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长军
摘 要: 试题在基础部分考查内容上遵循《考试说明》要求,既注重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又注重语文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现代阅读侧重考查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作文题目回归传统,题目很新颖,很有诗意,审题没有设置障碍,贴近学生生活。
关键词: 立足基础 注重应用 考查能力 用好教材
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延续了2013年试题的基本风貌,在题量、题型、难易度控制和价值指向等方面基本保持平稳,在此基础上务实创新,稳中求变,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立足基础,紧扣考纲
试题在基础部分考查内容上遵循《考试说明》要求,如字词、语病修改、古诗文积累等基础题目,试题设计相对容易。文言文考的是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属于传统重点篇目,从篇目分布上说,近年来大多都在九年级的课本上,只有2009年的《赵普》出自七年级,所以2014年的重点仍然在九年级未考过的篇目上和传统重点篇目上。4个加点字解释都在书下注释当中,翻译句子也不是太难,学生关键要抓住关键词,如“阡陌交通”只能翻译成“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若答出“乡间小路,交错相通”,就要被扣1分。又如“妻子”必须翻译成“妻子儿女”,若只答出“妻子”,就要被扣1分。
基础题旨在送分,只要我们平时加强对文本和《考试说明》的研究,扎实训练,学生拿到满分就不成问题。
二、注重应用,寻求变化
试题既注重考查语文基础知识,又注重语文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基础部分的第3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
真题再现:
①某同学根据第五回内容画了一幅画,并用“乱蟠桃行者偷丹”来命名,有同学指出“行者”应换成“大圣”。请你说说理由。(2分)
②鲁迅评价《西游记》“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下面这段文字写的是唐僧取经途中的什么磨难?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什么“人情世故”?(4分)
试题分析:
(1)这一题不是常规的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而是考查我们是否真正读过名著,对名著内容是否熟悉,对细节是否了解,否则就很难回答出来。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读这些必读的名著,关注细节,熟悉内容,在考试时,根据题目要求,将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转换成考试语言,最终转换成分数。
(2)有学生答成“不能换”,那么该题一分不得,题目意思很明确,这里肯定能换,只是需要我们回答理由,如果回答不能换,那么怎能得分呢?这就需要考生在考场上冷静审题,正确地读懂题意,在平时要加强学生的审题训练。
(3)第二题第一问,学生如果回答成“唐僧被抓去”,那么只能得1分,必须回答“唐僧被红孩儿抓去”才能得满分,所以在平时注意回答问题要完整,要抓住要点。
三、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现代阅读命题选取了人文性、文化味较强的三篇材料。从文体来说分别是说明文、小说、议论文,题型的设计从内容感知、结构安排,到语句赏析、表达作用,再到主题的把握,直至探索发现,很好地体现了阅读的渐进过程与阅读思维能力的梯度。阅读的检测主要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侧重考查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本的能力。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要用好教材,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是训练学生的各种答题技巧。这就像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学武艺一样,只要把内功练好,各种招式就能融会贯通,就能派上用场,如果一味地追求招式,就只是花拳绣腿,生搬硬套,甚至会走火入魔。
四、回归传统,表达真情
本次作文题目又回归传统,以命题的“那条河”为题。这道作文题目很新颖,很有诗意,在审题上没有设置多大的障碍,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写,学生选择的空间较大,只要写与河有关的内容就算切题。
笔者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写的材料有这样几类,如写在小河边洗澡、捕鱼等,表达对小河的热爱;或者写今昔小河的对比,表达对环境污染的愤慨,对过去小河的留念;又或者写“我”与爷爷发生在小河边的故事,如今在小河边看不到爷爷,表达对爷爷的思念等。这些学生大多写的是自然界的河流,这样的文章如果描写细腻,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当然就可以得高分,但是这样的选材毕竟太多,缺乏新意,主题缺乏深度。甚至有的学生表达的主题与河流毫无联系,两者之间没有相似点,如“自卑是一条河流”,那么这样自卑也可以是一座山,可以是一棵树,甚至可以是任意一样东西,生拉硬扯,没有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出没有认真研究题目,研究河流的特点——悠长、曲折、激荡、清澈、浑浊等,我们在日常作文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根据题意构思立意的习惯。
这样的题目学生如果稍加思考,想到课文《紫藤萝瀑布》的立意——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学生如果能学习这篇文章的写法,把它写成一条无形的河流,写成一条人生的河流,化实为虚,这样作文在构思、立意上就胜人一筹,只要语言稍加修饰,得到高分就很容易。教材里的课文是样板、是例子,是经过专家学者精选出来的,不妨让学生仿写课文,仿写法:如仿《社戏》中通过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进行立体描绘景色的方法,如仿《白杨礼赞》中托物言志的手法等,仿思路,《春》按“盼春、绘春、赞春”的思路构思全文。我认为课文是好的素材,在日常教学中要用好课文,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结合起来,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只有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2012淮安市初中语文考试说明.
[2]语文课程标准.
[3]史庆华.灵活运用教材进行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