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芬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读书,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去听、说、写、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精心设计环节,教会学生有效读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把主动权教给学生,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激发兴趣 有效读书 养成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94-01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深入读书就是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过程,深入读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促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和思维水平上进一步发展,在思想和情感上得以升华。阅读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使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激发学生的兴趣方法很多,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维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环节,教会学生有效读书
引领学生读书有“三性”:目的性、层次性、指导性。就是说,通过每次让学生都要明确的目的,每次读书都有深一层的认识,让每一次读书都有效果。阅读教学的规律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这是长期以来总结出的经验。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要考虑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就是整体感知,其要求是读正确,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读课文,其要求是读流利,标画出感受深刻或不懂的词句;精读课文,其要求是读出自己的感受,抓住重点段落,反复读悟,在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基础上生成感受,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感情地读全文,回归整体,其要求是读出感情,就是带着对文本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去读课文,把自己这种独特的感受读出来。这些环节的设计不是千篇一律的,特别是精读课文时,教师要依据文本特点,精心设计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流程。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就会掌握读书方法,有效读书。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
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主动阅读困难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收获。
教師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我在讲读课文之前,让学生先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较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基础。
四、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在小学阶段,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养成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怎样读书。这里面强调的“着眼于”是说阅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怎样质疑解疑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究,激活思路及养成求知兴趣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互相解质。
2.捕捉生成,引领读书
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有价值的课堂生成,把读书引向纵深,我在教学《秋天的怀念》即将结课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写到北海的菊花呢?这是课前预设没有想到的。这是一个将读书引向深入的好机会,于是我抓住这一问题适时引导: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哪些句子写到了北海和菊花?菊花有什么样的性格?让学生去读课文寻找答案。找到后又引导学生读这些句子,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儿时妈妈常带他到北海公园。为了树立作者生活的信心,调节他暴怒无常的脾气,更加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作者在结尾写到北海的菊花正是用此来寄托对母亲深深的怀念。菊花是耐寒的,生命力是强的,作者在结尾写到它,是为了勉励自己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也与母亲所说的话相照应。学生有了这些理解和感悟,对文本有了深层的认识。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得更充沛。 这样,我又让学生带着这些更深的感受再读课文,真正把学生读书引向深入。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读书,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去听、说、写、思、把主动权教给学生,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