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成才构建学生的主体意识

2014-05-29 00:20苏忠潮
成才之路 2014年11期
关键词:凡卡主体文本

苏忠潮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这种行为,无人可以替代。一旦替代了,就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但平时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老师们担心学生看不懂文本,理解不了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把文本内容嚼烂后直接塞给学生——阅读文本的主体。这样一来,这个阅读者便用不着思考,用不着探究,只管“接收”现成的信息。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养成惰性,阅读能力的提高就要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成长。因此,我们应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一、树立人本意识,落实阅读主体地位

(1)角色定位。在文本阅读中,谁是“主体”,谁是“次体”,一定要定位清楚,否则,阅读教学就很容易走入死胡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属于“次要”的角色。因此,在文本阅读教学中,老师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指手画脚”,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吃力不讨好。曾经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生怕有所遗漏,什么都讲,从生字词的意思到段落大意,再到中心思想、写作方法,无一不讲。这就是定位不清,我们要坚决摒弃。

(2)尊重主体。角色定位清楚了,老师就要尊重这种“阅读的主体”,才能更好地驾驭好阅读主体去实现那种“阅读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行为”。那么,怎样尊重主体呢?我认为,心中要有“主体”,时时站在阅读“主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倾听“主体”的心声,放手让“主体”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主体在阅读文本时,教师并不是撒手不管,而是要加以引导。

(3)多点宽容。学生是有差异的。俗话说:五个指头伸出都不一样长,何况人的能力呢?学生这个“阅读主体”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与感悟是存在差异的。对于文本的理解,有快有慢,有深有浅,有透彻有肤浅……不一而足,呈现多样性。这样一来,老师应该怀抱一颗宽容之心,包容一切“见解”,无论是否正确,都要给予“包容”,不能打压或批评。例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后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凡卡寄出去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时,有个学生突然间冒出一句响亮的声音:“我是凡卡的爷爷,我没有收到凡卡的信。”此话一出,如捅了一个马蜂窝,学生哄堂大笑……对此,老师能宽容这位学生吗?这就要求老师有宽容之心,对学生加以引导。这位学生也许不是故意为之,也许是有所思考,我们应该宽容他这种行为,给学生一个阅读文本的安全感。营造安全、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在这种充满了宽容、平等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博爱的人文精神,愉悦身心,有利于阅读的展开与深入。

二、传授阅读方法,教会阅读主体阅读

阅读是有方法的。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就会快一点,就会透彻一点。反之,则如无头的苍蝇一般到处乱撞,找不到西北,摸不着头脑。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要一味地讲,一味地灌输,把所有的知识一五一十地塞给学生,而要注意一些阅读方法的渗透与引导,让学生终身受用。埃德加·富兰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到:“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现代的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不是“学到什么”,而是“学会怎样学习”。由此可见,学会怎样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方法的习得,方法的掌握。一篇课文的阅读理解,从文章的字词句到文章的篇章结构,再到句子含义,再到文章主题思想,是有方法可循的,老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的时候要有机渗透,促进学生逐渐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例如,六年级十一册第六课《怀念母亲》一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这课教学中的难点。我们老师除了充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使学生置身于文本的情景中,感受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还可以适当地补充必要的背景介绍,这有助于学生对作者内心情感的理解。这就是方法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用于自身的文本阅读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引导阅读探究,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要是纯粹为阅读而阅读,没有思维活动的融入,阅读文本很多时候就会停留于表面,显得十分肤浅。过去,我们的阅读教学,一些老师也许由于怕这怕那的心理作祟,不敢放手引导,一堂课下来,从头到尾,全是老师“唱独角戏”,全是老师的讲解之声,偶尔问下问题,很多时候都是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等无痛无痒、无关紧要的问题,学生根本用不着思考,就能轻而易举地说出正确答案。这样的阅读效果可想而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阅读的探究活动。要“探究“,就得有探究的问题。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至关重要的,诚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但问题的提出,有深有浅,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可一刀切。例如,《彩色的翅膀》一文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通过宝石岛观察通讯站信号兵小高回家探亲,提了一纸箱小昆虫带回小岛的故事,赞扬了海岛战士热爱海岛、扎根海岛、建设海岛的高尚品德。在教学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感受语言魅力。这就要求老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仔细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后,可以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当时浮现脑海中的情景,然后让学生说说。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战士用两个手指捏着西瓜往嘴里送,一副小心翼翼的样子。”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战士在高兴地看着西瓜。”有的学生说:“我看到了战士一边吃一边在啧啧称赞”……这样一引导一点拨,学生就有思考的方向,就有思考的着力点,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体会人物情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应有的阅读效果。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思想意识,凸显主体,落实主体地位,引导主体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并在学习、思考、探究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成才。

(福建省安溪县魁斗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凡卡主体文本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凡卡》续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凡卡》续写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