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多声部节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2014-04-29 10:34潘秀姣
北方音乐 2014年2期
关键词:卡农低段声部

潘秀姣

【摘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由于许多教师很少对学生多声部的能力进行系统、持续的引导与训练,致使低段的孩子对多声部缺乏逐步熟悉和认识的过程。为了改变现状,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尽早建立多声部的意识、合理把握多声部节奏学习的梯度并灵活运用多声部节奏教学方法,同时学习挖掘补充教材,主动编创多声部练习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多声部节奏的魅力。 【关键词】低段;多声部;节奏 美国指挥家、音乐教育家齐佩尔曾说:“节奏训练是音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音乐训练最先应该是从节奏训练开始的。”柯达伊认为“多声部的听觉和多声部的协调配合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这种能力应该尽早培养。”因为节奏是音乐诸要素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感知的。同时,多声部听觉和多声部的协调配合是音乐教育中特别重要的学习内容,既可以为多声部的合唱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敏锐的节奏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这种能力将直接影响多声部和声意识的建立。但是,纵观当前的音乐课堂,我们都不由得担忧,我们多数的孩子在平时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是不可能体验到和声的美妙的。笔者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多声部能力,从小学低段开始突出多声部节奏练习是很好的切入点。

一.问题表现

(一)教师缺乏多声部和声的教学意识

在当前低段常规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几乎80%的音乐教师教学内容、形式是千篇一律的:在一课时中唱一首歌曲,聆听一首乐曲。教师几乎没有对学生多声部的演唱、演奏等能力进行系统而持续的引导与训练,低段学生对多声部缺乏一个逐步熟悉、认知的过程。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多声部缺乏认识,他们认为多声部的教学应该是中、高段的教学任务,低段的学生只要齐唱就够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直接导致当前中、高年级学生的多声思维和多声听觉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

(二)教材中缺乏多声部学习的内容编排

笔者一直在教学一线担任音乐教学任务多年,对现行的人音版教材也非常熟悉,觉得音乐教材在学生多声部练习的内容编排上,尤其是低段的教材中,多声部的练习曲目数量极少,只有第四册教材中的一首《两只老虎》,如果教师不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时也不去主动设计一些多声部的小练习,那低段的学生练习多声部的学习就没有机会了,到了中、高段再来学习教材中的合唱歌曲,就会给师生带来无形的压力,教学就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二.实践探究 (一)转变观念。尽早建立多声部的意识 一般我们都会觉得多声部的教学应该从中高段开始,却不知这正是造成学生进步慢、事倍功半的原因之一。在平时的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转变常态的音乐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将多声部的能力培养作为每一节课的重点,并且要在整个学期、整个学年、整个学断的教学中都一直有意识地贯穿这一理念。任何学习是这样的,只有经过平时不断地渗透、积累,学生的能力才有可能从量变发展到质变。应使学生在这种集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习惯与别人一起分享音乐的快乐,在这种集体分享中培养其相互关照和学习的能力。 (二)合理把握多声部节奏学习的梯度 多声部演唱是一种音乐技能,这种技能只有通过长期的练习和积累才有可能掌握。每一个练习材料是从简单的、基础的活动开始的,但要逐渐加深难度,以适合孩子的音乐发展水平。新的节奏型的学习和节奏练习始终是各年级教学的重点内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比较复杂的节奏类型,柯达伊认为要敢于面对,所有的练习应该超出平日所接触的节奏难度,不应该在困难的节奏面前退缩。只有成功地解决了更复杂的节奏才能够更自信地掌握那些容易的部分。另外,从这些练习中可以发现他们是具有活力的音乐而不仅仅是编造困难。柯达伊不断地启发教学应该从艺术的角度,而不是从纯技术的角度来对待音乐的技能训练。因此,在平时的多声部教学中应该合理安排好节奏学习的梯度,心中有数,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学到哪儿。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我们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不可能一开始就学习复杂的节奏型练习。在学生具有较稳定的拍率感的前提下,再让学生进行两个声部的轮奏(卡农)练习、固定节奏型的多声部组合练习、即兴对比声部的练习,还可以设计歌曲与多声部节奏的学习活动等许多有趣的多声部节奏游戏。 (三)灵活运用多声部节奏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有了合理的教学梯度,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多声部的教学效果也还是令人担忧的。因此,在平时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要探究、提炼和积累一些高效的多声部教学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1.感知先行,体验在前的教学方法

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每个孩子似乎经过一个“音乐学语”时期,“音乐学语”时期特别像儿童语言学习中的学语时期,表现为对音乐的探索性反应。他还指出一个人的音乐能力的发展似乎是在9岁时达到平衡。因此,音乐体验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整个音乐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在学生没有音乐感知能力的前提下,去追求音乐记忆、理解能力。低段学生的多声部教学更应该遵循这个原则。

教学内容:人音版上册《过新年》的编创与活动 教学方法比较: 方法一: ①教师出示多声部的节奏谱,指导学生分声部进行练习。 ②二声部合成练习。 ③三声部合成练习。 方法二:①教师反复示范拍击鼓的节奏,通过鼓的声响不断刺激学生的听觉,请学生记忆模仿,直到学生能完全模仿。

②教师在学生拍击鼓的节奏的时候,加入锣的节奏,并指导学生听:“老师在哪里加入了锣的节奏?”

③让一个学生来演奏锣的节奏和鼓的节奏进行两个声部的演奏。

④在学生两个声部的合奏中教师加入钹的节奏,并引导学生:“老师在哪一拍上加入了钹的节奏?”

⑤教师把钹的任务交给另外一组的小朋友,让鼓、锣、钹进行三声部的演奏。

⑥出示多声部节奏谱,请学生看着节奏谱合奏练习。

从以上的两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体会到,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音乐学习方式的不同,一个是认知先行,一个是感知先行。方法一,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直接从音乐节奏谱人手,学生只是单一重复地练习,这样学生很容易产生畏惧感,这样就会导致教师累、学生更累的状况。

方法二,学生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学习的,从师生、生生的多声部合作中,学生通过聆听、模仿多声部的合奏,最后再提炼出理性的知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因此,低段多声部的学习必须是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之上的练习,切忌避免枯燥而乏味的重复练习。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小步子的教学方法

因为低段学生的音乐基本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为了使低段的学生对多声部的练习保持学习的热情,要注意小步子、由浅入深的学习原则。

如:人音版上册《其多列》的多声部节奏练习

节奏与节拍的对照与结合,分成两组,一组拍稳定的节拍,另一组拍击从歌曲中分离出来的节奏:XXXlXXXlXXXXlXXXlxXXXlXXXlXXXlXXXl也可以合着伴奏或是进行边拍节拍边演唱歌曲的组合练习。

一人演奏两个声部,脚踏节拍,手拍歌曲中分离出来的节奏,在与节拍的比较中感受节奏的变化的同时可以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和身体的协调配合能力。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隔一个小节的节奏卡农,用拍手与拍凳子不同的音色演奏。

学生分成两个声部,采用不同音色,一个声部从前向后敲击,另一个声部从后向前敲击。利用不同方向的进行,使相对比的二声部进行结合。

“节奏回声”,二声部模仿。教师和学生分成两个声部,使用不同的音色,做节奏的二声部模仿。可以凭听觉,锻炼节奏记忆,按照节奏动机或句式的模仿,可以加强学生感觉结构的能力。

固定节奏型的对比,设计多个固定节奏型作为伴奏声部,并用不同的音色拍击突出多个节奏型。如:11.XXX:ll,ll:XXXXX:ll'11.XXX:ll,11.XXX:ll,OXX:ll等。

学生自己歌唱时做歌唱与手拍击节奏的二声部卡农。这个练习相当难,可以在很多的歌曲学习中持之以恒地练习。特别是采用背唱和拍击,是具有相当难度的练习。需要高度集中精神,它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节奏感觉和节奏句式分析能力。

从上面的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声部的教学要做好精心的预设与铺垫,教师的教学进度始终以学生的能力发展状况为主要依据,当学生在某一个环节出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立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的节奏,这种小步子的教学方法不会给低段的孩子在多声部的认知上增加负担。

3以听为基础,渐入叠加的教学方法

在多声部教学中,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很卖力地练习自己的声部,却不顾更不会聆听对方的声部,唱着唱着就会出现音准混淆的现象。然后老师又会让学生重复练唱,总希望通过一遍遍的练习,声音会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却缺乏有效的指导,学生因为没有领悟老师的意思又重复着原来的演唱状态。出现这种无效教学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在多声部的教学中太注重“唱”,一直都觉得唱是最重要的,只注重练唱,而不注重倾听。同样多声部的节奏练习也是一样,只注重练,而不注重倾听声部问的错落有致,不去感受声部问的和谐配合,也正是违背了音乐学科的本质特性。因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是一切音乐学习的本源。多声部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打开耳朵,让学生聆听和体验多声部的音响效果,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品味声部的丰满、立体、交错的美妙。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点,他们对多声部学习的热情、兴趣才会持久地发展。

4.反复练习,逐步提高的教学方法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一般的音乐教学仍需要注重练习,经过反复的练习,音乐的技能才能熟练,无论唱歌、读谱、乐器演奏,皆需要靠不断的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进而产生新的技能和更深的音乐体会,此一练习原则,适用于任何一项音乐教学。”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多声部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声音层次感,需要在平时每一节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持续地、反复地练习。

(四)挖掘、补充教材。主动创编多声部练习

我们要想从低段开始高效地培养孩子多声部的能力,首先要学会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技能线索,然后我们再去主动积极地创编一些练习的小片段。

1.发展教材中已有的多声部节奏活动

如左边的节奏谱,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火车开了》,不同的声响随着老师的指挥手势先后进入,孩子们一边念节奏,一边做动作,教师始终要控制好速度,保持速度稳定,让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学习多声部节奏的进入。孩子们对错落有致的多声部节奏,定会感到兴趣盎然,同时这可以使他们的多声思维和多声听觉得到锻炼。

右边节奏谱选自人音版一年级下册《铁匠波尔卡》,将这个教学内容进行拓展,第一个单声部节奏,还可以为它加声部,加上固定的音高“1”和“5”,形成五度音程的两声部节奏,同时在两个声部的节奏游戏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大锤和小锤不同的音响,让孩子们进行节奏和声响的模仿,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多声部的音响,还能让他们体会到音的强弱关系。 右边的节奏谱选自二年级上册《咯咯哒》,教师给出一个速度后,要求学生按照节奏谱用手拍击。这段节奏看似简单,但是单一类型的节奏反而不容易稳定和准确掌握,学生的集体拍击容易使速度越来越快。教师提示学生注意突出节拍重音,以此来稳定和统一学生的节奏。然后按节奏读数字,大的读得重一点儿,小的读得弱一点。也可以要求学生手拍、口读节奏,在节奏音节读作titititi,重音读作“砰”,以示区别。再进一步取消口读,只用手拍击节奏,但在重音时拍击桌子,以强调、突出重拍音。最后,可以让不同组演奏不同位置的重拍音,构成多声部的节奏练习。学生对这种游戏的兴趣很高,这种游戏也可以启发他们锻炼重新组合、变化的创造性思维。2结合教材内容编创多声部节奏练习

3.收集、创编丰富的多声部节奏

大量的多声部节奏练习,既可以为旋律多声部打基础,也能培养儿童敏锐的节奏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在平时要注重学习,可以从书籍中摘取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同时也去创编一些小练习。然后通过实践,将高效的内容保存,累积成一系列自己的多声部教学体系。

●“天然乐器”做顽固节奏游戏,可以为各种歌曲伴奏。

●语言短句发展而成的多声部节奏

朗诵歌谣时可以进行多声部的练习,这种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儿童的听觉能力、互相配合的能力,也丰富了歌谣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力。

●即兴的对比多声部节奏

教师拍击相同的节奏型,学生依次相隔一小节即兴拍击相对比的声部。要求学生之间尽量不重复。教师的固定节奏型起着规范、调整学生稳定节奏感觉的作用。

以稳定节拍做对比的即兴拍击,教师拍击节拍作“背景”,学生依次即兴地拍击,和教师构成节奏型的对比。学生问避免重复。要求学生反应灵敏,并以教师的稳定律动调整自己节奏的准确性。

双手分击两个声部的练习:锻炼多声部的读谱能力和不同节奏型的协调配合能力。练习时,学生两手分击上下两个声部,可以分别采用敲铅笔和轻拍凳子,或是两种音色的打击乐器。 ●卡农的练习 后一个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进行的练习称之为卡农。一般的卡农也叫轮唱,这是发展二声部合唱的最好准备,同时我们也可以将歌曲中的节奏分离出来,然后进行节奏式的卡农练习。在一二年级适合轮唱的歌曲有《乃呦乃》《云》《小星星》《粉刷匠》《小蜻蜓》《郊游》《共产儿童团歌》《卖报歌》等歌曲。

轮曲式卡农是以卡农的形式,在老师先开始一小节后,学生才开始模仿。学生一边做要一边注意看老师,才知道下一小节做什么,不能停顿,要一直做下去。这种轮曲式节奏要注意节奏的变化,一小节简单、一小节复杂,也可以加上声音或律动来做声势。

在教材中有很多好的资源值得我们去研究、开发、利用,我们要善于巧妙地运用,要通过变化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更加高效。

协调、统一、和谐的多声部节奏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培养的,如果我们能从低段开始进行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把这种理念一直贯穿在每一个学期,每一个学年、学段,并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教学,那么我想学生的多声思维和多声听觉能力将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猜你喜欢
卡农低段声部
陈铭志音乐作品卡农技法民族化运用探赜
如何一眼辨认出班德卡农自行火炮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浅析《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创作
小学低段看图写话教学的优化策略
巧用绘本——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新路径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对韦伯恩《交响曲》op.21中各卡农开始情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