未闭患儿的痛苦,引发学生对动脉导管未闭的思考,促进教学目标达成。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设置三项学习任务层层递进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做到“学会、会学”。
3.教学过程
课前通过QQ分享学案、视频资料。设计案例展示、导入新课,任务驱动、探索新知等四个环节来实施教学。
3.1案例展示、导入新课
播放新闻片段,学生感知先天性心脏病对患儿的危害,博得学生对患儿的同情后,提出“先天性心脏病为什么让小裕嵘与同龄儿不同?”这个问题,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3.2任务驱动、探索新知
采用任务驱动法,制定三项任务: 认识动脉导管;探究正常新生儿血液循环;探究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三项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3.2.1任务一,认识动脉导管
利用学生已有的医学知识,填一填,采用通关原理,回答错误系统给出提示,不能进入下一题。回答正确,则进入下一题。再次回答正确后,系统给出一个卡通小铲,作为奖励,学生依靠指示用小铲在正常心脏上人为开通“动脉导管后”,观看极富立体感的动脉导管未闭图。
3.2.2任务二,探究正常新生儿血液循环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将任务二分成三个子任务,子任务一:回顾正常成人血液循环;子任务二:探究正常胎儿血液循环;子任务三:探究生后血循环改变。三个子任务打牢基础,逐级深入。子任务一:回顾正常成人血液循环。在该阶段,温故知新,利用学校网络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回顾《人体结构》、《人体生理功能》相关知识,观看成人血循环视频,帮助学生更为感性地认识心脏解剖结构、正常成人血液循环,而不再局限于书本以及模型。子任务二:探究正常胎儿血液循环。当学生已有正常成人血液循环认识后,由胎儿在母体内照片引发学生思考:胎儿不能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没有肺循环,是怎样获得营养物质?开始想一想,同学依据胎儿血液循环途径找到空缺内容,完成整个胎儿血液循环图。
完成子任务一和二后,请学生将选项归类到成人、胎儿血循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子任务三:探究生后血循環改变。随着胎儿娩出,脐带结扎,生活环境的改变,生后血循环也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脐带结扎、卵圆孔关闭、动脉导管闭合。依托医学素材库资源,模拟新生儿血循环,引导学生思考:卵圆孔、动脉导管未闭合会出现哪些问题?为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提供基础。
3.2.3任务三:探究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
利用小游戏模拟主动脉、肺动脉压力大小,探究压力不同,动脉导管内的血流方向。全程动态地模拟动脉导管未闭的动画,其中穿插动脉导管闭合后血流特点,两者对比。学生通过交互页面可自主选择观察内容,使得用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释清楚的内容,变得清晰直观,容易理解掌握.让学生能自主学习,通过组内、组间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总结,请同学在网络学习平台模拟动脉导管未闭血液循环,答对时提示微笑表情,答错时提示哭泣表情,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便于教师及时进行拾遗补缺。教师进行总结,明确动脉导管未闭血流动力学改变关键点后,利用学生已有的医学基础知识,请同学总结动脉导管未闭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为护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临床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确定疾病类型,结合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由小组讨论,拟定护理措施,临床案例的展示超仿真,与学生的未来职业挂钩。利用局域网,教给师出一系列护理措施,请学生选一选,检测学习效果。
3.3练习考核,及时评价
进行习题测试,巩固学习成果,实现即时评价。习题测试系统随机抽取题目,依据通关原理反馈学习效果,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运用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或期末考试进行总结性评价的不足。试题完成后,立即得到考核测评成绩及正确答案,增强了考核测评的趣味性及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设计评价表,从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个方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将考核结果及时上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达到螺旋上升的学习效果。 利用网络,教师将前沿医学技术、法洛四联症血流特点视频传至微博,同学们可在课外时间观看学习,与学生互动,把教学过程延伸至课外,同时要求同学们自己也寻找相关资源上传至微博和大家共享。
3.4布置作业,任務拓展
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重要实践领域[3]。针对学生对网络信息敏感的特点,以丁香园以及中国护士网为依托,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制作先天性心脏病宣传板,在社区讲解、发放,达到学有所用、体现自我价值,增强职业归属感。
4.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学生学习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做到了“教学评”合一,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不仅呈现单纯的文字,而且还能输出图象、动画、视频和声音动态模拟正常及异常血液循环过程,把抽象变清晰直观,生动活泼。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为指导。信息化技术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多媒体课件在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的同时,随时更新,穿插本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4]。符合“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新职教理念,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做到“学会、会学”。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可行的、可推广的[5]。
参考文献:
[1]赵克蕊.高学全.现代信息技术在涉外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9(8):93.
[2]潘萍,战金霞,潘伟.浅谈以多媒体技术为框架的护理教学新模式[J].护理研究,2004,18(8A):1400.
[3]郑旭东,张振宁.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的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3(6):13-19.
[4]薛桂蛾.多媒体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5,7(20):8-9.
[5]林燕茹. 现代信息技术在专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7):3813-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