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思垚 黎亚红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信息工程学院, 湖南 岳阳 414000)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推动高职高专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充分融合,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定于2014年3月启动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并联合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教学研究与资源建设委员会于2014年3月至9月联合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 (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1]。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并启动了院级微课教学比赛,在此次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教研室承担了“多媒体技术”课程改革的建设任务,已经着手开始该课程的微课建设和应用。
1.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较大
高职院校的的生源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环境、兴趣爱好、个体素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差异,所以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课程的起点是不一样的,有的在小学就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从装机到网络技术都有所了解,对软件操作的领悟力较强,但有少部分学生平时很少用电脑甚至没有用过电脑,即使进校后已经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仍然仅能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对于新的多媒体软件还是有畏难心理,因此“多媒体技术”课堂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严重,基础较差的学生跟不上节奏。导致老师需要不断重复讲解基本操作来指导他们,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堂任务完成较快,时间剩余较多又不愿意听老师的重复讲解。
2.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较差
3.学生被迫重复操作较多,忽略创新思维的培养
因为前面两种客观情况的存在,使得“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师每堂课的讲解和示范时间拉长,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相对减少,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老师更多的时间来指导,以至于一堂课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知识、技能和操作过程上,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了。
本课程改革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和行动体系研究为理论基础,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按照多媒体制作员岗位职责和典型工作任务要求,融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素质要素设计项目模块,知行合一、教学做一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练就技能。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项目设计以进阶式的实际案例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校企合作等途径,采取工学结合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对每一个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实用性、美观性作为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010年,全国地市级中小学优秀微课资源征集评审大赛在佛山市开展,胡铁生老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此次大赛受到众多媒体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形成了一股引领全国的“佛山微课”现象。胡铁生提出,“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 (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2]。笔者认为,微课不能独立成为一门课程,更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它展示的是一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的教学过程,把某一门课程的若干个微课串联起来就组成了该课程的核心框架,最终成为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课程教学资源。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扩大受益面[3]。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网络媒体相当感兴趣,学生们普遍都在使用智能手机、移动数码产品,他们已经习惯并依赖于利用移动手持设备刷微博、看新闻、看视频这种“微生活”,阅读和学习方式也以移动为主。目前,高职教育的教学资源大多是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开发,教学课件、项目任务、教学素材等教学资源都比较大,不管是精品课程视频或者是其他类型的教学视频都至少是45分钟甚至以上,除了老师在课堂上播放视频外,很少会有学生在课后去观看这些视频进行学习和复习,其利用率非常低,使用不方便。因此,有别于传统视频课程、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类型的“微课”,作为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课堂形式,以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资源粒度极小等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学生学习心理学及行为习惯的特点,迅速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一种新型信息化教学资源。
微课的核心是视频,在现阶段,微课的主要传播媒体还是电脑,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多媒体技术”课程,使用微课辅助教学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
作为“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无论是使用屏录软件录制微课视频,还是在拍摄视频的后期剪辑方面,都比其他学科教师更有优势,几乎不需要专门的培训就可以完成,所以“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师制作微课几乎没有技术方面的困难。
(1)总体上研究区域生境质量逐渐下降,尤其是在耕地、交通运输用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密集的区域,生境质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多媒体技术课在多媒体理实一体教室里进行,一人一机的教学环境为微课的传递与使用提供了必备的硬件和软件支持,课堂上学生利用电脑可以随时播放视频、暂停视频,边看边操作。这种边学边练、理实一体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的自学。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一位教师一个学期最多可以承担4~5个班的教学任务,一周的课时量约为16~20节,同一堂课有可能要重复4遍以上,而且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同一个知识点,有些学生可能需要老师讲解好几遍才能听懂,如果将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制作成一个个微课视频,学生便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大大的提升了学习效率,减少老师的重复性讲解。
在基于微课的教学改革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微课的不同类型,再结合“多媒体技术”课程内容进行开发和建设。
基于多媒体制作员岗位职责要求、职业资格要求、职业可持续发展要求,遴选课程内容,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学科课程模式,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和互联网教学手段,注重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
1.常用微课类型
胡铁生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2],在“多媒体技术”课程中,比较常用的微课类型有以下3种:
1)讲授类。适用于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如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
2)演示类。适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或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
3)练习类。适用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
2.常用制作方法
微课的制作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在“多媒体技术”课程中,针对上述常用微课类型,主要选用以下3种制作方法:
1)屏幕录制法。通过屏幕录制软件制作的微课,教师不出现在视频课程中,适用于以课件或其它软件教学的微课制作。屏幕录制软件只能录制教师的课件和讲课的声音,不能录制教师讲课的画面,对于已经具备教学课件的情况比较适用。
2)视频录制法。用摄像机或手机对教师上课的实时情况进行录像,可以在普通教室、实验室、实训室、车间、工厂、企业等场所拍摄教师上课或做实验的过程,然后使用Adobe Premiere、会声会影等视频制作软件进行后期制作,包括添加字幕、制作片头片尾等。录像拍摄不受环境限制,适合各种职业环境的微课制作,视频质量也很高,但视频的后期制作相对复杂。
3)混合制作法。融合使用PPT课件、Flash、图片、视频、电子白板等多种元素,还可以同时使用屏幕录制软件、摄像设备等.
“多媒体技术”课程重点介绍多媒体数据类型、多媒体数据的采集与制作方法,详细介绍了相关软件的应用和硬件设备的使用,由4个项目9个任务组成,微课的整体设计与制作方法见表1。
互联网进入“微时代”,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当前,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全面展开,目的就是推动这种微学习形式在高职高专院校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自主探究能力较差却对网络媒体相当感兴趣,学生们已经习惯并依赖于“微生活”,阅读和学习方式也以移动为主,微课不仅适合在校学习,而且适合于移动学习,终身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微课可以让“多媒体技术”课堂更加美好。
表1 “多媒体技术”课程微课整体设计与制作方法一览表
[1]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的通知(教培函〔2014〕20号)[R].2014-03-18.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R].2012-08-20.
[4]吴晓茜.利用微课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途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3(7):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