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性知识的医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2014-04-29 18:53施玮杨敏
考试周刊 2014年101期
关键词:隐性知识创业教育医学生

施玮 杨敏

摘 要: 我国高校医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以显性知识传播为主的大学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创业教育的工作需求,高校应更新教育理念,在创新课程体系的同时搭建规范化实践平台,积极构建基于隐性知识的医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关键词: 隐性知识 医学生 创业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创业可以提高就业的自主性,增加就业机会,尤其大学生创业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的同时提高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进度和效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已有一定规模,高校和各级政府投入不少,可是成效却不显著,尤其在一些医学院校,由于医学院校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创业素质,以此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医学院校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隐性知识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由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于1958年提出。他认为可以将人类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即通过书面文字和数字的表达直接获取的知识,如图表、科学公式、标准化程序等;一类是隐性知识,即无法从有形媒体直接获取的知识,如技能、技巧、感悟等[1]。隐性知识由于很难表述和说明,常以非结构化、非正式方式存在,所以表现出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特点,植根于个体及其心智模式之中。隐性知识约占知识总量的80%以上,呈现主导地位,其本质是一种理解力,如果隐性知识缺乏则会影响显性知识的吸收、理解和组合、深化等,并直接影响认知活动的水平。

创业教育是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大学生新型创业能力的学科,高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是以一定创业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创业知识获取得越多,越有助于创业能力的培育和发展。通过课堂授课等途径学生可以很容易地获取较多显性知识,从而形成一定的创业认知和创业意向。同时还有一部分和创业紧密相连的如创业行为和创业能力,这些隐性知识不易获取,需要经过实践才能很好地掌握。因此,隐形知识在创业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很多课堂显性知识都需要通过“做中学”最终被理解和掌握。

二、医学生创业教育现状

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医学生创业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隐性知识的创业教育模式还没有普及。当前我国高校医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教育教学以显性知识为主导,忽略隐性知识。

教学方式通常分为以记忆、逻辑思维为主的接受式教学和以实践、探究为主的体验式教学。在现行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常表现为封闭式的、以显性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育,它只是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传承。尤其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对医学生创业教育认知的偏差或创业教学资源的限制,导致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常常与实际需求脱离。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到相关机构进行实地考察或实习等,但参与广度和深度较浅,主体形式仍是被动接受式教学模式。学生从接受式教学中获取的显性知识较为零散,一旦进入运用就会出现整合和转换困难。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的理解和深化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业能力取决于个体参与实际体验和实践的程度。很多医学院校在创业教育中轻视和忽略学生对创业隐性知识的获取,仅仅依靠课堂接受式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实践流于形式,缺乏稳定的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这种创业能力的获取和创业精神的内化主要通过实践实现。但我国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创业教育仅在课堂中进行,大多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从而不能获得足够的创业隐性知识。创业知识的课堂教学能促成创业意识的形成,但如果不能在创业实践具体平台和情境中得以发展和升华,最终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将无法提高。事实上,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大多数高校创业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很多高校尤其医学院校对创业实践平台建设重视力度不够,缺少专业和稳定的实践平台,学生无法在校内外得到系统的创业实践锻炼。有些即使有一定实践平台,但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不足或者条件不够完善导致规模较小,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创业需求。高校创业实践形式单一和实践平台缺失,导致创业教育工作效果不佳,从而无法使显性知识真正实现向创业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内化。

三、积极构建医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

以显性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为主的大学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医学院校创业教育的工作需求,基于隐性知识的医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由于贴合创业教育的本质,能够充分挖掘创业能力和培养创业精神,其在当前和今后创业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价值。

1.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思路。

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在于单纯地关注显性知识的获取和累计,对创业隐性知识的重视不够。这种教育理念折射在教育行为上,表现为习惯性地开展以显性知识的传递规律为导向的创业教育,轻视实践在教育中的促进作用。高校尤其医学院校要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明确以实践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目标,对于有效推进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业应该基于实践充分进行引导和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效果的评价标准。通过转变教育思路,将传统知识观和学业观与学生的创业实践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课堂的机械被动接受转变为实时互动教育,在实践中提高创业能力,培养优良的创业品质。同时在创业教育中积极宣传创业典型,利用朋辈影响力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逐步积累经验。通过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转变,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创业人才,切实提高我国医学院校的创业教育效能。

2.创新课程体系,积极营造氛围。

当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创业教育大部分是对创业知识的基础性教育,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无法将显性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创业能力。因此,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应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课程体系。在低年级学生中进行创业通识培养,包括创业常识、创业心理、经营管理、法律等;针对高年级学生中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展开创业实践教育,以创业实践平台为载体对理论进行转化和升华[3]。由“学科独立”型课程设置转向“交叉融合”型课程设置,探索交叉学科特点,创立特色创业课程。如在课程设置中开设模拟实习课,将学生按照虚拟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公司中人员设置和工作安排与现实相仿,通过模拟体验充分了解一个真正的创业型公司的运作全过程,提高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强调案例讨论、现场调查、活动设计等方法的运用,让课堂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校还应积极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政策宣传制度保障,改变大学现有的僵化的学籍管理制度,为学生创业者提供更宽松的创业环境。

3.加强实践活动,构建规范平台。

创业所需的隐性知识主要在学生亲身实践中获得,创业条件只能在学生创业实践中建立和完善。因此,医学院校应根据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要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贴合创新创业过程的要求。可在校内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和公益活动,通过与现实社会的接触,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增强创业能力。合理利用资源,积极搭建多主体参与的创业实践平台,实施渐进式发展战略,先集中力量以校内医学生创业孵化区建设为核心,并逐步向外扩张与社会接轨和融合,最终形成多方参与的稳定和系统的创业实践平台[4]。同时注意实践平台的规范化,在兼顾各方利益、调动建设主体积极性的同时,充分满足高校学生的创业实践需求,让学生到社会上在“做中学”,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易伟义,余博.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的思路和策略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罗晓明.医学院校创业教育新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

[4]梁中,潘丽.基于隐性知识视角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2).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创业教育专项课题《基于隐性知识的医学生创业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3CYC02)。

猜你喜欢
隐性知识创业教育医学生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馆员隐性知识在团队管理中的应用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