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计划”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对策

2014-05-23 05:06张洪波等
高等建筑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教学对策核心素养

张洪波等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对中国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和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文章提出了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职业素养,并从规划教育方面提出相应课程改革对策,以期给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规划教育;核心素养;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C961;TU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1604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提出高等学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战略。2011年城乡规划被教育部批准为一级学科[1],使学科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和建设平台。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教育发展计划都为提高城乡规划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专业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对于城乡规划人才的职业素养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人居环境水平下降等多重问题,城乡规划所应有的知识范围难以设限,规划专业教育也出现教学重点不突出,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薄弱的现象,急需思考新时期城乡规划人才职业素养如何培养以及规划教育如何应对和转变的问题。

一、“卓越计划”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与职业素养的要求

(一)“卓越计划”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

“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黑龙江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贯彻落实国家“卓越计划”,开展了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工作。

按照“卓越计划”城乡规划人才培养应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党的十八大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需要,因此对于专业人才培养,应在大生态框架下,提高人才教育质量。

1.大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教育和卓越工程师培养

城乡规划是一门既独特又需要持续创新的专业,规划任务和责任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创新。从目前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城市化发展背景看,城乡规划从以往关注人与城市的关系,逐渐走向关注人与生态的关系。因而,专业培养应遵循生态循环发展的价值导向,以低碳生态发展为前提,通过协同规划,解决城乡规划复杂问题。这就要求城乡规划人才知识储备量要更加广阔,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提高,同时,也要关注中国特殊国情背景下,城市面临的突出矛盾,比如老龄化问题、低碳生态环境问题等。

2.“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教育质量体系

从城乡规划学科和城镇化建设来看,已经从传统的通识教育走向质量化教育。城市规划专业开办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已经走向内涵式发展,城乡规划关注的问题已从物质规划转向关注经济、土地、文化和民生问题,对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加强“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教育质量体系建设是当前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卓越计划”的宗旨。

(二)城乡规划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目前,城镇化已经走向内涵式发展,“生态、低碳、民生、发展”已经成为城镇化发展的主题;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亟待从通识教育培养走向时代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城乡规划专业定位。

城乡规划外部环境与规划任务的改变对城乡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尤其对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2]。专业知识体现城乡规划人才知识储备的本源性和基础性,是综合技能提高和发挥的基石。为了适应全球城市化和中国特殊的城镇化进程,城乡规划人才知识结构应逐步从技能传授迈向对规划思想、理念及内涵的深刻解读;在以工程科学为主导的基础上增加社会科学、经济政治等内容;从学科知识运用侧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预测、控制和规划展望。

1.学科的发展模式和历史使命转变

目前,城乡规划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知识储备方面,纯技术层面的规划知识教学有所弱化,社会人文层面的规划知识教学要增强,同时应注重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

从城市规划师任务和使命来看,应从关注城市转向城乡一体化发展;从关注“造城”转向控制城市蔓延;从高能耗的土地开发转向低碳生态建设。这一系列社会转变和现实环境需要溯源到专业教育的理念、价值观以及专业培养方案等环节。

2.掌握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

“卓越计划”宗旨是培养出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根据新时期城乡规划工作和时代背景,传统注重物质空间规划时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难以适应时代发展,因而基于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主题一体化”教育,即“城乡规划—建筑—市政—景观”的全知识体系。理论教学重点应加强城乡规划原理、城乡生态与环境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城乡基础设施、城乡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村镇规划、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城乡综合社会调研、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10门课程的教学。在实践类设计课程中注重加强和锻炼“城乡规划—建筑—市政—景观”全知识体系的应用,注重从微观到宏观的设计实践及社会问题的解决,

3.强化专业知识与现代化技术和社会问题相结合

城乡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城乡建设和城乡开发,是利用专用知识和技术解决实践问题,协调不同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在掌握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及其知识之间的关系,以此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措施和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为此,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要进行知识延伸,关注现代技术的应用,如数字技术、遥感技术、生态技术、减少碳排放的规划方法等,尤其关注物质空间控制和设计策略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和成因。

另一方面,城乡规划作为一级学科,从以往的只关注

城市转变到城乡,实现了学科跨越式发展,因而对于专业知识也应进行相应的转变和更新,具体的知识结构也应从以往的“知识+技能”转变为“知识+技能+社会问题”。

(三)城乡规划专业人才职业素养

基于城乡规划工作的特殊性和独特社会作用,专业人才在经历专业教育培养的过程中,应在专业知识体系框架下,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树立

创新意识。专业教育机构也要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突破空间(课堂)和时间(学时)限制,建立知识储备与实践应用及反馈的“链条式”可持续学习机制和平台。

面对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低碳生态的发展背景,作为城乡规划人才首要应具备在复杂环境下“发现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重要的基本技能和素养之一。因为,城乡规划师不仅是在基于“规范”框架下进行规划编制和设计,更多地是在协同和调和矛盾、整合资源与治理环境、繁荣经济与增强社会活力,要具备透过社会问题“表象”,识别动因,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概况而言,应包括知识、技能、价值和实践四个部分。

1.技术与能力层面

城乡规划知识和技术能力是专业实践的主要工具,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城乡规划教育的技术存在两种目的:一是传授成熟的规划应用性技术;二是培养能改进既有规划技术或开发新的实用性专业技术的能力。城乡规划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是在不断更迭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中完成的,应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并建立知识之间关联的能力,以解决复杂的综合问题。根据城乡规划学科特点和社会服务需要,在传统对策研究设计、形态设计、语言图形表达和美学素养基础上,掌握数据处理、地理信息软件、可视化表达等多重任务[3]。

2.价值观与社会实践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人口众多而资源有限,在一定层面上存在城乡资源占有和利用不均的问题。城乡规划面临的问题也由解决“人与城”关系,转变为“人与地”的生态环境关系。规划价值观从追求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速度,转变为关注城镇低碳生态发展、城乡和谐发展、生态红线控制、城市空间效能等。

在社会实践方面,规划师一方面的工作是关注物质空间形态规划及规划编制技术知识;另一方面是从人文历史、规划思想及社会价值观进行价值判断、背景分析、法制裁定,以求对未来发展中的不明情况作出科学预测,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从城乡规划人才的工作性质来看,规划师第一要务是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和利用,关注生态环境、社会民生、强调公众参与,并将公共政策属性贯穿到空间设计和相应的控制导则等技术文件中,因此规划师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使命尤为重要。

二、基于职业素养培养的专业教育应对

在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城镇化发展,如今城市规划已经从关注物质空间规划转向关注公共政策属性,同时需要与规划管理相互协同。规划教育滞后于规划实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规划教育改革需要一个周期;二是规划教育过程中缺乏与规划实践有效衔接。

(一)“设计”训练与“城市设计”相结合

当前,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及城镇化加快多元矛盾凸显,城乡规划教育面临任务艰巨,一方面规划教育要达到解决目前现实问题和城镇化进程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要对当前城镇发展进行内涵挖掘并对未来发展作出科学预测,这就要求城乡规划人才培养要在遵循国家城乡规划一级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2013年)》基础上,增加相应知识。因而,在课程训练和实践应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要进行有效提高。

首先,城乡规划学人才的基本素养培养,应加强设计训练课程。设计训练主要是运用城市与区域发展、城乡规划理论与方法、城乡空间规划、城乡专项规划和规划实施等基本理论,进行实际应用。其次,通过城市设计课程的训练,能加强对经济、社会、环境、就业空间等问题的思考,有效对接社会实践和时代发展需要。

(二)交叉学科的专业教育项目设置

城乡规划学科应当是开放性的、研究型的,因而在保障城乡规划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基础上,课程组织应以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为导向,使学生建立多学科框架,以应对复杂而艰巨的规划问题和设计任务,如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城市安全、人口老龄化等。

因而,城乡规划专业应具备四大知识体系,工科知识体系、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等,同时,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城乡规划知识的传授,应当把知识的“输入”和“记忆”转变为“求索”和“思辨”[5],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规划教育过程应注重“参与—研讨—评价—反馈”等教学环节,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群体。引入职业规划师进校授课一方面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平台,引入职业规划师进校授课;另一方面,能有效延长学习时效,学生在课堂和课外都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在理论课程和设计类课程中应增加研讨环节,实现师生互动式教学。

三、结语

城乡规划专业正在由“技术性”向“公共政策性”转变,规划重点也逐步从物质空间拓展到社会研究范畴,规划任务更加复杂,协调和兼顾各种利益,调整社会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城乡规划人才培养亟待改变传统思维,在知识结构、技术能力、价值观与社会实践方面都应进行补充和创新,以应对新时期城乡规划任务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最后,应以变化中的规划师角色转变和创新为动力,以规划师持续的学习和进步迎接规划教育永远的挑战。参考文献:

[1] 赵万民,赵民,毛其智.关于“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46-48.

[2] 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J].城市规划,2005,29(6):52-57.

[3] 姜云,王宝君,张洪波,等城市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养与教学应对[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39-42.

[4] 袁媛,邓宇,于立,张晓丽.英国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12(2):62-65.

[5] 刘崇,郝赤彪,薛滨夏.德国城市规划研讨课的构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规划师,2011,27(12):111-113.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教学对策核心素养
小学高段语文写作教学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中学化学课堂有效性分析与对策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