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小丹 冯玫
摘 要: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在自主创新发展经济的模式上各具特色。文章从区域发展基础、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和自主创新系统模式三个方面探讨了三大经济圈各自的自主创新发展经济的模式特色,从而系统的归纳出了各自的发展模式,为环渤海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层次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三大经济圈;自主创新;发展模式
引言
区域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子系统,区域自主创新是实现一个区域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独立区域的自主创新模式,而对于经济圈的自主创新还少有研究,在独立区域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研究经济圈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够进一步将自主创新理论研究系统化。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是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探索和比较三大经济圈自主创新经济模式为全国其他省份和区域进行区域自主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1 模式比较
对经济圈的自主创新模式的比较一方面要研究创新的条件,经济圈发展基础决定着区域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方式,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起源。另一方面,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决定了自主创新的效率和方向,包括创新资本推动力量和战略导向。除此之外,区域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彼此间的联系的差异决定了创新发展模式的不同。
1.1 发展基础
1.1.1 长三角:资源共享型
长三角经济圈在发展过程中,采用逐步扩建可共享的基础结构,管理、技术、市场和金融服务等的方式,逐步打破区域的堡垒走向市场化,通过加大对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投来促进了共性技术的研发,专有技术型劳动力市场也逐步完善。继江、浙、沪三地签定《关于沪苏浙共同推进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协议书》之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长三角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公共科技基础设施相继成立。这些平台的搭建和共享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长三角区域内的科技资源,减少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重复投资,降低区域内整体科技创新的成本。长三角成熟的技术转移平台--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包括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包括各大高校在内的多个服务机构,为长三角地区的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了成熟的合作平台。
1.1.2 珠三角:蛛网辐射型
珠三角经济圈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轻型加工业为生产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引导的产业发展模式。其高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这两大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到了全部高技术产业产值的93.30%。珠三角经济圈集群网络创新动力的形成以及升级主要依靠在其内部构建一些组织化程度更高的“子”网络(例如集群式供应链),为集群的制造升级、技术和服务创新提供一个优化的平台。在主导产业的核心带动作用下,珠三角吸附和发展周围联合配套产业集群,从而形成一种网络状的关联拓展关系。如华为、中兴通信、富士康等,在珠三角集群内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与分包联系,增强上下游企业关联协作,加快了产业集群内部供应链的建设,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产品供应链完善、零部件体系配套、产业聚集优化的空间集群。
1.1.3 环渤海:优势互补型
环渤海地区区域发展不均衡,区域城市间存在着优势互补现象,环渤海以各地区之间产品结构的异构互补和产业梯度传递为推动力,充分利用各区域生产要素的差异性以及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实现产品横向分工互补,提升了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北京是高新技术产业大规模集聚的地区,是中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最具创新特色和活力的地区,而天津则有着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同时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得到科技部的高度关注,滨海新区先后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和国家863计划产业化伙伴城区,实施了中新生态城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技术开发应用等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河北、山东和辽宁等地依托丰富的资源和工业基础,其优势主要在产品的生产加工方面。区域间优势的链接能够产生聚合效应,促进区域内资源合理化发展,提高了产业辐射范围。
1.2 动力机制
1.2.1 长三角:港澳台及外资引导型
从创新投入的资本结构来说,2000年,长三角地区大中型企业R&D及相关活动投入的经费中,26.39%来自国有企业,45.13%来自内资企业。3.66%来自港澳台企业,24.82%来自外资企业,因此从投资比例来说,在初期内资企业主导了长三角地区的自主创新投入。
到2005年,各项投入的比重变化略有调整,而从2008年开始,外资企业所占比重加大,在36.16%和40.82%之间,内资缩减到了30%以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更是缩减至15%左右,这表明,内资企业在区域自主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坚实的奠基作用,之后随着创新基础的逐步稳固,外资和港澳台企业的创新投入比例逐渐增加,长三角的创新资本投入逐步走向了外向式,并且在更加均衡比例的投入驱动下,长三角的已经逐步发展向工业化中后期发展。
1.2.2 珠三角:内资主导型
从创新投入的资本结构来说,从2000年到2011年,内资企业的R&D及相关活动投入的经费一直占到了全部大中型企业投入总额的50%以上,2009年以来一直超过了60%,近三年所占比例分别为63.95%、65.21%和67.70%,小幅度递增。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费投入所占的比例约等于港澳台及外资投入的总和,分别为17.61%、8.43%和6.27%。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大中型企业中,内资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与一些地方创新依靠科研所研究院不同,珠三角自主创新的最大特点是企业唱主角,不管是区域经济发展还是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企业在珠三角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动力角色,由高新技术在科技产业传略层面上的创新已经延伸到了城市和区域发展的主导战略。
1.2.3 环渤海:国资推动型
环渤海经济圈在自主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政策导向较为明显,这一点就体现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自主创新上的科研投入所占的比重较大。从创新投入的资本结构来说,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的自主创新经费投入占全部大中型企业投入的30%左右,2008年到2011年分别是:31.66%、30.93%、31.39%和31.74%,所占比例显得对稳定,并且仅次于内资企业,环渤海地区的科研力量相对集中,北京拥有高校89所,各类科研机构300余家,是全国知识创造力最强的地区。依托众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环渤海地区占据了较大的研发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区域自主创新奠定了雄厚的人力基础,再加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资金上的大量投入,使得R&D活动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
1.3 创新系统模式
1.3.1 长三角:研企结合型
长三角经济圈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高,人文素质良好,基础设施建设成熟,在本区域内的企业通畅具备领先的技术能力,不止涵盖了基础研究个根本性创新,也有应用研究和渐进创新,企业、研究机构各自和相互间的密切联系设计地方、国家和国际多层面,并发展处专门的中介机构服务于促进创新和技术转移。长三角地区普通高校达318所,占全国13.5%,这一比重超过京津冀、东北三省、珠三角等地区。其中,长三角“985”工程高校达8所,占全国17.8%;“211”工程高校达21所,占全国20%。此外,长三角高校拥有博士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的数量,所占全国比重均在20%以上。借助共享平台,长三角企业改变了企业创建初期那种一次性的技术转让的简单方式,转而向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科技企业已成为长三角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力军。
1.3.2 珠三角:企业主导型
珠三角科技创新的突出亮点在于企业是创新的主角。其科研创新的经济绩效、企业创新能力等指标领先全国。同时,珠三角的技术自给率从2007年的53.9%持续快速上升,2012年达到68%,接近创新型国家和地区70%的水平。这体现了珠三角地区在产业方面的创新能力迅猛增强,逐渐摆脱核心技术依赖国外的状况。珠三角的企业中九成以上是中小微企业,中小微企业以国内劳动者市场为基础,通过创新而转型升级,生产企业与国内和国际市场客户密切联系在一个多层面创新系统,包括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创新型企业院线提升计划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等。另外,珠三角企业之间正式与非正式的联系共同提高了企业获得市场信息、维持灵活生产、寻找商业合作伙伴以及解决商业争议等方面的能力。企业之间的非正式联系在促进企业获得并吸收创新知识,特别是长期的商业往来所建立的信任关系显得格外的重要。
1.3.3 环渤海:政府主导型
在环渤海的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一直贯穿其中,政府主导模式在协调资源分配和区域统筹规划的问题上面临的阻力较小,能够通过行政的力量将资源以最有效的方式投入到自主创新中,并且能够将方正就是在政府主导的创新支持机制支持下成功发展的范例,方正集团的诞生、发展和成长都是以政府重点扶持的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发为基础的。激光照排的产业应用奠定了方正的软件产业。至今方正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仍占据国内85%、海外90%以上的华文市场,中文照排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在技术上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然而另一个层面,政府主导模式下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略显不足,难以通过市场配置创新资源,也较难自发出企业对于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政府更多的将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给与大中型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较小,这会导致大中型国企垄断,而中小型企业和私企举步维艰的局面。
2 推进环渤海经济圈自主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发展基础、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和自主创新系统模式三方面的分析,可以分析出三大经济圈在自主创新发展经济模式上的特色,这为环渤海经济圈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完善自主创新系统提供了丰富的借鉴意义。
2.1 推动企业为创新主体
完善区域的自主创新动力机制一方面要优化创新资本投入,推动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加大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真正做到以市场为根本导向,积极融入国际市场,灵活利用自身的梯度和资源特色,一方面吸取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经验,积极推进和先进区域的交流和合作,除此之外,企业要培养战略性眼光,积极承接国际技术转移,制定适合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降低外贸依存度,实现引进技术的再创新,保证企业自主创新的独立性。
2.2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
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机制建设是充分调动创新资源、激发创新潜力的根本途径。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步伐,就要对有市场、有技术、有效益的研发成果进行科学策划,搞好市场营销,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打造活跃的技术转移和交易的服务平台是环渤海地区加快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鼓励了研发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促进了创新科技的市场化,以交易市场为导向,提高创新成果的利用率。
2.3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蛛网式发展
推进高技术产业蛛网式发展是稳固环渤海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石的根本途径。蛛网式的发展路径讲区域内的企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生产关系联系起来,有助于科技创新沿着网络化的行业结构推广和蔓延,降低信息成本,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通过创新辐射和知识溢出效应,环渤海经济圈能够最大限度的将自主创新效应扩大化,实现最大程度的效益共享。
3 结束语
总的来说,区域的自主创新有着极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前瞻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小康目标乃至长远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尤其在市场国际化、信息高速化、科技高速化、生产快速化、需求日新化的今天,自主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直接、更现实。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位置特殊,环渤海经济圈的自主创新经济发展发展有助于提高区域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并且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国家经济安全都起着显著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先满.江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1,13(3).
[2]郑勇军,汤筱晓.跨区域产业集群整合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7).
[3]任胜刚.国内外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模式研究[J].研究与开发管理,2007,19(5).
[4]钟坚.“深圳模式”与深圳经验[J].深圳大学学报,2010.27(3).
[5]李响.西部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8).
[6]陶雪飞.知识经济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7]徐旋.我国不同区域创新体系中高校作用模式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2.
[8]高开.跨区域集群与地方政府合作及机制探析[D].浙江:浙江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