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质疑能力浅析

2014-04-29 11:16缪诣欣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归纳法定义域道题

缪诣欣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质疑,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质疑的过程,实质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质疑中往往蕴含着创新的萌芽.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释疑的能力,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激发质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环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以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一旦有了质疑,就为创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引起学生善于从新角度去评价事物,挑起学生的争论,从而在争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学生从被动接收者变为主动探索者,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的创造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例如,在指数函数性质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由课本知识易知,y=2x为定义域上增函数,y=12x为定义域上减函数,那么,一般的,y=f(x)是定义域上的增函数时,y=1f(x)一定是定义域上的减函数吗?试进行证明或举例说明.

实践证明,善于质疑的学生常常会废寝忘食、津津有味地学习,并从中得到很大的满足,体会探索的乐趣,甚至会在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巧妙引导,教给质疑方法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揭示事物的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探求的欲望.

1.在预习中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来上课,学习积极性固然高涨,为课堂教学的质疑与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数学归纳法教学前,学生在预习中会质疑:只有证明的第一步固然不行,但是,只要有了第二步的证明,不要第一步行吗?第一步与第二步有什么联系吗?之后,通过课堂教学讨论,让学生明白了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有关数学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从而掌握利用这一重要方法分析解决与自然数有关问题的严格步骤.

2.在教学中质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并为学生指点发问的途径,教给学生发问的方法.如在解完一道题之后,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发问(让学生自己问):(1)这道题是否能推广?这道题的一般情况如何?特殊情况又如何?(2)这道题的逆命题、否命题怎样?能证明吗?(3)从这道题的解法中能总结出怎样的规律?用这个规律应能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4)在解题中自己显露出哪些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应当吸取怎样的教训?等等.这样一连串的发问,促使学、思、教、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坚持多思,探索解疑规律,势必对训练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效果.

下面给出一个高三综合复习课中的具体事例:

问题:由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我们已经知道1+2+3+…+n=12n2+12n,那么,是否存在常数a,b,c满足12+22+32+…+n2=an3+bn2+cn?

引导:类似数学归纳法思想,先取n=1,2,3,经过代入计算,初步得到a=13,b=12,c=16,从而推测出12+22+32+…+n2=13n3+12n2+16n,n∈N+.

当同学们通过老师引导,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后,确认这一推测是正确结论后,整个课堂一片欢呼,充分享受到创新发现的快乐.

三、鼓励探究,培养释疑能力

1.通过交流讨论释疑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安排各种形式让学生交流各自的提问,可以同桌互问互答,可以小组互问互答,还可以向全班发问,并让全班讨论解答.这种在数学课上,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名副其实的交流,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认识,鼓励开展讨论和各种观点之间的真诚的交锋,这是发展有效的逻辑思维的最好方法,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深化数学概念,有利于数学载体的转化.通过个体与个体、全体与群体之间的多种形式的交流,能使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大大提高.

2.总结在探索中产生错误的原因来释疑

任何探索有成功必然就有失败.通过深层的剖析,尤其是比较正确解法和错误解法后,挖掘了错误的原因,是最常用的释疑方法.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鼓励学生质疑,给予自由的创新环境,可以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起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还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归纳法定义域道题
如何求抽象函数的定义域
误会
物理方法之归纳法
数学归纳法学习直通车
永远的定义域
抽象函数定义域的四种类型
归纳复合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用“不完全归纳法”解两道物理高考题
这道题谁会做
数学归纳法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