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
摘 要:从积极创建科学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历史情感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两方面谈论了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实践;教学模式;学习方法
“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新课程改革对历史课程要求的关键点。需要我们教师转化教学实践方式,积极创设多样化的历史教学情景,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一、积极创建科学的教学模式
1.转化旧的教学思想观
教育最伟大的目标是培养和塑造人的文化素养的底蕴,历史课程就是塑造学生开阔的胸怀、高尚的心态、崇高的理想的一门学科。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標。最为重要的是,把知识转化为一种可靠的能力与技巧,把方式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同时把政治思想觉悟转变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以致去培养学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良好品质。
2.教学内容和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
历史课堂教学不只是填鸭式地使学生记忆和掌握历史结论,得出结论而形成结论的重复过程,如果不对历史现象经过反复地质疑、判断、对比、结论和必要的解析、总结、概括等感性活动与量化的过程,即使具有一个发散的思维,结论也还是无法真正理解。可以这样说,历史学习就是一个从认知历史知识到量化历史知识,再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主动收集资料、构建证据和经常思考,对历史各种表象进行初步整理、归纳和综合,最终得出合理解释,而结论和过程相结合是其非常重要的。
3.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加强师生、生生互动
新课程编纂上、内容上的改进,成为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有利的条件,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传统学生以往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要改革就要将历史课堂教学放在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要积极营造一种真实的、愉快的、平等的氛围,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做法、想法不要一味地斥责和暴力压制,相反要给予鼓励和掌声,使其感到自豪。比如,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时,学生有不同建议,有的说其有积极意义,有的说其是失败的,它不能使中国走向独立富强,也有说我们应客观地评价它,应以一分为二等等,教师这时应对这些评价充分支持并鼓励和积极引导。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思考、多方发展学习爱好,也可以使师生、生生互动起来。一旦形成这种良好的环境,就为下一步课堂的发言、论证等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也就能真正感受到互动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4.颠覆传统的学习方法
以往的历史教学,学生不是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习,而
是要消极被动地灌溉式学习。要改变学习方式,就要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解决等感知活动展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习成为开拓自己、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教材上更加突显了学生独立学习、发现学习、感知学习、探索学习的理念下,创设了许多的活动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历史课“读书多,活动少”的尴尬
局面。
二、注重高一学生历史情感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高一学生是否学好历史直接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历史成绩的好与坏。
1.阐明学习历史是极其重要的
历史教师应该告诉学生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的不同与联系,一句话明了概括为:学习初中历史的关键是掌握历史事件、时代背景是什么,而学习高中历史主要是掌握历史事件、时代特征为什么是这样。如此的对比和解析不仅可以掌握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具体从历史教材内容和方法细致分析,再结合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从
而让高一学生主客观上,全面化上感知学习历史课程是极其重
要的。
2.积极培养和创造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和环境,使学生形成爱好历史之风
我们多年实践调查表明,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点概括起来主要是:
(1)由于高中学业繁多而又紧张,对历史的学习主要是想了解故事情节,到达娱乐的目的,也就是说,好像是在看小说或电视一样。
(2)有的是通过教师活灵活现的描述某些历史事件,不时地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兴趣点。这很大程度上说明,目前高一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比较低,主要被有刺激性的历史故事吸引着。要开发和发掘他们真正的兴趣和爱好,老师就要善于观察并了解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积极培养学生历史的爱好,和创造学习历史的环境。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利用角色与教育行为引领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历史学科,挑战和机遇现在都已经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做的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教师在历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研究、创新,最终转化教学模式,走进新的历史课程,适应新的历史课程。
参考文献:
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8.
(作者单位 重庆市秀山县秀山高级中学)
?誗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