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理论知识较抽象的学科,为了加强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學效率。
关键词: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提出一个富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不仅能引发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冲突,也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一系列富有艺术性、趣味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当遇到重点、难点知识,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有效突出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例如,学习“锐角三角函数”,其重点内容是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熟练运用三角函数值,在该教学环节中,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理论知识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即“为测量如图(图略)所示上山坡道的倾斜度,小明测得图中所示的数据(单位:米),则该坡道倾斜角α的正切值是多少?”第二,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提问,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也有利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第三,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进行提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思路受阻的现象,这就导致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不知从何处下手,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当发现学生思维受到阻碍,教师应通过提问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根据问题来不断探索和学习,使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其主要来源于生活。新课标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在社会实验中的数学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目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结合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现象,创设出具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欲望。例如,学“图形旋转”这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在生活中所熟悉的电扇叶片、风车等物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
理解。
三、创设游戏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游戏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游戏,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将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相联系,也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数学内容。所以,在游戏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来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中,设计一些数学游戏活动来增强整个数学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学习“视图”这一课时,教师可将由多个正方体形成的立体图形摆设于讲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角度来认真观察,并将所看到的视图画下来,将每个小组所画的视图统一交给老师,当老师随意抽出一张视图时,要求学生判断该视图是从哪个角度画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将观察与操作、动手与动脑有机结合起来,也为学生营造了宽松、愉快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这样才能显著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总的来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数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达到良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对于初中生来说,数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几何图形教学,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及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数学教学成果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海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J].学周刊,2013(4).
[2]牟丽华.几何画板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符美权(1971.11—),男,学历:本科,就职学校:重庆开县高桥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