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理论研究争议之我见

2014-04-29 00:44马燕乔
北方音乐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论研究

马燕乔

【摘要】中国音乐史理论研究是当前音乐史理论研究方面的重点话题,有众多学者加入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文章重点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所探讨的范围展开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近现代音乐史;理论研究

进入新世纪后,针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展开的研究,是当前音乐史研究方面的重点课题,有很多学者参与到这一问题的讨论之中,相关的讨论也散见于各大学术期刊杂志,下面对中国近代音乐史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提升中国音乐史的研究水平。

一、近现代音乐史主体,内容方面的研究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方面的研究,始于19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人员是黄旭东、冯文慈、刘靖之等,各专家从不同的视角来提出了相关观点。实际上,陈聆群在1963年就对近现代音乐史方面研究的问题展开了全面论述,在这些论述中,谈到的具体观点从现在的视角来看,有些还是非常新颖的。它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史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且当前的一些研究也是紧密围绕当年陈先生的相关观点展开的。 (一)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主体问题 关于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主体问题,关于我国近现代音乐是受到西方音乐影响,以新音乐为主体,还是民间音乐为主体等,是有关音乐史撰写主体方面关注的观点。需要说明的是,在音乐史撰写的过程中,出现研究主体方面的矛盾现象,这充分表明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也就是说,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以汉民族的音乐史来替代少数民族的音乐史或者是使用新的音乐来替代传统的音乐,而是要做到全面的发展与兼顾。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目标是关于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与音乐生活的历史。既要有专业音乐家全部的历史性贡献,还需要全面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所演绎的音乐文化方面所起到的重大历史贡献;既要采用一般认可的新音乐发展历史,还需要全面反映各个民族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情况。

(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内容

陈聆群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20世纪》中,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内容展开了全面的阐述,将我国近现代的音乐史和历史发展特点有机结合起来,采用“大历史”的视角来研究音乐史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近现代的音乐史是民族音乐文化在西方文化与音乐、社会大变革的长期影响下,逐渐向近现代化转型。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本身的传统音乐与古代的嬗变的情况明显不一样,出现了多系统、多民族音乐的曲种、乐种、剧种等的新局面;另一方面,还出现了受到西方音乐与文化的影响,和传统音乐不同并且还有广泛联系的新音乐文化。持续变化中的传统音乐、不断出现新发展的音乐,一同形成了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历史内容。 二、对近现代音乐家的研究 (一)对“李叔同”“任光”的研究 孙继南的《李叔同

弘一大师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中全面论述了李叔同在1912“1918年间在浙江师范任教期间的成就与影响,并且对内在的原因进行了深人的分析。并且能让人切实感受到李叔同是将人格、学问当成背景的教育精神,还是一种不受时代所束缚的精神,这一精神也很易于被后代所接受、弘扬。另外,李岩也撰文指出,对任光所展开的研究,对其研究资料还没有穷尽,也存在对任光的评价在情感方面太重、方法老化等方面的问题。 (二)对“赵元任”“萧友梅”等的研究 明言对“赵元任”的研究主要是认为赵元任在音乐形式方面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所以,他不只是音乐家与哲学家,还是重要的批评家。

金桥在《“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中,对“萧友梅”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特别是对“萧友梅”在音乐理论、创作、教育等几个方面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对有关“萧友梅”的评论也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萧友梅”展开客观的评价。文章分3章来对“萧友梅”进行全面的分析,在第一章中对“萧友梅”之前的音乐教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在第二章中对“萧友梅”进行的音乐实践和重要的业绩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第三章中对“萧友梅”在音乐界的思想与具体实践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对中国音乐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萧友梅”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从文章研究的内容可以发现,这进一步拓宽了“萧友梅”研究的具体内容。此外本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还对“萧友梅”的研究进行了持续的推进,研究的范畴更为全面,重点从理论研究、音乐创作、音乐思想来源的基础等展开,尤其是对“萧友梅”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评价,对其功与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对其历史地位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实际上,上面对人物展开的研究,采用了更为客观的态度评价历史人物,让人们能更好地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另外,早期出现的专业音乐教育形式,主要是伶工乐队、学堂乐歌的形式。早期音乐界的重量级别人物聂耳在歌曲创作方面能获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他做到了顺其自然,使技法与自然完美结合,这是聂耳在当时提出的新的创作思路。对历史人物展开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质疑、考辨等都是非常自然的。

三、近现代音乐作品、乐器方面的探索

在探讨近现代音乐理论史的整个过程中,对作家作品研究、乐器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下面对近现代音乐作品、乐器方面的研究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近现代音乐作品的研究 杨瑞庆的《比较研究刘天华和华彦钧的二胡曲》中对华彦钧、刘天华的出身、人生经历、职业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认为音乐作品的创作和作者的个性有直接关系。周畅则重点对吕骥的《开荒》《抗大校歌》《凤凰涅槃》等进行分析,对歌曲创作中体现出的进行曲风格、民歌风格、大合唱的风格展开了全面的分析。戴海鹏针对“江定仙”的歌曲《国殇》《打杀汉奸》《流浪之歌》指出,不要将我国近现代的音乐史创作成救亡音乐史,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重要的人物、事件展开全面的分析,采取公正、准确、客观的态度反映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整个发展历史。孟文涛对《中国人》的创作进行了全面分析,对这首成名曲的各个部分、各个乐段的特点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来证明作曲家艺术性的手法、创作构思。

(二)近现代乐器方面的研究

邝宇忠对20世纪后半叶琵琶的3项改革进行了论述,将其放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琵琶改革内容中探讨个人的感受与经历,对琴、奚琴、胡琴等展开讨论,将其放在非汉文化交流与汉唐文化交流的长远历史文化背景内,采用文化学与历史语言学的方法来制定新结论。 四.对世纪末研究的全方位反思 最近几年来,音乐界一直在强调对近现代的音乐史进行重写。在从前因为受到“左”的思潮影响,对音乐史方面的一些重要人物、历史作用的评价方面,难免有失公允。所以,我国音乐界需要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重要人物、具体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论证,一些在音乐界专门从事音乐研究的学者投入到音乐史的研究中,并且做到畅所欲言。从客观实际来讲,写好让所有人能认可的音乐史相对来讲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主要是因为这既涉及历史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还包含采用什么样的历史观去对待以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问题,如何运用、认识好史料的问题等。前面谈到的对音乐家个案展开的反思,对具体作品展开的深入探索等,都应该包含在“音乐史”的范畴内,这实际上是对音乐史的个案展开反思与研究,实际上是以逐个击破的方式对音乐史上的遗留问题展开全面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公正、客观的音乐史。但是不管怎么来讲,这类研究方向的出现,正说明史学界开始重点关注音乐史的研究。

冯灿文认为,写出真正让大家都满意的音乐史的重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陈聆群先生也指出,应该对1958年的编史工作和影响进行正确的衡量,充分解决好传统并存与古今衔接方面的问题,并将其作为民族文化如何从古代运转机制逐渐向现代转型的创作突破口。冯文慈指出,在进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应该学会去处理出现于清朝末年的学堂乐歌之后的新传统音乐文化、先秦之后的传统文化并存与衔接方面的问题。王军则对音乐史的写作提出了3点建设性的意见,分别是:一是,从中国近代音乐史的基本特点出发进行研究;二是,倡导思维方式的开放性与研究方法上的多元性;三是,近现代音乐史的断面实际上是一个音乐社会。还有的学者是从近现代音乐史的教学与研究出发,探索如何正确地看待历史问题。

总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作为一门学科,学科建设不长,并且相对来讲也不是很成熟,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需要诸多学者关注这一学科,更好地把握中国音乐史发展脉络,提升对我国音乐理论史的认知水平。

猜你喜欢
理论研究
杉杉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
近年来群众路线理论研究述评
双钢琴演奏心理调控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
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民商法中信托制度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城市营销中体育赛事选择的理论研究
小学生性教育现状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