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形势下的文言文教学探索

2014-05-29 00:20吴炳初
成才之路 2014年11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吴炳初

摘 要: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在推动国人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相当普遍,他们对文言文的恐惧远胜于外语。有必要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探索。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创造性翻译;个性体验

高中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相当普遍,他们对文言文的恐惧远胜于外语。造成此情况的原因,除文言文本身年代久远,有语言障碍外,更与我们文言文的教法有很大关系。文言文教学处于模式单一、枯燥乏味的状态,把重点都放在“句读”上。课堂上,教师字斟句酌地讲,生怕学生弄不懂;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乏味兼辛苦;然后再做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来个“中心归纳”。讲完、记完,课文教学便结束了。这种学习方法不可取,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

一、落实新课标“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设计,走用好注释、工具书之路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实质上是三个纬度中“过程和方法”的具体体现,这个做法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学生的“学习”是“活动”着的,而非“静态”的。

例如,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要求每组负责若干小节的翻译,当堂分工合作,对课文进行讨论、笔译。具体要求:①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疑难、讨论翻译文章,也可向老师求助;②总结文言现象,用统一的符号标识。如重点词用“.”、词类活用用“△”、古今异义用“○”、通假字用红笔圈出、固定句式用“-- ”、特殊句式用“~~ ”;③用铅笔在预习本的空行处笔译;④小组长确定代表汇报翻译,并回答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讨论期间,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在学生汇报发言时,老师只作适当的纠正和点拨,其他同学做笔记,课后再稍加整理。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还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主动性。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时刻享受到释疑的快乐,也提高了消化吸收知识的能力。对老师而言,也能更好地把握难点,有针对性地讲解,事半功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需要借助注解、工具书。学生至少应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遇到理解有困难的字词查一查。当然,查之前比较好的情况是仔细认真地读过注释,结合上下文猜测某词的意思,确实读不顺畅再借助工具书来弄清楚。中学生养成认真阅读注解、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就能自己解决生字、难词,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为顺畅朗读铺平道路。

二、突破传统,创造性翻译,走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之路

巴班斯基说:“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学过程的规律。”语文教育是传递以语文课程形式组织的人类生活经验、并以掌握语言为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文言文知识点繁琐,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注重疏通文字,而忽略其思想力、创造力的训练。《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翻译是对传统文言教学的创新,不仅关注了对字句的理解,更能“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模拟复述。例如,学习《孔雀东南飞》,我预设了一个“话说兰芝”的环节,要求学生分别模拟兰芝或其丈夫、婆婆的口吻创造性地翻译课文各个故事。如果作为兰芝要“加入自己的感受”,作为其丈夫、婆婆就要注意看问题的角度和说话的口吻。学生在掌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调动生活经验和学习积累,开动脑筋,组织语言。寓教于乐,既省时又省力还能激发学习兴趣,还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绘制插图。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文言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例如,学习《段太尉逸事状》,可要求学生绘制连环画式的插图,再由学生评价,看谁画得最能和原文匹配。这就使绘画者积极、准确地啃读文本,力求绘制匹配之图,而评价者同样也要准确啃读文本去“找碴”。这种创造性翻译可是比字字句句分解要来得有趣得多吧?

(3)编写剧本。我国古代就提出“因材施教”,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学生往往更能接受一些新鲜事物。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于时俱进,在语文教学中融进一些学生喜欢的,乐于接受的东西。教学中的“表演”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能力,也可培养其概括抽象思维的能力。例如,学习《鸿门宴》一文,我充当导演的角色,选拔小演员进行课本剧表演。这就等于要求学生钻研“文言式”剧本《鸿门宴》,并把它改编为现代文剧本。在第二天的教学中,依据角色分配,学生自主选择,自行搭配,自行打分点评。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就自行解决了字词翻译、课文内容的创新学习。以剧本的形式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新鲜感的驱使下不断诵读、体会、表达,从而进入文言文的自主、创新学习,学生的独创思维、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都得到了锻炼。

以上各种创造性翻译激发了学生的争辩,创造出一种动脑的课堂情境,打破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固有态势,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常有的那种沉闷的学习氛围,“迫使”他们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解决学习的问题,让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轻松、活跃的状态,并且把思维的触觉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文言文语言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是一种非常陌生的语言,它离我们这个年代太遥远,只有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教无定法,但我始终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学习热情,参与程度与思维深度决定文言文学习收获的大小。教者一定要精心策划,以新激趣,以人为本,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中,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从而乐学以至善学。那么,中国古典文学的种子就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收获快乐。

参考文献:

[1]陆志平.新课程教学案例与评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启标.语文与教育探索[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连平中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
不识“文言”真面目只缘身在“剖析”中
探究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提升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借助乡土文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