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雪梨
【摘 要】拓展性阅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语文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脱离学生实际、脱离教学目标和偏离学科特点的问题,审视剖析存在的问题,才能让拓展性阅读立足于语文课堂,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拓展性阅读;学生实际;教学目标;学科特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拓展性阅读得到了众多教师的青睐。让学生在广阔的背景中学习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事实上,不少拓展阅读只停留于形式,存在诸多误区。
一、脱离学生实际的拓展——拔苗助长
拓展性阅读教学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可是,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对文本进行拓展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使得学生比较被动。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为了进行拓展,又于教材之外引入了新的内容。这样一来,由于拓展阅读只使用了简单的“加法”,拔苗助长,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如一年级教师教《春晓》一文,提供的拓展阅读是杜甫的《春夜喜雨》,三年级教师教《秋天的雨》一课时拓展的依然是《春夜喜雨》,而《春夜喜雨》一般是在初中才要学的内容,这些都实属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会侵蚀学生阅读的兴趣。拓展阅读要面对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对教材作适当的处理,切实做好“减法”,使学生能腾出时间来阅读自己喜欢的文本,使“要我读”变为“我要读”,使学生通过拓展真正爱上阅读。
二、脱离教学目标的拓展——喧宾夺主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有目标意识,要根据文本和教学目标的需要,展开相对应的阅读实践。但目前的拓展阅读还存在着一哄而上、拓展无度的现象。有些课堂上,忽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过多过早补充内容,甚至是任意拓展延伸。笔者就曾听到一个教师上《桂林山水》一课,只花了23分钟的教学时间,要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桂林山水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就补充了显然是未经剪裁的近2000字的有关桂林的传说、桂林风景介绍等等,对于文质兼美的原教材是如何用简练的文字刻画出如画美景的,则不再研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这显然是有悖于语文课初衷的,更是喧宾夺主的。还有一些是让学生学了《景阳冈》文中武松打虎的段落后,教师拓展了如今国家对老虎的保护,讨论武松的做法是否合乎今天的法律;学生学了《丝绸之路》后,教师拓展了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沿途的风光,让学生做导游……
课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后,再立足于课文的教学重点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偏离学科特点的拓展——花拳绣腿
轻视对内容的揣摩、语言的学习,过于注重课堂的形式与热闹程度,任意拓展,虽然课堂看起来百花齐放,气氛活跃,纯属课堂教学的花拳绣腿,根本谈不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目前学校中的拓展阅读形式普遍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篇课文加一篇(组)阅读材料或是由课文出发推荐阅读原著的形式。然而,语文学科的拓展应有“语文味”。拓展阅读既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实效。拓展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拓展;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拓展;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拓展。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把教材中的课文前后串联起来,重新进行阅读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拓展阅读,可以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思维的概括水平。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如,四年级下册的《夜莺的歌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四篇课文都写到了战争与儿童,而又各有特色,让学生把有关内容找出来,比照着阅读,就可以发现有的课文歌颂了儿童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勇敢、机智,有的课文则歌颂了儿童对和平的渴望、战争的诅咒,在此基础上体会课文的表达特点,这样,对于课文的理解就有了全面而丰富的认识。
总之,拓展阅读的实践研究应该避免盲目性、随意性,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及学科特点来拓展,要立足于语文课堂,重视拓展的实效性,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发挥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