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杰峰
摘 要:“变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结合教学实践,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变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及其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验教学;基本理论;复习教学
“变式教学法”是一种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为导向而创设的新型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学、习题教学、复习教学中,乃至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变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1】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3 第二单元 溶液的酸碱性之pH的计算可设计如下“概念性”变式:
问题1:求常温下0.01 mol/L的盐酸溶液的pH。
变式1:常温下,0.1 mol/L NH3·H2O溶液,其电离度为1%,求其pH。
变式2:常温下,pH=1的盐酸与pH=3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
变式3:常温下,pH=13和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的pH。
变式4:常温下,将100 mL 0.1 mol/L HCl和100 mL 0.3 mol/L的NaOH溶液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
变式5:常温下,将pH=2的HCl和pH=12的NH3·H2O等体积混合后,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变式6:常温下,将pH=2的盐酸稀释10倍后,求其pH。
变式7:常温下,将pH=12的NaOH溶液稀释100倍后,求其pH。
变式8:常温下,将pH=5的盐酸稀释1000倍后,求其pH。
教学评析:通过这一变式题组,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不同情景下pH计算的方法,从而加深对溶液pH的计算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也能很好地实现课前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二、“变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变式教学法”主要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形式。
【案例2】有NaCl和NaBr混合物16.15 g,溶于水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得到33.15 g沉淀。则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8.5% B.50%
C.52.8% D.82.5%
解法1:设NaCl的物质的量为x,NaBr的物质的量为y。
58.5x+103y=16.15143.5x+188y=33.15
解得:
x=0.1000 moly=0.1000 mol
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28.5%
答案A。
解法2:
■
以上过程实际上是将NaCl和NaBr中的Na+全部换成Ag+,这是导致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的原因,可依此用差量法解题。
■
解得:x=4.6 g
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28.5%
答案A。
教学评析:解法1思路很清晰,只是解方程组要耗费一些时间,而且有可能出错。相比较而言,解法2着眼于固体质量发生变化的本质原因,思想较为深刻,解题过程也较简单。当然解法1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学生很容易想到,因此两种方法各有特色。
【案例3】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第28题第(4)小题:测试纯碱产品中NaHCO3含量的方法是:准确称取纯碱样品Wg,放入锥形瓶中加蒸馏水溶解,加1~2滴酚酞指示剂,用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到无色(指示CO32-+H+=HCO3-反应的终点),所用HCl溶液的体积为V1 mL,再加1~2滴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变橙,所用HCl溶液总体积为V2 mL。写出纯碱样品中NaHCO3质量分数的计算式:NaHCO3%= 。
答案:■×100%。
学生的错解多为:(1)■×100%
(2)■×100%
(3)■×100%
分析:错解(1)将总体积V2当成了后滴加的体积,错解(2)(3)将样品当成了只含有Na2CO3和NaHCO3。
(1)发现问题,引发思考
老师启发,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①依题意,能否判断样品中除Na2CO3和NaHCO3外,还有其他杂质?
②若不含有其他杂质,本实验可进行哪些简化或去除哪些多余的条件?
③若有其他杂质,是否会对本实验产生影响?
④若其他杂质存在会影响本实验的测定,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说明才使此高考题更科学严谨?
(2)共同探讨,明辨是非
学生进行认真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形成以下共识:
①如没有其他杂质,称取样品Wg,只要用甲基橙或酚酞一種指示剂进行一次滴定就可求出NaHCO3%。若用两种指示剂两次滴定,则不需称样品的质量就可得出结果。因此,从该实验的设计原理来看,应含有其他杂质。
②若含有能与酸起反应的其他杂质,则本实验不能计算最终结果。该题对杂质未加任何说明,不够严谨科学。题中应加上“含有不与酸起反应的其他杂质”的说明。
(3)变式训练,激活思维
根据以上分析和上题的错解情况,设计如下变式训练,激活思维、加深理解:
变式1:某Na2CO3样品中只含有NaHCO3杂质,溶于水后滴加酚酞指示剂1~2滴,用c(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所用HCl的体积为V1 mL,再加1~2滴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HCl溶液滴定至溶液由黄变橙,所用HCl溶液的体积为V2 mL。求ω(NaHCO3)。
ω(NaHCO3)=■×100%
变式2:某Na2CO3样品中只含有NaHCO3杂质,取一定量的样品溶于水,若滴入酚酞指示剂,用c(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HCl溶液的体积为V1 mL;若滴入甲基橙指示剂,用c(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HCl溶液的体积为V2 mL。求ω(NaHCO3)。
ω(NaHCO3)=■×100%
变式3:某Na2CO3样品中只含有NaHCO3杂质,称取Wg样品溶于水,滴加酚酞指示剂1~2滴,滴加c(mol/L)的HCl溶液V mL刚好反应完全。求ω(NaHCO3)。
ω(NaHCO3)=■×100%
变式4:将上题中的酚酞换成甲基橙,写出求解n(Na2CO3)和n(NaHCO3)的方程组。
2n(Na2CO3)+n(NaHCO3)=■106n(Na2CO3)+84n(NaHCO3)=W
变式5:某Na2CO3样品中除含有NaHCO3杂质外,还含有不与酸反应的不溶性杂质。现称取样品Wg,溶于水后滴加酚酞指示剂,用c(mol/L)的HCl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HCl溶液的体积为V1 mL;再加入甲基橙指示剂,继续用HCl溶液滴定至终点,消耗HCl溶液的总体积为V2 mL。求不溶性杂质的质量分数:
ω(杂质)=■×100%
教学评析:在习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变式教学”,打破学生脑海中固定的解题模式,避免传统教学“题海”战术引发的思维僵化和思维定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寻找多种多样的问题解决途径,寻找多种可能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变式教学法”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
高三化学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使知识网络化,思考问题更严密、迅速,解题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并能熟练把握各个知识点在各模块中的呈现方式和特点。
【案例4】高三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复习:
问题1:10 mL 0.1 mol/L氨水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大小顺序。
变式1:10 mL 0.1 mol/L NH4Cl溶液与5 mL 0.2 mol/L NaOH溶液混合,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NH4Cl改为CH3COONa,NaOH改为HCl又如何?)
变式2:向10 mL 0.1 mol/L氨水中逐滴加入少量的稀盐酸,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3:向10 mL 0.1 mol/L氨水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中性,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4:向10 mL 0.1 mol/L氨水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反应,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離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5:25℃时将pH=11的氨水与pH=3的稀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酸碱性如何?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6:如果已知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所含的离子仅是NH4+、Cl-等4种离子,除上述两种外,还应有哪两种离子?该溶液中溶质成分可能是什么?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7:常温下将0.01 mol NH4Cl和0.004 mol NaOH溶于水,配制成1 L混合溶液。判断:溶液中共有多少种粒子?溶液中有哪两种粒子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等于0.010 mol?并计算溶液中:n(NH4+)+n(H+)-n(OH-)?
变式8:问题1:10mL 0.1mol/L醋酸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大小顺序。
变式1:10 mL 0.1 mol/L CH3COONa溶液与5 mL 0.2 mol/L HCl溶液混合,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2:向10 mL 0.1 mol/L醋酸中逐滴加入少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3:向10 mL 0.1 mol/L醋酸中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至中性,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4:向10 mL 0.1 mol/L醋酸中逐滴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反应,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5:25℃时将pH=11的NaOH与pH=3的CH3COOH等体积混合后,溶液酸碱性如何?这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6:如果已知某无色透明的溶液中所含的离子仅是Na+、CH3COO-等4种离子,除上述两种外,还应有哪两种离子?该溶液中溶质成分可能是什么?比较其离子大小顺序。
变式7:常温下将0.010 molCH3COONa和0.004 molHCl溶于水,配制成1 L混合溶液。判断:溶液中共有多少种粒子?溶液中有哪两种粒子的物质的量之和一定等于0.010mol?并计算溶液中:n(CH3COO-)+n(OH-)-n(H+)?
教学评析:通过创设这样一组变式问题组,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探索问题的进程。该题组问题多且有层次性,入手相对容易,坡度适中、排列有序,形成有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学生思维与创造的空间较大,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有梯可上、步步提高”的成就感,而且在层层问题的设计中体现了一些重要的化学思想方法。通过这样一组变式题组的学习,能使学生对“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这一内容在“纵向”上得到非常深刻的理解。
【案例5】高三化学小专题——“Fe3+”专题复习
问题1:如何证明FeCl3发生了水解反应?并书写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2:如何证明FeCl3的水解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
问题3:配制和贮存FeCl3溶液时,常加入少量盐酸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4:FeCl3与NaHCO3、Na2CO3、NaAlO2不能共存的原因是什么?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问题5:Fe3+为什么只能存在于pH<4的溶液里?
问题6:直接加热FeCl3溶液得到什么,再灼烧得到什么物质,如要由FeCl3溶液得到FeCl3固体需要如何操作?
问题7:在FeCl3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Fe、Cu、H2S溶液、Na2SO3溶液、KI淀粉溶液,写出会出现的现象及离子方程式,并说明体现了什么性质。
问题8:往过氧化氢中加入FeCl3,有什么实验现象?如何运用对比实验证明Fe3+起到催化作用?还可以加入哪些物质?
问题9:往沸腾的蒸馏水中滴加饱和的FeCl3溶液,有什么实验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
问题10:如何验证所得液体是胶体?
问题11:所得胶体中有何杂质?如何证明?
教学评析:通过以上11个问题的“变式”导学,集盐类的水解、水解平衡的移动及应用、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化学中离子的检验和鉴别、催化剂的选择和验证、胶体的制备与性质于一体,使学生对“Fe3+”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再认识。传统小专题课都是先罗列知识,再列举例题,使学生思维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通过以问题“变式”出现,使学生有一种主动去解决的欲望。对于高三复习课,教师在备课中一定要注意不同知识间的联系。教师不仅要在每一个知识点上设计问题,还必须从不同的知识点的衔接处去设计问题。多从知识交汇点处设计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提高学生知识理解的系统性和在“横向”上的完整性。
四、“变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变式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变式教学,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落实培养科学素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根据实验的内容和作用,可把变式实验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变式实验分类及界定
■
将“变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时,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①充分挖掘课本中理论与实验的结合点;
②进一步增加实验的科学性和研究性;
③加强实验的设计性和探索性。
【案例6】“為什么硝酸铜溶液呈蓝色,而铜与浓硝酸反应溶液呈绿色?”实验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发现问题】无论是以往的教材还是高中新课程都安排了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硝酸铜溶液呈蓝色,为什么铜与浓硝酸反应溶液呈绿色?
【提出假设】可能是因为生成的NO2气体在溶液中呈黄色,与蓝色硝酸铜溶液混合在一起而呈绿色。
【实验探究】可设计如下实验进行研究:
变式实验一: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少量的水,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色。
变式实验二: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色。
变式实验三:对比实验:取纯硝酸铜蓝色溶液,向其中通入NO2,观察溶液是否变绿色。
【得出结论】实验结果显示:
①随着水的加入溶液逐渐变为蓝色;
②加热后,溶液也逐渐变为蓝色;
③在硝酸铜蓝色溶液中通入NO2,溶液将逐渐变为绿色。
教学评析:这是一个探索性变式实验,通过这样一个探索性实验的“变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快乐和意义。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对学生进行各种变式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不断得到启发和深化,从而为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性人格的养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施变式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题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变式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能为了“变”而变。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合理的变式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应重视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学习任务,运用变式进行教学时要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在了解学生知识结构的前提下精心设计变式问题,所设计的变式情境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发现规律并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使之逐步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王乐尧.新课程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创设与案例分析[J].杭州化学年会论文,2010.
[2]乔瑞英.变式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丁中霞.变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第二高级中学)
?誗编辑 刘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