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程
【摘要】 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认知背景走进数学活动,并通过自主活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和反思等过程去建构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并用同化或顺应的方式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本文将主要探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习题库资源建设的问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习题库
组织与引导是课改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但由于我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当前教师队伍中,尚有一部分的教师无法满足新课改对教师角色的定位的需求. 即使是同一地区、同一学校或同一学科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也参差不齐,造成了不同班级学生只能无耐接受不一样的教育. 教师个体教育能力的不均衡性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高度现代化及政府对教育的重点投资下,学校基本具备了教学资源共享的物质基础. 因此,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与习题库资源的建设,来达到均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习题使用现状
当前,大部分教师均使用学校征订的教案集及教材中的习题进行教学,部分教师也借助网络收集教学设计及习题来组织教学活动. 不管是学校征订的教材教参,还是教师们从网络上收集到的教学资源,都是由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编写的,无可非议,它是知识的承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范例. 它可直接用于教学活动,给教师带来了诸多便利. 但是,因为地域的差异性,例题习题呈现的背景或多或少偏离了本地区学生的生活认识背景,加上不同教师对资源再挖掘能力的不同,造成了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死气沉沉,千篇一律. 学生听得迷茫,学得辛苦,却又收获甚微. 这种不利于教育教学的现状,如果得不到根除,必将影响到我们的数学教育质量. 为彻底改变当前这种不利的局面,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本地区或本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收集和优化教学设计和习题库的方式来均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设计与习题的收集
教学活动是教学设计与习题训练的有机结合体. 作为普通教育工作者的教师,尚未具备编写较为全面、实用、优秀的教学设计与习题的能力. 但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收集优秀的教学设计与习题. 虽然通过网络收集的教学设计与习题,也存在着如前所述的背离本地学生生活背景的情况,但是,这样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为骨干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从事优化工作,也方便将优化后的这些资源放置到资源库中,有利于达成资源共享的目的. 因此,网络收集教学设计与习题是建设教学资源库较为理想的选择.
三、教学设计与习题库的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优化原则
1. 情景呈现生活化、经验化的原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获取新基本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虽然从网络上下载下来的教学设计都是一些优秀教师或专家撰写的,但由于地域的差异性,所以,情境设置可能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体验不符,一旦设置的学习情境背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将无法理解情境所表述的意思,从而将无法进行分析、操作、猜想等思维活动. 这样的设计除了只会让学生感到学得费力、厌倦外,将一无所获. 所以,在优化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以情境呈现生活化、经验化为原则.
2. 以突破难点为原则
一堂课下来,学生对新授知识掌握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否对课时教学中的难点进行分解铺垫或进行恰到好处的提问引导. 难点如果无法突破,学生要掌握好本课时的知识并很好地运用,那是很难的事情.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过程中,应以突破教学难点为原则.
(二)习题库优化的原则
1. 围绕重点展开练习为原则
学以致用是教育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受教育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式之一. 因此,每堂课都会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进行训练. 在从网络上下载的习题中,设计者都因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来制定习题的类型及难易程度. 因此,从网络收集到的习题不一定是适合的. 在进行习题的优化时应该围绕着课时教学内容的重点来展开训练,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对新知识的记忆,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
2. 以知识考查类型为原则
虽然教育界一直在强调:学习不以考试为目的,不能以考试作为指挥棒来衡量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 但是,在当前背景下,还有更适合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吗?人们常说,熟能生巧. 所以,在习题的优化过程中,应该根据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结合往年该知识点所呈现的考查类型,组织相应的习题对学生进行课后训练. “见多识广”自然就应付自如. 学生考得好了,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教育目的也就可以达到了.
结 论
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现了小学数学课程理念的重建,即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引导者,从而实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让儿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从而凸显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