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
【摘要】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让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养成学习习惯,形成数学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任务,来实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任务是学生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需要完成的一些活动,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
【关键词】初中数学 任务型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49-01
教师在进行任务型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守真实性原则、形式功能原则、连贯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有了这些原则的约束和限制,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的时候就可以有据可依,有理可循,促进教师创设出更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任务,让任务可以服务于教学。
一、任务型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任务型教学让学生明确了自己在课堂上需要“做什么”,学生会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完成任务,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以学习为中心,积极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对于这些任务的完成,学生参与到了数学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科的整体意义。任务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和探究者,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到学习中
教师在设置教学任务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学生集体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体会到交流和合作的快乐。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调动小组内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所设置的任务活动中,让学生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潜能,敢于质疑,与同学沟通,获得情感体验。在合作中让学生主动思考、科学探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析研究数学问题的本质。
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去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这是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性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和研究的方式去讨论。如图,△ABC中,AB=AC,已知AD是△ABC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中的一种,证明AD也是其余的两种。学生证明的方法有很多种:∵在△ABC中,AB=AC,AD平分∠BAC(已知),∴AD⊥BC,BD=CD(三线合一)。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其他的方法去探究和讨论,在合作中学生会想到很多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和定理的掌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会发现问题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难,促进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学习主动性的提高。
三、创设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催化剂,好的教学问题会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思考和探究起来,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地探究,科学地思考,问题也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促进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有的放矢。
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通过一棵树的树围可计算其生长年龄,某树栽种时树围是5cm ,以后每年树围增长3cm ,问这棵树至少生长多少年才能超过2.4m ?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地探索,复习和巩固学习过的知识。教师的问题就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会结合学习过的知识,设至少生长x 年才能超过2.4m,则有不等关系0.03x + 0.05 > 2.4。在任务明确之后,学生就会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
四、恰当练习巩固,鼓励学生信心百倍
数学是一门需要学生动手进行计算和推理才能够学会的学科,教师的练习任务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活动,通过任务学生知道了自己需要在课堂上做什么。明确的教学目标会让学生有的放矢。学生在教师任务的引导下就会进行思考,想办法、出策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教师所设置的巩固练习题也要紧随教学内容之后,让学生在学习了课堂内容之后就能够接受一定的练习活动。这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当堂练习”。
例如学习了《圆的轴对称性》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去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已知:如图⊙O的直径PQ分别交弦AB,CD于点M,N,AM=BM,AB∥CD.求证:DN=CN。任务明确,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学生不会感觉数学知识“高不可及”,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练习题就是学生的任务,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学习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五、辩论方式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程度
教师给学生设置的教学任务应该是丰富多样的,让学生通过明确的任务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师可以采用“辩论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数学理论、定理、知识展开激烈的辩论。辩论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辩论的话题就是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任务明确,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平行”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辩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是否正确。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的论点是正确的,一组的论点是错误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过的理论和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论点。通过辩论,学生认为这个论点是错误的会发现自己无话可说,或者没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这点,立场自然不攻自破。通过辩论的形式,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了,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喜欢数学课。
六、学生主动参与,成为课堂探究主体
数学教师所设置的任务可以是由学生一个人完成的自主探究性的任务,也可以是集体性和合作性活动。不论是自主性的探究还是合作性的学习都会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知识的探究。任务的履行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积极地学习活动,这种互动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输入材料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互动。
总之,“任务型”教学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做,他们不再不知所措,所以他们会积极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让学生开始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徐德福 自主探究教学的有效方法[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12.09
[2]常亚军 初中数学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实践[J] 教学科学 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