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益飞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思想就必须发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即由“教师主体,以教定学”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转变。
一、什么是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就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兴趣、状态、发展规律来调整教学顺序,并做出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教师应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他们相对自由的情境,而不是先行做出“想要他们做什么的规范”。也就是说,教师要由过去的“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增强学生学习的选择性,因此,以学定教也给教师以更大的选择。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冷静地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
二、怎样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尺码。教只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为依据,恰当地确立教学的目标要求,合理选择教学策略、方法,灵活地调节教学的内容和进程,使课堂教学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成功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那么怎样做以学定教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以下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1.教学预设因学情而定
教师要关注、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兴趣,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选用教学方法时,尽可能贴近学生的需求、爱好,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教材在编写中,给教师留有很大的自选空间、创造空间,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条件进行优化设计。
案例1:用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
用向量法来证明正弦定理突出了向量的工具作用。然而,教材證法呈现的是简洁的、冰冷的形式化过程,如何通过教师的努力,把这种冰冷的形式化过程转化为学生火热的思考呢?以下是某课堂的教学片段:
(如下图,该教师先通过作高CD,用传统方法证明,接着他引导学生用向量法思考)
■
……
教师:还有其他能反映角度和长度的量吗?
学生:向量的数量积。
教师:在三角形ABC中如何构造出这些向量呢?
学生:向量■,■,■,…
学生:■+■=■①
教师:对此式如何处理才能得到要证的等式呢?
学生1:∠A是■与■的夹角,对①式两边同时点乘■,■·(■·■)=■·■,……
bcosA+acosB=c(虽然没有如愿以偿,但也有收获)
学生2:对①式两边平方,得到b2+a2-2abcosC=c2(又一次“失败”,却意外地发现了余弦定理,为余弦定理的学习打下伏笔)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以上两名同学的做法,向量的数量积与向量的夹角的余弦有关,而现在我们要证明的是有关正弦的等式)
教师:sinA可以改写成什么式子?
学生:sinA=cos(■-A)
教师:哪两个向量的夹角是■-A呢?
学生1:过A点作一个向量■与■垂直,则■与■这两个向量的夹角就是■-A.
学生2:■与■的夹角也是■-A。
教师:请大家在①式两边同点乘■或■,看一看会出现什么结果?
……
易见,作出这样的向量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教材没有展开这个过程,如何引导学生作出这样的向量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学生在这火热的思考过程中还会发现这个向量只要与AB垂直就行,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的办法。
2.教学方法因实际而备
尊重学生,一切得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应从学生实际、学校实际、教师自身条件出发,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机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借助形象性的教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产生很多奇妙的遐想,激发学习兴趣,特别是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使静态的内容动态化,吸引学生的注意。
案例2:以必修4《函数y=Asin(?棕x+?渍)的图象》的教学片段为例:
让学生观察,通过分组演示,观察A,?棕,?渍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三角函数图象的,然后由学生概括出函数y=sinx的图象变换到函数y=Asin(wx+?渍)的图象的变化规律,并且掌握函数y=Asin(?棕x+?渍)的图象与字母A,?棕,?渍的关系是怎样的,借助计算机Flash软件的动态播放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地得到丰富的三角函数图象。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起到“催化”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教学进程因实情而变
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与教学预期不相符的情况时,要以学生的实情作为新的起点,修改教学计划,切忌变着法子往预设的套路上赶,满足于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教师要因势利导,探引结合。一方面,对于教学中出现的意外和学生的失误,不要慌张,不要遮掩,要沉着应对,可以让其他学生找出问题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将教学曲折变为教学精彩点;另一方面要善于把握良好的契机,加强练习,深化目标,学生学习的课堂出现教学意外才是正常的。我们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材的摇篮,就要敢于让课堂成为出错的地点,不怕出错,就怕不出错,更怕错了不改错!
案例3:以必修5《线性规划》的教学片段为例:
已知1≤x-y≤2,2≤x+y≤4,求z=4x+y的最值。
学生正常的解法是:将条件中两个同向不等式相加得:故6≤4x≤12,将第一个不等式化为-2≤x+y≤-1后再与第二个不等式相加得0≤y≤■,于是有6≤4x+y≤■。再用最小值6和最大值■代回验证发现z其实不能取到这两个最值。这个过程会促使学生反思,使学生发现4x+y取6和■的x,y是不满足原始条件的,从而形成认知冲突,立即激起同学的兴趣和疑问,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使“要我学”的外压力变成“我要学”的内动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开拓性思维。
4.教学评价因对象而异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恰当的、中肯的评价有时胜过一堂课的教学。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欣赏学生,多鼓励、多肯定,进行正确导向。当然,只表扬肯定不行,只批评只找岔子也不行。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评价时既要发现同伴的闪光点,也要找出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比较辨别中找到正确方法、正确答案。特别是对学困生,应该更多地保护他的自尊心,多找他们的优点,多发现他们进步的成功的方面。
其次,评价呼唤创新,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体,并引导学生评价语言多样化,评价内容与角度多侧面。具体真实的评价,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最能激活课堂的。
案例4:以必修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段为例:
在教学中我们不是急于给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而是先让学生自主探求点P(-1,2)到直线l:2x+y-10=0的距离PQ。学生自觉开动脑筋,寻求了多种方法,并让学生上台讲解。
■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学生1:如图1,过P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Q,得直线l与直线PQ的交点Q(3,4),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算得PQ=2■。
学生2:如图2,取直线l与x轴的交点A(5,0),连PA,计算 PA=2■,利用夹角公式算得:∠PAQ=45°,PQ=PA·sin∠PAQ=2■×sin45°=2■。
學生3:如图3,在直线l上任取异于点Q的点C,连PC,由PQ=PC得sin∠PCQ。
学生4:如图4,取直线l与x轴、y轴的交点分别为A(5,0)、B(0,10),利用夹角公式得,tan∠APB,从而算得sin∠APB,然后利用△APB面积得:PC=■。
学生5:如图5,过点P作x轴的平行线PR交直线l于R(4,2),作y轴的平行线PS交直线l于S(-1,12),再利用PQ·RS=PR·PS,得PQ。
师:同学们利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热情与能力值得赞赏,尤其学生3能把学生2的方法一般化,学生5能把学生4的方法再优化,这种思维能力值得我们重视与培养。
有了上述思维的铺垫,然后再探求点P(x0,y0)到直线Ax+By+C=0的距离公式,不难发现也有多种方法。
课堂上尽量让学生相互评价,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引导他们在许多个不同的答案中寻求真理,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生成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说,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机会,在说的过程中提高他们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评价别人的同时提高鉴别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三、反思和感悟
课堂不在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想怎样学,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思维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和兴趣的趋向。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以学定教要做到四个转变: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师角色;以学习为导向,转变教师行为;以学法为主导,转变教学重点;以学案定教案,转变备课方式。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总的来说就是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质疑问题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让学生在新型的课堂里成为创造型人才!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桥中学)
?誗编辑 蔚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