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文
摘要:
建筑装饰类专业具有技术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特点,通过分析建筑装饰类专业育人模式现状,提出技艺互融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技术与艺术类课程衔接互融的途径,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培育等问题的再思考。
关键词:技艺互融;装饰类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4)02002003
建筑装饰类专业是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的核心和主体专业,包含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景观设计方向)以及装饰艺术设计等专业,其中,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浙江省和杭州市特色建设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这类专业具有较强的“技术与艺术”(以下简称“技艺”)互融性,如何更好地实现育人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开发建设、实践环节、师资队伍培育等方面改革和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高职办学特色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一、建筑装饰类专业育人模式现状
(一)专业办学背景
国内开办建筑装饰类专业的院系主要分工科类院系和艺术设计类院系两大类,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办学模式与文化。工科类办学模式参照工科专业实践模式,以技术操作为主,缺乏创意教育环境与手段;艺术设计类办学模式重视对造型与表现的教育,缺乏行业技术标准,工程管理意识相对较弱。此外,对行业工作环境的认识,以及在工作业务流程、团队合作、客户沟通等职业素养方面都还存在不足。
(二)育人模式的缺陷
通过对开设这类专业高职院校教学组织模式的调查分析发现,建筑装饰类专业教学特色不鲜明,教学缺乏创新性,内容缺乏前瞻性,在组织课程教学中较少将艺术和技术很好融合,大部分学校艺术课程的教学组织模式是将
一般美术教育的美术基础课移植进课堂,先对学生进行1年或1年半的美术基础训练,再进行1年左右的专业训练,技术和艺术知识融合度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技术规范的概念,艺术随意性大,到了实习阶段才发现,技术规范、技术要素、艺术基础等内容与实践脱节,甚至感觉所学知识技能陈旧或不完全适应当前市场需求,即便进入顶岗实习阶段或到了毕业还不能熟练适应实际工作环境,这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就业指向性模糊,缺乏就业优势,使已身处“弱势文凭”夹缝中的高职生就业“雪上加霜”。
二、技艺互融的建筑装饰类专业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技艺互融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建筑装饰类专业具有装饰艺术特性,也有建筑技术的特质,因此,建筑装饰类专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走技术与艺术互融的道路,并不断创新,构建技艺互融的育人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满足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人才需要。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为引领,探索“PSP双向反馈式”人才培养模式(“PSP”是“实践—学习—实践”的英文“Practice-Study-Practice”缩写),实施“工学结合‘技艺互融育人模式”是培养建筑装饰类专业人才的必然,是与市场接轨,也是专业自身建设和发展需要。
(二)技艺互融育人模式的可行性
有特色的育人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是实现专业建设的根本途径。学校政策支持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保障,学校要在政策层面、教科研经费、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技艺”互融的建筑装饰类专业育人模式是持续改革推动专业建设和完善此类专业现有缺陷的必经之路。
三、“技艺”互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
(一)“技艺”融合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最终归结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视频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各地及时开发相关专业课程标准,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建筑装饰类专业依靠“岗位-能力-职业成长”三维度培养目标,构建技艺互融课程体系结构,实施教学改革。
(二)两个“切入点”和两个“转变”,实施多元化教学
两个“切入点”是指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所谓教学内容改革是指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深入进行“一融合二贯穿三项目六步法”(即“技艺”融合、企业行业标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项目为载体、实施六步法教学)的教学改革行动研究。特别是将国家技术标准、企业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提高课程之间的渗透与延伸。两个“转变”是通过教师教学方法和模式改进,培养学生面向可持续的发展价值观和专业技能。
(三)校企共育,师生互动,促成“学生本位”的教学目标观
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行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转变观念,落实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正如国内职教专家姜大源先生所说,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专业鲜明的职业性。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尝试只有从本质上跳过理论与实践相隔离的藩篱,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整个教学改革行动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寻求更好的契合点,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改变,有效地组织教学和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关键,教学改革行动基本流程,如图2所示。
(四)“技艺”互融育人模式的实施能有效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的综合性构架与建设是建筑装饰工程类专业“技艺”互融育人的核心,由于师资队伍自身的背景,艺术设计类教师缺乏工程技术规范、工程技术工艺等知识,工程技术类教师,艺术成分不足;而建筑装饰工程类专业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又相对学历不高,教学组织实施的经验不足,教学过程的驾驭能力不够等,教学团队的教师专业来源单一化严重制约专业建设的发展,并影响整个团队的发展与办学方向的决策。通过“技艺”互融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使之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五)技艺融合,实践制胜
美学家认为“一切艺术都是效果艺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和基于工作过程开展课堂教学的高职建筑装饰类专业,更应该是“效果艺术”的践行者。而“效果艺术”的优劣是要经历过无数次的实践体验才能得到的,没有实践经历的“效果艺术”是空白乏力的。许多教师在艺术课程教学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教学重点放在视觉表现力的培养上,却对取得实践能力的技术要素视而不见,教学活动中“重表现、轻实践;重效果、轻过程”,导致学生知道“怎么做”,而不能回答“为什么这么做”。
四、结语
“技艺”互融育人模式的建筑装饰类专业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齐心协力,更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和宏观调控指导。以现代技术教学手段为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将教学中许多微观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形态与机能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进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是促使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努力推动职业教育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发展之路。
高职教育会一直存在,并在高等教育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没有特色、经营不善的高职院校,压力会越来越大。探索和研究“技艺”互融育人模式的建筑装饰类专业建设能够有效促进专业(群)建设,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等.工学结合与艺术设计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杨旭辉.高职教育类型定位的政策意蕴[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0-15.
[4]梁淑君,谭英杰.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9-11.
[5]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7):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