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
【摘 要】让学生爱上书,爱上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开启学生终身学习的一扇大门。而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是我们一直探寻的,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总结经验,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引领学生愉悦地去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阅读方法
一、巧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世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产生想读书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地诱发良好的阅读动机,让学生爱上阅读。
1.借助课本资源,引导学生把兴趣延伸到课外
语文书是课堂学习的重要阅读工具,里面有精彩的选文,里面不乏有不少耳熟能详的名家之作。如:林海英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冯骥才的《珍珠鸟》、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等。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还可运用设疑、激情,资料链接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阅读作者其他的作品。以课内牵引课外,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提高阅读质量。又如:学习《将相和》时,教师先布置学生读《东周列国志》,同学们在学课文之前,对廉颇、蔺相如就有了一些了解,课堂上兴趣盎然,对蔺相如、廉颇赞叹佩服不已,知道《东周列国志》里不仅有他们的故事,还有许多英雄豪杰的故事。如此一来,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紧密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两者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2.借助生活资源,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现在的孩子生活内容丰富,他们接触的新鲜事物多。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资源,将其转化为阅读的源泉。比如:鼓励学生去看喜欢的动画片,儿童节目,适合儿童的《百家论坛》等,在学生观看过程中,引导他们,要想了解更详细的内容,就得去翻阅图书,在书中会了解更完整的,更丰富多彩的故事;在阅读过程中,要能去思考,去比较,书中的内容和影片中的是否相同,同一个故事,哪一个描述更为精彩。在学生探寻过程中,再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将学生从看电视中引向看课外书。
每个孩子个性爱好不同,所喜爱的事物也有差别。比如,有些孩子喜爱听歌,有些孩子喜欢运动,有些孩子喜欢观察天空。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爱好,教师则可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如:观看流星雨和日食等天文奇观后,在学生兴趣浓厚的时候,让学生去搜寻相关的书籍,通过阅读去了解,去发现,从书本中获取更多的内容,逐渐养成学生阅读习惯。当发现问题时,能借助阅读解决问题,让读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之一。
实践证明,像这样由兴趣入手,因势利导,以趣促读的方式,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来,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的广度。
二、运用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效率
要让学生阅读,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
1.读,选择合适的方式读
阅读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精读,一种是略读。笔者发现,多数学生阅读时会采取略读的方式,了解大致文章的内容,熟悉故事情节即可。这样的阅读,缺少一定的效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读名著和文质皆美的优秀作品时,对于一些充满智慧和人文思想的精美语言,要鼓励学生多读,熟读,精读。阅读时,阅读的时间也有讲究,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环境阅读时,感受也会不同,因此,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心境选择合适的书籍读,并利用班级读书等机会,让学生选择喜爱的书籍,大声地读给同学和老师听。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获取最佳效果。
2.思,以不同身份去思考
阅读需要带着思考,这样的阅读才有效。以怎样的身份进行阅读思考,也是阅读的关键。在学生刚投入阅读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以欣赏者的角度去阅读,去思考,让学生思考文章中你觉得最佳的句段,篇章,想想作者为何这样写,好在哪儿?久而久之,在养成阅读思考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多次阅读后,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围绕一定的研究专题去读,比如,学生学完《最后一头战象》后,教师则引导学生进行系统阅读,去阅读相关的沈石溪的书籍。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去研究,此类作品是否有共同点,作家沈石溪写作的特点是什么?在探寻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搜寻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课外阅读,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
3.记,在记录中升华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一定要手脑并用,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对阅读中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问题以及读书心得逐一摘记下来,还可以采用旁注,针对文章发表一些个人看法和见解,指出优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既可以就词、句、段作批注,也可以在文末就该书的阅读心得作注解。同时,指导学生制作读书卡,教给他们记录的方法,比如,记录读书时间,书名,页码,好词佳句,精彩片断,读后感受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学生对阅读书目更深刻的认识,以便日后查阅与交流,这也是阅读的一种方法,在日积月累中,懂得阅读的价值,提升阅读的实效。
教师潜移默化的引领,渗透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对学生独立阅读起到关键的作用,也为学生终身阅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阅读环境,刺激学生阅读兴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引导学生人人都参与阅读。
1.“氛围”熏陶
班级里,教师要打造“教室处处满书香”的氛围,设立班级图书角,建立班级图书制度。开设班级“读书角”,随时将自己阅读后的感言,发表在读书角上,让班级充满浓浓的书香气息。教师还要注重发挥家庭的作用,培养亲子共读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的熏陶作用是不可忽略的。教师可利用家长会、家长互动网络平台、电话交流等形式引导家长在家中为孩子创设阅读环境,确保学生读书的时间,倡导学生家长多陪孩子一起读书,共同分享阅读体会。这样,家校联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2.“活动”浸染
教师开设两周一次、丰富多彩的班级读书会,让学生推荐读物,分享读物,评价读物,交流阅读心得,汇报读书成果,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在活动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取长补短,拓宽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还可以定期让学生编写手抄报,墙报等方式,鼓励学生阅读。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阅读情况较好的家庭,学生授予一定的称号,如“小小博士”“快乐读书迷”“书香家庭”等,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必须。
3.师生“共读”
语文教师是一面镜子,学生的楷模。语文教师必须用个人的魅力去感召学生,
用自己的学识去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参与阅读,师生共读,是延续阅读兴致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每到阅读课时,我和学生捧起同一本书,共同阅读;在阅读分享课时,我和学生坐在一起,讨论彼此的收获,并作为一名读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更深入的阅读文章,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总之,课外阅读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人文素养。教师要积极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让课外阅读在孩子们心中扎根,使之成为其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在快乐的阅读中品味语文,品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