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顺兴
摘 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教学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 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主动性,使其参与学习活动,自主学习,表达独特观点,张扬个性,推动有效教学. 对此,笔者主要从情境创设、活动设计、资源捕捉、趣味方法等方面入手,谈谈学生主动性的调动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主动性;策略;有效教学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学习与技能把握. 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若要让学生有效学习数学,有所收获与发展,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需要巧用方法与策略,唤醒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他们内心深处积极的建设力量诱导出来,让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合作的主体认知与建构创造的平台,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
[?] 创设别致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缺乏强烈的求知欲望,不管教师如何强调,学生自是不会主动学习. 正如赞可夫所说的:“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 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考虑知识内容与结构之外,还需要关注学生认知特点,优化教学安排,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其中,情境创设是重要方面之一,如若设置得当,可引发学生对新知的渴求,对答案的渴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与思维互动.
首先,设置趣味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掘知识本身的趣味因子,然后设计新颖别致的问题,增强知识新鲜感与趣味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如教学“函数”知识时,教师可引入“马尔克广场之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知道真相的迫切心情,而后引导学生将其中的游戏过程数学化,探索圆圈半径x与步差y的函数关系. 这样,通过趣味性的情境,促使学生复习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函数定义,把函数定义从变量说巧妙地引向映射与集合说,更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其次,创设实践活动类情境.数学实验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突显了学生主体地位,避免了烦琐的讲授,让学生在实践操作发现问题,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活动情境,激活学生主动思维. 如教学“正弦定理”这一数学知识时,提出问题:在任意三角形中,==是否仍成立?你们是否能用数学实验来验证?于是学生纷纷思索,动手探究. 另外,还可以创设一些“错误”性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与自信心,进一步唤醒学生自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运用趣味方法,激发学习活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若要让学生学习主动性被调到起来,让他们充满活力地自觉学习,教师还需要充分研读学生心理,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 一般而言,青少年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更喜欢新颖、奇特、未知的事物.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方法与手段过于滞后与单一,总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总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授,会给人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之感,课堂压抑而沉闷,学生沉默而被动,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学习疲劳,甚至出现反感情绪.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学生无法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自然没有探究欲望,不会主动投入课堂活动.
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依照不同教学内容,各年级的学生运用多样而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营造出更生动逼真、更宽松愉悦、更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才有学习劲头与活力,学习效率也会有所提升. 如引入趣味故事,对高中生而言,他们也有一颗童心,喜欢故事,在讲解一些枯燥的数学知识时,倘若教师适机穿插一些数学家、数学史之类的趣味故事,比如与图形有关的故事:高斯的正十七边形状、阿基米德的墓碑;教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穿插“谣言的传播故事”. 这样,可巧妙引出知识,也可缓解学生疲劳、紧绷的情绪,让课堂氛围更活跃轻松,更丰富学生背景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电教手段辅助教学. 在当前教育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十分普遍、常见,通过图象翻滚、色彩变化、声光色形等综合刺激,可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闸门,促使其主动融入学习. 同时,借助多媒体形象直观、可动手操作的优势,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学习情趣. 如借助计算机模拟有关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并区分异面直线、垂线、平行线等概念,加深记忆. 再如教学《圆锥曲线和方程》,分析曲线和方程之间的联系时,教材上插图毕竟是静止的,学生是无法透过静态图形来发掘二次曲线形成与发展过程的. 即便是教师板书,也无法精准画出二次曲线图形,同样不能体现其连续变化过程. 而借助多媒体技术,可动态演示这些变化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二次曲线离心率e和曲线形状的关系,更深刻认识离心率大小不同,圆锥曲线形状则有所变化. 这样,生动地展现出数与形的关系. 另外,也让学生通过观察双曲线、抛物线、椭圆等,总结归纳出这些曲线的区别与联系.
[?] 新颖探究活动,促进意义构建
在传统教学中,因课堂时间有限,不少教师担心学生自主探索占据太多时间而无法完成预设任务,常常是直接抛出知识、说出结论,这就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而随着新课革的深入发展,不管是师生关系,还是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都有了显著的变化,课堂教学由单向灌输走向师生对话互动、共同探究、共同成长的过程,学习活动由被动接受转向个性化的意义构建. 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坚持落实新课程理念,组织形式新颖、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不断质疑探索,张扬个性. 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探究活动越是新颖、灵活,学生的尝试越是五花八门,那么他们也就越有可能得到异乎寻常的结果”.
如“求三角函数的值域”这一知识点的复习教学,教师可请几位学生板书与求三角函数的值域有关的习题,而后请其他学生补充与修改. 此时,黑板上有了众多习题,看起来略显凌乱. 教师可要求学生将这些习题进行归类整理,归纳题型. 由得出的结果看,除常用的几种题型外,有的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想出了具有一定难度的题型,比如y=+,y=sin3x+sinx等. 有的学生综合了三角函数和其他函数知识,设计了比较新颖的题型,如y=等等.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们展开交流、讨论活动,分享各自的解题思路,有效解决问题. 当然,其中也会出现一些错题.教师都需要予以肯定,恰如其分的鼓励,让学生敢于创造,敢于求异,彰显个性化学习过程. 接着,教师可根据上述几种类型,再呈现有关习题,要求学生独立思索求解,并试着归纳这些题型的解题方法,强化巩固,完善认知结构. 这样,通过让学生参与编题、探究解法、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也显示集体的智慧,实现意义构建,推进有效教学.
[?] 捕捉意外资源,实现动态生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应该是自主、合作、对话式的课堂,而在这样的课堂学习中,学生会涌现出丰富多彩、独特奇异的思维,与教师预设想法相互发生碰撞与交锋,在这一过程中,则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学生的反对声音、学生的奇思妙想、学生的突然插嘴等等,都会打乱原先的教学节奏. 此时,教师是不予理睬,继续讲述完成教学,还是暂停脚步,认真倾听学生们的思维颤动,敏锐地捕捉并巧妙地利用其中的生成资源,调整教学行为,有效启发,点燃学生的创造与智慧之火,形成新的认知交锋,让课堂走向动态生成?
如分析“轨迹问题”时,笔者呈现有关思考题:平面上有△ABC,其顶点C固定在圆O上运动,固定顶点A与B,请问△ABC的外心轨迹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大胆猜测,于是学生说出了不同想法,有说线段的,有说直线的,还有说是圆的,而后笔者借助几何画板作图演示,结果显示为线段. 突然,有位学生提出疑问:倘若是重心,会是怎样呢?内心或者垂心呢?问题一出,也激发其他学生的探知欲望. 于是笔者肯定这位学生的提问,稍微调整教学,询问其他学生是否有答案,再留出几分钟的自主探究与讨论时间,让学生解决新的问题,而后笔者利用几何画板加以演示. 这样,通过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实现课堂动态生成.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来重新审视教学,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富有变化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尽量运用多样有趣的教学方法、新颖灵活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自觉情趣,促使学生大胆尝试,发散思维,教师再敏锐地捕捉生成资源,促进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除了上述建议之外,提问的有效性、教学的分层性、教学的艺术性、方法的渗透等细节问题,也是教师需要注意与优化的,如此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