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思想家的灵魂交流

2014-05-30 10:48张永山
关键词:渔父鉴赏

张永山

【摘要】 教《渔父》,一定要读出其神韵来,更要教出其神韵来。神韵何在?它是两大思想家的灵魂交流。

【关键词】 思想家 灵魂交流 《渔父》鉴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06-01

0

灵魂的交流需要载体,那就是渔父与屈原之间的三次对话,可称正文。交流的前提或基础,在于第一句话,可称闲文。但是,闲文不闲。这里写的都是屈原的现状:身份上,成了流放犯;事业上,只能“游”“行吟”;地点上,“江潭”“泽畔”;容貌上,“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总之,全是失落与困窘。但教师一定要联系到屈原的从前:曾经是朝廷重臣;处理的是军国外交大事;出入的是楚国王宫;为了楚国的振兴而忧国忧民殚精竭虑。一前一后,大起大落,构成强烈的反差。有了这样的反差,难怪渔父见到会提出询问了。可以想像,无数的人早就知道了屈原其人其事,渔父自然也知道了,但只有渔父提出询问。于是,一位落难的诗人、政治家、外交家,另一位过着隐居生活、别有情趣的哲理老人,开始了一场关乎中华文化之如何处世的伟大的对话。

先是渔父询问“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里?”可以算求证,也称得上明知故问,不过,属于人之常情。可是,平地陡起风波,屈原的回答太精彩了。

让我们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如果不按照书上的说法,还可能有几种回答:先讲我是被冤枉的,然后诉说来龙去脉;大骂楚王及群臣的昏庸无道、见识短浅、庸碌无为……这些回答都是实打实的,属凡夫俗子式的回答。现在来分析课文中的表述,就可以看出高明之处了。

他以虚答实,空灵剔透,却又充分表达了个人不甘屈服于命运的清高、自赏。屈原既不骂楚王,又不骂群臣,也不诉说冤枉,却借一个“浊”一个“醉”字,表达了对楚国黑暗政治的极度鄙视。同时,以“清”与“醒”,表达了自己对坎坷命运的必然性的清醒认识。

屈原诗人式的精妙回答,一下子点燃了渔父的智慧之光。于是,在第二轮对话中。他的劝解,同样是精妙绝伦。

首先,他赞颂“圣人”,树立楷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能够与时俱进、随遇而安的人,是圣人。然后,他紧跟屈原的话题,直言相劝:“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这两句话,按字面解释为与浊世同流合污。但我认为不那么简单,应该表达了一种用进废退的豁达大度。

这里有一点要提醒:渔父选择的还是春秋时代的入世态度、出世风度。他看到世界无道,选择的是隐居,而不是同流合污,为虎作伥。今人施蛰存在《唐诗百话·李颀·渔父歌》的评析中说,“用渔父作为文学题材,来源也很古了。传说中的太公姜尚,上磻溪钓鱼,成为磻溪渔父,代表文武双全的隐士。庄周写了《渔父》,用渔父批孔子,屈原跟着也写了一篇小品文《渔父》,通过他自己和一个渔人的对话,表现了自己的洁身自好、不受污辱的品德:而渔父却嘲笑他自鸣孤高,不能与世浮沉。

再者,孔夫子也是个例子。他赞赏宁武子:“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对子路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评价学生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也曾自励:“君子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种种言论,表现出孔子和儒家既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也有洁身自好、明哲保身的一面,并非一味死扛到底,这显然与道家相通。

所以许多人在解释渔父的言论时,常常说他劝屈原同流合污,这是谬误。

最后一句,似乎有些批评的味道了:“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指责屈原只会做官,不会做人,结论自然是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

请注意,渔父是以“圣人”来作比的,借以批评屈原不能与世推移。其实,说屈原达不到“圣人“的标准,这已经说明了渔父对屈原的佩服之情,崇仰之心。

可是,时代已经发展到战国,由于孟子“舍生取义”观念的深入,为坚持理想而献身的人越来越多,屈原显然选择的是这种人生理念。作为一个有自己人生信条的思想家,岂能被轻易地说服。他首先是引用一种人生常态来言志:“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新沐”“新浴”者洗净了自己的身体和头发,当然要继续做到一尘不染,那我呢?就是这“新沐”“新浴”者,岂能再染灰尘?两个“安能”,以强烈的反问句式,正面表达了自己那种强烈的不可屈挠的信念。

接下来直抒胸臆了:一旦世人不容,那我“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真正体现了伟大思想家以死抗争的无奈和坚决。

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构成文章的高潮。高潮过后,趋于平和。你看,渔父并没有因为对方的强硬刚直而发怒,反而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细细品味:一笑一鼓一歌,有一种无拘无束的潇洒;水清水浊都可为我所用,体现出一种适性惬意的舒服。总之,表现出一个真正的“避世之士”的风采:遗世独立,笑看人生,世间荣辱,置之度外。不过,他并非嘲笑屈原,相反也对屈原的坚持理想表示佩服。只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已。

所以,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在这里进行了一次以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容的灵魂交流。他们都没有说服对方,他们的思想却成为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两个流派,从此,中华文化又增加了新的内涵。

而故事本身并没采用非黑即白、一胜一负的常规结局,只把两个人、两种思想、两种交锋平行地展示给读者和后人,任人欣赏、品评,从而绽放出文坛一朵奇葩!难怪司马迁把它们全部录进了自己的巨著《史记》中,难怪古往今来的文人都非常喜欢吟咏这篇妙文,正是他们看中了其中特殊而高贵的文学、智慧、思想价值。

猜你喜欢
渔父鉴赏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浅析
批判性思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及应用
紫砂陶艺鉴赏研究
紫砂陶艺鉴赏
谈高中美术鉴赏教育中审美价值的研究
试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学生的专业音乐审美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