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2016-11-10 17:00孟凡圆徐树娟
北方文学·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研究综述

孟凡圆++徐树娟

摘要:作为中国本土学术成果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以及生态翻译学研究的不断增长和加深,其理论体系日趋完备,本文就生态翻译学提出以来的研究状况做出简要概述,以期为后续的生态翻译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研究综述

肇始于中国的生态翻译学自2001年提出以来,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作为一个全新的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拥有独特的研究焦点和理论视角,是“运用生态理性、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综观审视的整体性研究”,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针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日渐增多,因此有必要对其研究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和回顾,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借鉴,更好地对其进行深度研究。

一、 生态翻译学研究回顾

(一)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研究

作为生态翻译学的提出者,胡庚申教授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10月22日,胡庚申教授在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做了题为“从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原理到翻译学研究”的讲座,阐述了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可行性,进而提出了建立“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初步构想。这一构想引起了与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紧接着,同年12月6日,胡庚申教授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了题为《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的论文。该论文在适应与选择角度对翻译的定义、过程、原则和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重新阐释和描述,初步形成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框架。(该文后来以《译论的繁荣与困惑——探索‘适应与‘选择视角的译论研究》为题发表于《翻译季刊》。)2001年就此标志着生态翻译学研究的开端。

2002年,专题英文论文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在国际期刊发表,文中,胡庚申教授将该项系统的理论研究定义为“一种生态学的翻译研究途径”。2004年,胡教授出版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更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2006年8月,胡庚申教授在“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构建”国际会议上宣读了《生态翻译学诠释》一文,这才是生态翻译学在国际场合的首次提出。

生态翻译学发展的十几年间,作为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奠基人,胡庚申教授对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发表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哲学理据》、 《适应与选择:翻译过程新解》、 《生态翻译学解读》、《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以及《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基础》等文章从宏观角度又对生态翻译学这一全新理论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和阐述,分析了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起源和发展。此外,胡教授还发表了《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等论文更为详细地阐述和解释了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和视角。面对其他学者的质疑和不解,胡庚申教授也作出了回应,如《关于“译者中心”问题的回应》。

胡庚申教授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同时也有一些实证研究,将生态翻译学应用于实际的翻译中,以此来证实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可操作性和解释力。如《译论研究的一种尝试——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实证调查》、《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解释方法》和《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等。此外,胡庚申教授还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傅雷的翻译思想进行了研究和全新诠释。

(二) 其他学者的研究

作为第一个中国本土译论,生态翻译学受到了国内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理论要不断发展,就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该理论的研究之中。自生态翻译学提出以来,除了胡庚申教授以外,不少学者、研究人员也加入了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和探索中,这更促进了生态翻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生态翻译学学刊》的创立、国际生态翻译学研究会和研讨会的举办和国际生态翻译学网站的创办,使得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更加系统化、正规化。

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在逐步加深和增多,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生态翻译学”相关论文的数量显著增多,以“生态翻译学”为关键词在万方网进行检索,期刊论文达到1230篇,其中有27篇硕士论文,13篇博士论文。特别是从2009年起,生态翻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研究人数和研究范围显著增加。不仅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实证研究也不断涌现。多位学者在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从不同角度对翻译生态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其中既包括纯理论的研究,如:刘爱华发表的《生态视角翻译研究考辨—“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面对面》,从多角度分析比较了“生态翻译学”和“翻译生态学”的异同;也包含多篇实证研究方面的论文,如蒋骁华在《上海翻译》发表的《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评〈牡丹亭〉的三个英译本》,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三维转换”为理论工具评析Brich、汪榕培和张光前的三个英译本。

二、 结语

自2001发轫以来,生态翻译学历经十几载,经过诸多学者的研究与发展,日趋成熟。虽还存在一些不足,在广大学者和研究人员的不断探讨中理论得到不断完善,多篇实证研究也验证了其解释力。

参考文献:

[1]胡庚申.译适应选择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胡庚申.生态翻译解读[J].中国翻译,2008(6).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刘爱华.生态视角翻译研究考辨—“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面对面[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1).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研究综述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浅析我国竞技健美操研究现状与趋势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译品长存现象分析